祖国“北大门”漠河“北极第一哨”:极地勇士赛青松
2022-08-17倪光辉
倪光辉
漠河位于中国雄鸡版图的“鸡冠”顶端,黑龙江省的最北部,河对岸就是俄罗斯,在这里能够吃到不少俄罗斯的小零食。这里一切以天然为主,深藏在大兴安岭林区之中,有绝美的风景和无污染的环境。
初识祖国“北天门”
2016年立夏时节,北京早已是繁花似锦,热风习习。一路向北2600公里,黑龙江漠河却还是冰天雪地。抵达的前一天,这里刚经历了一场大雪。
寒冷,是“神州北极”给每位到访者的“见面礼”。
清晨6点多,太阳已经升起,气温仍在零下6摄氏度。哈气成雾,记者不自觉地把手揣进口袋。“在这里,终于找到北了!”一位同行者感慨。
从漠河县到雷达站有不到半小时的车程,记者一行人乘车前往雷达站。采访车行驶在林海间的一条水泥路上,路两侧是十几厘米厚的积雪。车窗外,密密成片的白桦树、点缀其间的樟子松一律笔直地指向蓝天。
行至半山腰,因路面结冰,采访车在爬坡过程中突然打滑,一行人不得不下车,小心翼翼地步行走向雷达站。约莫20分钟,“北极第一哨”营房大门呈现在我们眼前。
此时,清晨的阳光洒满林海,大门上方不锈钢铸成的“北极星”熠熠生辉。环顾望去,如弯弓待发的雷达天线直视蓝天,崭新的现代营房似威武之士傲立森林中。营房广场,正中是高耸的旗杆,主楼前数十位着装严整的战士列队肃立。升旗仪式正在进行。在嘹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我们雷达站是中国空军最北端的雷达站,我们的国旗是中国空军最北端的国旗,我们是中国空军最北端的雷达兵。”“祖国有我,请放心。最北最寒最坚定,练严练实练金睛!”
伴着国歌的最后一个音符,官兵们的铿锵誓言,响彻茫茫林海雪原。
站长马东平、指导员程龙,一对一米八几的大个子,黝黑的脸庞映出“北极”的印记。走进雷达站荣誉室,站在时任总参谋长傅全有为连队题写的“北极金睛空中卫士”面前,他们备感自豪地介绍,漠河雷达站1952年组建于鸭绿江畔,随即奉命出征朝鲜战场,执行抗美援朝对空警戒侦察任务,1973年调防漠河大兴安岭深处。雷达站连续26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连续41年情报合格率100%。
“练严练实练金睛”
在战士食堂吃完早餐,突然,“丁零……”一阵急促的铃声传来。
只见六七名战士正往雷达阵地奔跑。马东平告诉记者:“这是一等转进!”大家随着转进战士的脚步也奔跑起来。不到一分钟,战士们已各就各位,山坡上弯弓般的雷达天线快速旋转着,雷达方舱里屏幕上电波一圈圈扫描着。
在指挥室,值班领导根据操纵录取员不断报告的空情信息,即时发布正确处置指令。
“小小操纵员,牵动指挥员。雷达一旦遇到干扰,‘千里眼’就会成为‘睁眼瞎’。”马东平介绍说,漠河雷达站守护着祖国最北端数十万平方公里的领空,我们就是上级首长和值班指挥员的千里眼。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错漏压情,甚至贻误战机。
在战备值班检查“双向”登记本上,记者看到,清晰地记录着雷达站主官每天上机检查的时间、检查的内容、人员的值班状态、兵器的工作状况等内容。
“为了祖国的天空每一分每一秒都蔚蓝宁静,我们必须练好过硬本领。”漠河雷达站有这样一个理念:练在平时,想着战时;像准备打仗一样组织训练,像打仗一样落实战备工作。为提高实战环境下各类各级人员人工处置、传递、上报空情能力,连队成立了课题攻关小组,以“不明空飘物、护林防火、雷达反干扰”等情况为想定背景,反复进行空情模拟推演。
2015年6月的一天,漠河上空乌云压顶,雷声滚滚。为防雷电击毁装备,官兵们迟疑地看着站长:雷达关不关?经验丰富的马站长听着雷声望向天空,下定决心说:“雷达正常工作。”
两分钟后,雷达显示屏上发现一个亮点,一个不明目标正高速朝我边境线飞来。连队立即转进一等,迅速向上级指挥所报告,持续跟踪目标。
经查证得知,不明空情是一架民航客机因绕飞雷电云层,私自改变航线。尽管是虚惊一场,但雷达站提供的准确情报,为上级正确处理赢得了先机。
“最北最寒最坚定”
在雷达阵地旁的一片松林中,高高耸立着7棵百年古松。
这是1987年烈火洗礼后幸存的7棵樟子松,时至今日,依然如同卫士般巍然屹立,成为一代代官兵扎根北陲的精神图腾。
守边关!一个“守”字重千钧。守得住边关,守得好空防,是漠河雷达兵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1987年5月,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罕见的森林火灾,漠河雷达站作为驻地唯一的空中情报保障单位,全程保障引导灭火救灾直升机、运输物资的运输机以及视察灾情的各类专机保障任务,当大火蔓延到阵地时,全站官兵仍誓死坚守岗位,英雄的壮举得到军委总部的通令表彰。
这7棵松树都有名字:“创业松”“毅力松”“奉献松”“志向松”“勤勉松”和象征主官团结的一对“团结松”。为了铭记和传承雷达站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他们把这片松林命名为“七棵松公园”。“公园”里樟子松树干上,有数十个刻有官兵名字的红色小木牌。凡是获得师级以上表彰的官兵都可以在里面认领一棵松树,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采访期间,那两棵并肩站在一起的松树终于迎来了新主人。去年,站长马东平和老指导员李佳宁被空军评为“一对好主官”,雷达站全体官兵组织隆重的入林仪式,“团结松”挂上马东平和李佳宁的名字。
多年来,每当有重大活动,官兵们都要来到“七棵松”下,讲站史、忆传统,用一代代官兵的感人事迹,激励大家珍惜荣誉、献身使命。每当新兵下连、老兵复退时,都会来到“英雄林”前静静站一会儿,想想自己“为连队干过什么、为连队留下什么”,许多心愿都留在了这片静静屹立的松林里。
“最偏最远最放心”
这样一个地处偏远、环境艰苦的小远散单位,官兵干劲从何而来?
在雷达站荣誉室,有一张黑白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群官兵围着一台收音机,在认真地收听。指导员程龙告诉记者,雷达站移防漠河之初,条件艰苦,信息闭塞,没有电视和报纸,官兵们自费买了这部半导体收音机,及时学习党的理论、上级指示。从此,北极雷达兵听到了来自北京的声音。
越是地处偏远,越要看齐追随。雷达站数十年如一日,采取官兵自学、骨干领学、干部辅导的方法,坚持每天半小时理论学习、半小时读报、半小时收看新闻联播制度雷打不动,搭建小讲堂、小卡片、小广播、小周记、小典型、小论坛“六小”学习实践平台。
采访期间,连队理论骨干正利用训练间隙带领官兵开展“两学一做”专题学习,大家时而在重点字句下重重地画上红线,时而就某个难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空军某指挥所政委陶大鹏介绍说:“利用点滴时间见缝插针学理论,从建站之初坚持至今,已成为一茬茬雷达站官兵的行动自觉。”
在电脑学习室,程龙进入邮箱,打开一封标题为《学习体会》的邮件,“这是今年参加外出驻训官兵的学习体会,”程龙说,“这些年,我们站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建立‘承包负责、网上学习、跟踪督导’三项制度,对每名在外党员干部,明确专人负责,及时传送学习计划和教学资料,并回收学习体会,实现了教育不断线、覆盖到全员。”
近年来,雷达站先后有52人入党,44人荣立三等功,16人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11人考学提干,战士留队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