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艺
——清代宫廷挂屏的装饰初探
2022-08-16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文/王 桉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1 屏风与挂屏
屏风是中国古代空间环境的重要陈设,多用于室内,往往置于室内空间中较为显著的位置,构成室内空间的视觉中心,具有象征、遮挡、分隔、装饰等功能。
屏风这一形制的最早使用,是在西周初期,并被称为“䣌”或“扆”。在《周礼·冢宰·掌次》中,有相关文字描述:“掌次掌王次之法,以待张事。王大旅上帝,则张毡帽案,设皇䣌。”其中的“䣌”即是指“屏风”,“皇䣌”就是指以彩绘凤凰花纹为装饰的屏风[1]。此外,在《尚书·顾命》中也有关于屏风的描述:“狄设黼扆、缀衣。”其中“黼扆”就意指古代帝王座后的屏风,屏风上绘制斧形花纹;在《礼记》中,也有“天子当扆而立”的描述,其中的“扆”也指屏风。通过相关的文献记载也可以发现,屏风产生的最初,仅限帝王使用。“屏风”这一词语的正式出现,可查阅到的最早相关文献是战国时期的《史记·孟尝君列传》,其中就有使用“屏风”这一词语:“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2]
自西周起直至清代,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屏风从礼仪性、象征性的空间陈设发展至实用性的空间分隔屏障,并形成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装饰,最终演化出了围屏、座屏、插屏、砚屏、挂屏等不同形制的屏风。
在众多的屏风形制中,挂屏是唯一一类非立式屏风,在功能上,也不具备遮蔽与分割空间的作用,仅仅作为一种装饰陈设,直接吊挂于室内空间的垂直界面上,有单件、成对、成套三种装饰挂置形式,以适应不同的室内空间大小与特性,主要用于装饰空间、启人心智。因此,挂屏也有“吊屏”之称。
2 清代宫廷挂屏的发展背景
清代是挂屏得以迅速发展的鼎盛期,并以宫廷挂屏最具代表性。究其根本原因,得益于三个方面,即:器物制作机构的设置与完善、室内装饰需求的扩大以及挂屏设计、匠造的相对快捷性。
2.1 器物制作机构的设置与完善
清代宫廷内设置独有的机构,即内务府,专门负责管理皇家事务。康熙初年,在内务府下又设置了专司御用器物制作的机构,即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负责宫廷内各类器物的设计、制作、修理和储存[3]。这一机构的设置,对于宫廷挂屏质与量的提升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清代宫廷挂屏的发展与创作,与内务府造办处的发展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在内务府造办处的初建阶段,其机构组织、人员配置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一直到雍正至乾隆时期,内务府造办处各项机制才基本确定,制作分工也更为详细。该时期,内务府造办处下属的各“作”达到了四十余种,各“作”集合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匠师,他们分工合作,负责宫廷内各类器具所涉及的不同工艺技法制作。
挂屏作为一种纯装饰性的室内陈设,其精工、艺美,更离不开各“作”的完美合作,往往一件精品挂屏需要七八种“作”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多“作”的细致分工与优秀匠师,为宫廷挂屏的创作提供了完备的技艺保障。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的发展,伴随着内务府造办处不断地完善与壮大,挂屏也形成了独特的皇室宫廷风格。
2.2 室内装饰需求的扩大
清代康熙、雍正两朝之后,随着政治的逐步稳定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挂屏的发展与创作也在乾隆时期达到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鼎盛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作品的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说内务府造办处的壮大与完善给予了外在动力,那么,乾隆时期,宫室园囿的大规模扩建与修建则是挂屏大量创作的内驱力。
乾隆时期,从紫禁城到避暑山庄及各地行宫,都有大规模改建与扩建。大量的建造,也意味着大量新空间的产生,无疑也需要更多的室内陈设来进行装饰。而且在乾隆时期,整体的室内装修也形成了与前朝不同的风格,宫廷内的室内装修一反前朝的舒朗、开敞,开始追求“室中室”的空间效果,利用各种曲折隔断,如槅扇、落地罩、栏杆罩、几腿罩、炕罩等对室内空间进行分隔,在大空间内形成多个独立的小空间。这样的小空间也势必需要对应的装饰陈设,而挂屏作为室内空间界面挂置的重要装饰元素,在这个时期也被较多地要求设计与制作。
得益于乾隆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大量精美的挂屏作品得以问世,也凝聚、展现了挂屏发展的最高匠造技艺与装饰艺术。
2.3 挂屏设计、匠造的相对快捷性
清代宫廷的常用屏风有:围屏、座屏、插屏和挂屏四类形制。在这些屏风中,挂屏是使用数量较多的一种,尤其在乾隆时期,挂屏的使用需求有明显的提升。
这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形制的屏风,挂屏在突出其视觉装饰的同时,又具备了匠造的快捷性与方便性。数量上,可以及时满足不断修建的宫室园囿中室内空间的装饰需求。装饰性上,挂屏的表现内容可以灵活地根据室内空间的性质来设定,并能较好地装饰室内空间环境,传统的书画作品、精美的油画作品以及各种精雕细凿的工艺作品都可以制作成挂屏,在室内空间营造出良好的装饰效果。
3 清代宫廷挂屏的装饰构成
挂屏主要由屏框和屏心两个部分构成,此外,还会配有吊环,以便挂置于室内墙面。有的挂屏还会再配有托、挂钉等辅件,以增加其挂置的稳定性与牢固度。
清代宫廷挂屏各部分结构的制作工艺主要是通过雕刻、镶嵌和彩绘来完成。雕刻工艺又可以细分为:阴雕、阳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雕、圆雕、毛雕等,具体制作是在不同的材料表面进行各种雕刻。镶嵌工艺其形态制作可细分为:平嵌和凸嵌,在具体制作时,常选用金银、木料、石料、象牙、螺钿、珐琅、蜜蜡、沉香、瓷等材料制作;彩绘工艺其实就是利用各色的漆来饰面。
一件精品挂屏常需要这三类工艺的集合才能完成,在挂屏这方寸装饰之间也必然凝结了我国优秀的传统装饰文化。
3.1 屏框
清代宫廷挂屏的屏框多用木材制作,最为常见的是紫檀与花梨,此外还有楠木、酸枝木、鸡翅木等木材,偶有雕漆(剔红、剔黑)或玳瑁屏框。屏框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从现有存世的一些图样中可以看到葫芦形、梅花形、圆形、纵长形、横长形、纵长凸字形、横长凸字形、横长如意头形、纵长椭圆形等多样的轮廓形状(图1)。
图1 屏框形状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屏框材质的表面也会做出不同的装饰,较为简单的装饰做法就是在屏框表面雕刻出凹凸变化的装饰线,通过对装饰线的数量、宽度、间距、凹凸值做出不同的调整,可以形成较为多样的装饰线边框,如:打洼边框、混面双边框、沿边框起阳线、中间起双阳线等。
较为复杂的装饰则是在屏框上雕嵌出不同的纹样,如:缠枝莲纹、拐子龙缠枝莲纹、拐子纹、拐子龙纹、花卉纹、绳纹、盘长玉璧纹、蝠纹、盘长花草纹、如意头纹、如意纹、西番莲纹等不同装饰纹样(图2)。有时候还会在装饰的纹样表面叠做描金处理。
图2 部分屏框样式(图片来源:作者整理自绘)
此外,为了装饰性的需求,有时候还会对屏框的侧角做包铜处理,或者再叠加一些镶嵌装饰,单一的材料镶嵌常用各色石料、珐琅、螺钿、玉料、象牙、金银等,还有多种名贵材料的组合镶嵌,如百宝嵌。
3.2 屏心
屏心是整个挂屏装饰的重心,在内容表现上,常见书画作品与雕刻作品,偶有油画作品。乾隆时期,随着我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贸易交往,一些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并有人在宫廷内供职,因此,他们的油画作品有时也会被做成挂屏,且制作时,还会考虑顺应西洋式风格。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曾有过相关记录,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曾传旨:“着郎世宁、艾启蒙画油画四幅,得时做紫檀西洋式挂屏四件,钦此。”[4]
在屏心工艺做法上,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可简作也可精作。简作做法中最为简单的就是“一块玉”,即以木框格为壁子,上糊纸绢,再贴用字画,此类挂屏制作较为简单,也较少有装饰性的纹饰,常会在屏心木框中嵌玻璃罩,对书画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精作的做法则较为复杂和多样,很多时候,一件挂屏作品,其屏心部分会集合多种匠造技艺和名贵的材料。
精作挂屏一般分装饰底层和装饰面层。装饰底层,相当于给整幅屏心装饰做背景,多为单色,常见木地、漆地、织锦地,也有牙丝地、錾胎珐琅地、铜镀金地等。有时候根据面层装饰的需要,也会在装饰底层雕刻出暗纹装饰,如云纹、龙纹、蝠纹、云蝠纹等。精作屏心的装饰面层部分,其制作工艺、材料与手法就更为多样。因为是宫廷中使用,所以面层部分的装饰材料集名贵珍奇,无所不用。木料、石料、玉料、漆料、象牙、犀角、缂丝、珐琅、金片、银片、珊瑚、翠鸟羽毛、玻璃画、玻璃镜等都是挂屏屏心装饰的可用材料。多样的材料再结合雕刻、镶嵌、彩绘不同的工艺技法,又可以衍生出木雕、牙雕、石雕、玉雕、剔红、剔黑、点翠、描金、嵌骨、嵌玉、嵌石、嵌金片、嵌银片、嵌螺钿、百宝嵌等不同的匠造技法,共同组合构成精美的图案装饰内容,展现出匠师的精湛技艺与丰富的装饰效果。如图3《花卉图》挂屏,该组挂屏采用了更为精作的做法,其屏心底部采用了象牙细丝编织的象牙席,在象牙席上再用各色石料雕嵌菊花、牡丹、山石,构成富贵长寿之意。
图3 《花卉图》挂屏(图片来源:《故宫屏风图典》)
此外,根据装饰需要,有时候也会在屏心的内框口做一圈镶边装饰,对于屏心装饰的内容加以强调突出。简单的镶边做法就是直接用铜、木、象牙、雕漆、填金、织锦等,沿内框口做一圈镶边;较为精致的做法则会在镶边材料的表面再做出纹饰,常见雷纹、回纹等。如图4《花鸟图》挂屏,在紫檀木边框内口又做了一圈细窄的回纹装饰,使得屏心的装饰图案更加突出。
图4 《花鸟图》挂屏(图片来源:《故宫屏风图典》)
由此可见,精作挂屏本身凝结了多种匠造技艺与名贵材料,不仅体现了我国悠久的装饰文化,也彰显了我国传统室内装饰的极高艺术。
3.3 吊环
吊环,是挂屏的主要辅件,在功能上,主要满足挂屏的吊挂功能。材质多为铜质,偶有镀金。吊环的数量配置,根据挂屏本身的大小、纵横,可配置为单吊环或双吊环。
吊环虽然不是挂屏的主体结构,且体量也较小,但传统匠师在进行挂屏设计的时候也会将其作为装饰的一部分进行整体的设计考虑,因此,吊环也能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和纹饰,如:如意头式吊环、卷草纹式吊环、草龙纹式吊环、云纹吊环、带拐子龙纹吊环、双螭纹吊环、双螭捧寿纹吊环、带夔龙拱璧式吊环等(图5)。
图5 部分吊环样式(图片来源:作者整理自绘)
传统匠师在创作吊环时,也会考虑其样式与不同挂屏的装饰内容及表现的主题、风格相统一,这也足以体现我国古代匠人对于设计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的考虑。图6 为一对《岁朝图》梅花式挂屏,为新春时,供宫室春节点缀之用。挂屏的整体轮廓形状为梅花形,其吊环部分的装饰样式则与整体的轮廓相呼应,设计了带如意头梅花样式,屏心部分用各色石料雕嵌了不同的瓶花、盘器、盆景、如意、卷轴、书籍等,雕嵌精当,彰显出吉祥喜福之意。
图6 《岁朝图》梅花式挂屏(图片来源:《故宫屏风图典》)
结语
挂屏作为清代宫廷极为常见的室内装饰,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工艺性与艺术性,无论选材用料、造型设计,还是加工制作、装饰手法,不仅凝聚了当时匠师的巧思与精工,也展现了当时的繁荣经济与宫廷审美艺术。
基于挂屏的整体设计角度,传统匠师在进行创作时,对于其不同结构的装饰表现都进行了统一性的设计,不同的吊环及屏框样式与纹样会与屏心装饰的内容与主题表现相呼应;基于挂屏细部设计的角度,其方寸之间,不同结构的装饰,已经形成了多样、精湛的匠造技艺表现。依附于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的各“作”合作,最终形成了一屏一样、一屏多技、一屏多艺的装饰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