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科创中心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2022-08-17

检察风云 2022年16期
关键词:院所科技成果成果

发动科技“引擎” 加快成果转化

让上海成为人才发展首选地、理想地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我国科技企业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外部不断强化的技术壁垒,遭遇专利侵权、专利陷阱等种种风险,面对先进国家的技术垄断、设备禁售等种种困境。新形势下,国家急需打造自己的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科技“引擎”的作用。

1.科技成果需求上,企业主动提出技术需求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不强,对于风险较高、不确定性较大的早期科技成果缺乏承接意愿,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供给之间的衔接机制还不完善,区域对成果转化的承载支撑作用不够明显。

2.科技成果供给上,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成果产出、转化主体的定位和职责有待明确,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自身科技成果运营、转化能力有待强化。

3.政策法规落实上,仍存在相关部门政策不协调的问题,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仍类同有形资产的管理模式,资产划转、成果定价、作价投资、股权变更、收益奖励等多个环节仍受到国资、财政、税收等管理规定的约束限制。

1.抓住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快马加鞭予以推进。要进一步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在基础研究领域,夯实根基,宽容失败,形成更多全球引领性的原创性成果;要注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平台建设,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努力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领域成为开拓者。

2.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需求侧拉动。加强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评价考核,支持企业建立成果转化平台,引导领军企业牵头,围绕三大先导产业和“十四五”重点产业,建设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共同体,激发民营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活力,构建开放融通的创新生态。

探索推广“悬赏揭榜制”等科技计划项目新模式,帮助企业发现、挖掘关键技术需求。强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政府采购对产学研合作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牵头组织,高校院所参与合作研发。

3.进一步激发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活力。着重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和使命,探索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创新机制。指导、支持高校院所加快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内控制度体系,落实成果转化赋权和免责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加强成果转化部门、机构和团队能力建设。支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机构加快改革探索,加快形成可复制经验。

4.支持高校院所与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合作,提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能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组建开放、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联盟平台,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融通和资源共享,强化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枢纽功能。

5.强化精准管理,重点加强科技产业政策落实落地。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规条例及政策落实情况的监测、检查与督促,建议由上海市政府统筹推进,市科技主管部门主导,全市各有关部门参与,加快研究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配套政策细则,以消除成果转化中存在的政策盲点和模糊地带。

建立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落实中的有关部门衔接配套,突破转化瓶颈。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尽职免责,鼓励基层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在政策法规的框架内大胆作为。

6.要在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上下功夫。要加快突破,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瞄准世界科学前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汇聚更多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思想与智慧,为推动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下好人才“先手棋”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下好“先手棋”,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加大战略科学家、青年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

1.高校参与能动性不足。科学前沿是碎片化的,科学思想则是更系统化的。要加强各大高校创新型人才交流,让其宏观思考更好地系统化表达。

2.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组织力量薄弱、动力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正值大学生毕业季,不仅要在留住本地大学生人才上下功夫,更要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为上海打造世界级科创平台助力。

1.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集众智、广谋良策,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要以更加开放的气度、胸怀和格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上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有“站在世界之巅”选人才的胸怀和期盼,继续用好“人才高峰工程”“国际人才蓄水池”工程等,让上海成为各类人才发展的首选之地、理想之地。要加强宣传、积极引介,引导各界群众增强对人才高地建设的认知和认同,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依托上海高校,进行“高、精、尖”人才科技创新交流。比如举办“浦江大师讲坛”,努力支持“浦江大师讲坛”筹备工作。“浦江大师讲坛”致力于展现顶尖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展现科学研究的想法。更要进一步完善方案,联合上海各大高校齐心协力把人才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打造好。

3.注重人才培养。在推动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同时,增加应届生就业岗位;高校要提升应届生职业技能,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化,更新职业培训模式,以促进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为企业培育优质人才;要引导好高校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4.重视留住人才。要提高市场主体活力,扩大企业就业容量,优化应届生创业环境,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要加大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不断细化优化人才相关政策和措施,注重人才引进的结构和布局,优化相关机制和制度,关心好人才发展全过程,真正把人才留住、留好、用好,提升上海在全球的人才竞争力。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进行思考和谋划人才工作,打造世界级的平台,实行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大战略人才、海外人才、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投稿邮箱:897127474@qq.com

猜你喜欢

院所科技成果成果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