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一体化设计初探

2022-08-16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士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步行交通

文/黄 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 士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胡炽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林 燕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高级工程师 博 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作者)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承担学生自主教育的核心场所,通过整合校园环境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成为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相应的,当代大学生对活动中心产生了新的空间需求,如丰富多元的公共活动空间、开放互动的功能服务、舒适多样的环境品质、凝聚校园文化的场所等,使其演变为集活动举办、学术交流、环境友好、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校园客厅”。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一体化作为文章的研究内容,目的是使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要素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整合,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新需求,促进校园资源的共享与交流,营造出凝聚活力的校园氛围。

1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一体化的动因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一体化的根本动因是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即大学生校园课外活动成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活动中心需要转化为多元的课外活动平台,同时校园环境对学生课外活动具有激发作用,因此推进建筑环境一体化既整合优化校园环境资源,也提升活动中心空间活力,形成联动效应(图1)。

图1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一体化动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1 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培养高水平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倡启发和交流的学习方式。活动中心作为容纳学生课外活动的集中化、典型化的场所,通过整合校园规划结构、步行交通、自然景观、历史文脉等环境资源,为非正式学习提供多样的空间配置和环境信息,以激发学生不同类型活动的产生和互动。

1.2 校园规划的演进

在当代高等教育理念影响下,校园往建筑与环境一体化方向演进。一方面,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公共资源的集约利用;另一方面,校园规划强调交往空间塑造,并通过建筑与环境的有机复合,激发交往空间的活力。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交往空间的重要载体,其自身与校园环境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1.3 校园活动与环境多元交互

当代大学生校园课外活动与环境具有联动效应,应拓展和丰富校园活动的内涵。一方面,活动中心涵盖特定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课外活动趋向多样性、随机性、交互性,如餐饮聚会、节日活动、巡游活动、聚集交往等,多产生于建筑室内外公共空间,并且往往需要结合校园环境发生,以提升活动空间的使用方式、频率、活力和品质。

2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一体化的概念

“一体化(Integration)”又称为整合,指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①。一体化过程是事物通过彼此包容、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在校园规划建设理论中,关于建筑与校园环境一体化的概念,何镜堂院士在《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中提出整体设计,即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对活动中心强调其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1];涂慧君在《大学校园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中提出,校园应以城市设计相对应的校园形态设计为核心,集规划、建筑、景观于一体,营造建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即一体化的校园设计[2];戴维·纽曼在《学院与大学建筑》中提出,应考虑整体校园和基地背景对校园建筑进行设计指导,对活动中心强调将聚合校园环境资源转变为校园中心[3]。

近年来关于校园建筑与校园环境的一体化,经过周建峰[4]、王智峰[5]从校园规划结构角度;沈商[6]、孟岩[7]从校园步行交通角度;黄骏[8]、祝晓峰[9]从校园自然景观角度;李霞[10]、杨曦[11]从校园历史文脉激活角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不断研究与实践,得以完善。

本文以大学生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根据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多样性、互动性、舒适性、文化性的设计倾向,以及当代校园环境优化整合、复合多元利用、校园文化延续的需求,通过以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融合为目标,将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中的规划结构、步行交通、自然景观、历史文脉进行关联,并得出行之有效的一体化策略(图2)。

图2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一体化策略(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一体化的设计研究

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自身与校园环境的一体化。通过相关空间手法整合两者,既提高并激活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互动性和活力,也复合优化校园环境的公共资源和品质。综合分析当下活动中心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四种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设计策略。

3.1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规划结构一体化

大学生活动中心参与校园规划结构整合,作为校园的规划结构体系组成一部分,活动中心布局呈现复合状态。活动中心在校园规划结构中以秩序塑造强化、肌理织补缝合、空间图底联结进行一体化。一方面,活动中心完善丰富校园秩序肌理,同时也利用学生活动渗透提升校园空间的活力;另一方面,秩序肌理对校园公共资源的汇聚,也可提升大学生活动场所活力与氛围(表1)。

表1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规划结构一体化案例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1.1 秩序塑造强化

活动中心的介入,对校园秩序结构进行塑造强化,起到明晰和有序的作用。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其总体布局及空间秩序的形成是对场地秩序的推导和演绎。沿纵向(南北),人文馆置身于校园总体规划南北中轴关系的控制下;沿横轴(东西),它又处于东、西湖校园生态走廊的中心节点[12]。建筑呈U 形布局朝西湖打开,自身作为校园地标并强化了东西轴线的空间结构秩序。

3.1.2 肌理织补缝合

活动中心作为媒介,对校园整体肌理空间的断裂进行织补缝合,起到过渡和连接作用。

辛辛那提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整体为长条弧线体量,弧线凹处整合教学建筑形成内院,弧线凸处与礼堂、体育馆塑造线性的学生街。该空间作为连接校园东西核心景观的“桥梁”,同时也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活动中心底层功能的开放以及与高差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室的内外功能与空间互动,成为一个学习、休闲、活动的场所。

3.1.3 空间图底联结

活动中心的介入,对校园独栋建筑的消极外部空间进行图底联结,起到凝聚和活化作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中心,由三个散布体量对原有礼堂的开敞空间进行围合,形成校园广场节点。广场东面对校园入口空间学生开放,南面对社区人士开放。广场作为校园主轴线以及社区街道的空间延续,提供学生和社区相互交往互动的场所,同时活动中心错落的界面与内部丰富功能的补充,增加内外空间的互动。

3.2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步行交通一体化

大学生活动中心参与校园步行交通组织,承担日常学生步行交通的职能,使学生活动与交通呈现复合状态。活动中心在校园步行交通中以作为门户枢纽、区域连接、交通节点进行一体化。一方面,活动提升校园步行交通空间品质和设施支持;另一方面,学生的交通流动促进对活动中心的利用与互动,增强交往活动行为的发生(表2)。

表2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步行交通一体化案例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2.1 作为门户枢纽

活动中心以校园入口的形式,成为联系校园内外交通和各种活动的枢纽中心。

弗林德斯大学活动中心,位于校园的入口处,整体为长条体量嵌入并整合于原有校园肌理中。活动中心以交通枢纽方式集散引导人流通往校园不同方向,同时结合联系相邻公共建筑与庭院,使其成为学生集聚活动的核心场所。

3.2.2 作为区域连接

活动中心作为媒介,对步行交通被割裂的校园空间进行连接,同时成为学生活动场所。

南非自由州大学活动中心,位于东西校区连接处,作为集学生活动服务和步行交通于一体的桥梁,跨越在割裂校园的下沉城市道路上。活动中心以交通连接方式联系东西校区,核心连廊空间被扩大以适应校园人流,同时通过配置相应公共服务功能,诱发学生多样的交往活动行为。

3.2.3 作为交通节点

活动中心以节点形式,附属日常学生步行交通路径,激活步行交通和活动中心的互动。

哈佛大学校园中心,位于主校区和生活区的步行通道中,临近哈佛广场(含地铁站)。校园中心以两层的裙楼寄生在行政办公楼中,内部以通廊组织联系生活区和主校区,两侧为对廊道和城市街道开放的功能空间。活动中心以交通节点方式整合周边资源,活动中心承担校园交通的同时,也连接城市和社区的交通,最终成为连接校园与生活、校园与城市的节点空间。

3.3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自然景观一体化

大学生活动中心参与校园自然景观塑造,承担校园自然景观育人的职能,使学生活动与景观相互激发。大学生活动中心在校园自然景观中以与景观渗透、与景观共生进行一体化。

一方面,活动中心丰富景观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促进学生对景观的活动利用;另一方面,景观提升活动中心的空间品质,也拓展多层次的内外活动空间(表3)。

表3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自然景观一体化案例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3.1 与景观渗透

活动中心通过打破封闭的建筑界面,以过渡空间容纳景观与内部空间,彼此渗透互动。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活动中心,位于校园横向景观主轴线末端,项目延续原有校园广场和小丘景观到内部,营造内外渗透的聚会和休息场所。活动中心通过地面高差交错和大面积玻璃立面与景观相互渗透,为校园广场提供设施支撑鼓励活动,同时也提供内部明亮、多元聚合的交往空间,两者互为补充相互激活。

3.3.2 与景观共生

活动中心通过自身整体与景观的全方位空间融合,形成彼此立体交织的状态。

名古屋大学校园中心,位于校园核心景观轴线中,项目定位为校园休闲活动、学术交流、集中场所,同时兼顾重塑校园形象。活动中心通过一层地景形式融合保留原有校园景观轴,景观屋顶为两端校园公共建筑提供视线和交通联系,同时也提供自身多样的户内外活动空间。

3.4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历史文脉一体化

老校区拓展新建的活动中心,作为校园文化建筑,往往需要参与校园历史文化打造,承担校园历史文化传播的职能,反映校园历史文化。大学生活动中心在校园历史文脉中以整合主导、契合并置、重塑共生进行一体化。一方面,大学生活动中心通过实体介入激活提升校园老建筑的价值,同时也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活动中心复合历史建筑,提升自身标识度和营造归属感、认同感(表4)。

表4 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历史文脉一体化案例分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4.1 整合主导

活动中心作为媒介,整合校园历史文脉空间,起到主导和凝聚的作用。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中心,由两条长条体量塑造校园轴线空间,轴线一端关联城市空间,另一端连接校园内部不同区域。活动中心结合场地高差,营造抬升的校园视线通廊,端头视觉焦点为校园重要历史建筑;同时自身以地景形式消隐于场地,衬托两侧历史建筑群。设计营造校园历史文化形象和场所氛围,同时也让校园中心成为新旧汇聚的活跃文化长廊。

3.4.2 契合并置

活动中心通过契合校园历史建筑群特征,并置于整体的布局与风貌。

克拉克森大学活动中心,位于校园教学区核心,由两个体块夹合共享中庭组成,并通过空中连廊联系两侧教学楼。活动中心通过自身体块布局,契合周边历史建筑秩序;同时自身通过对周边历史建筑的形体立面、屋顶构造、材料技术提取应用,使其并置融入校园整体的历史文化氛围中。

3.4.3 重塑共生

活动中心对历史建筑的空间构成、功能、风貌进行适应性改扩建,达到新旧共生状态。

杜克大学活动中心,位于对称开放模式校园的轴线交汇端,项目通过对原有内院式历史建筑置入通透的玻璃盒子,作为核心公共空间,对内提供餐饮服务,对外连接校园立体生活通道。活动中心通过新旧对比,对外重塑建筑风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内原有封闭独立式布局演变为开放互动式布局,激活原有空间格局。

结语

全面综合人才培养和校园整体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活动中心肩负着优化校园建设和促进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责任。文章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从四个层面对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环境一体化进行初探,并提出相对应的设计策略,即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校园规划结构、校园步行交通、校园自然景观、校园历史文脉进行一体化,以此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和活动中心活力,希望对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一体化,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步行交通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繁忙的交通
迎接新学期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小小交通劝导员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校园环境与人文建设的关系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