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领域撤稿文章特征分析
2022-08-16张建军
张建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 100069)
针对文献资源中不宜继续保存的有问题的学术论文,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撤稿制度。撤稿是一种常规程序,也是期刊的主要职责之一[1]。由于实验材料污染、科研设计不当或统计方法有误等无意或诚实的错误所造成的撤稿本来是科研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但最近几年,因为抄袭、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的撤稿现象越来越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 性[2-4]。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8年,中国、美国、伊朗、印度、日本共占总撤稿量的77.49%[5]。随着全社会对学术不端的高度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对惩治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政策陆续出台[6],从官方角度对学术不端进行界定并提出了处理意见[6-8],也有很多作者从撤稿及对策方面进行了研究[9-14]。本文分析了生物医学领域神经科学专业撤稿文章的相关特征。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利用“撤稿观察(https://retractionwatch.com) ”网站提供的撤稿查询服务检索了2021年5月之前中国作者在神经科学领域全部撤稿文章的数据。共检索出313条撤稿记录,占检索期间内该网站所有撤稿记录(29986条)的1.05%。
对检索出的313篇撤稿的相关特征包括稿件发表时间、撤稿时间、撤稿周期、作者数量及其合作者国别等进行了归类和分析。
1.2 数据分析
本文数据记录为平均数±标准差,并利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类、排序和制图;利用SPSS 21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统计方法在结果中相关内容进行叙述。差异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和讨论
2.1 撤稿文章的发表时间、撤稿时间以及撤稿周期
数据表明313篇撤稿文章最早发表时间为 2015年1月7日,最后发表时间为2021年4月5日。按文章发表年与撤稿数量关系比较可以看出(图1):2001—2021年这20年连续每年发表的文章都涉及撤稿;平均每年撤稿量为(13.61±13.44)篇;其中2009—2020年撤稿量都在10篇以上,这12年共撤稿291篇,占撤稿总量的93.0%。这一方面说明发表文章需要一定时间的验证,另一方面也对当前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提出了质疑,考虑到撤稿年限,只统计 期刊最近2年的发表数据似乎并不可靠。
图1 论文发表年份与撤稿数量关系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sh year and retraction quantity
撤稿时间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最早撤稿时间为1998年10月1日,最晚撤稿时间为2021年5月15日。从撤稿量和撤稿时间关系可以看出(图2):2001—2021年这20年连续每年都有撤稿发生;平均年撤稿量为(16.47±15.93)篇;2010—2021年连续每年撤稿数量都在10篇以上,且这12年共撤稿293篇,占撤稿总量的93.6%,尤其是近5年(2017年至今)共撤稿170篇,占撤稿总量的54.3%。
图2 论文撤稿时间和撤稿量关系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raction year and retraction quantity
撤稿周期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有8篇文章发表当天即宣布撤稿,最长撤稿周期为239个月,撤稿平均周期为(20.59±26.08)个月,高于生物医学总体领域的平均撤稿周期(408.3±358.7天)[15]。这也说明某一学科领域的撤稿情况不能完全等同这一学科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撤稿情况,针对某一专业还应该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以半年为一个计算周期(图3),随着撤稿周期延长,撤稿数量逐渐下降;撤稿周期在半年内的撤稿数量最多,达到104篇,占撤稿总量的33.2%;如果以年为一个计算周期,撤稿周期在1年内撤稿数量达到158篇,占撤稿总量的50.5%。这说明稿件从发表到撤稿一半以上的撤稿发生在1年内。
图3 撤稿周期与撤稿数量关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raction duration and retraction quantity
2.2 撤稿文章类型
313篇撤稿文章的类型包括信件文章(Letter)、病例报告(Case report)、综述(Review article)、Meta分析(Meta analysis)、会议摘要或论文(Conference abstract/paper)、临床研究(Clinical study)和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通过文章类型和撤稿量关系(图4)可以看出:与中国生物医学论文的总体情况类似[15],研究论文类型的文章是撤稿最多的,达到236篇,占撤稿总量的75.4%,明显高于其他文章类型的撤稿占比(卡方检验:χ2=966.8,P<0.05)。研究论文是原创性工作成果的主要体现,现在却成为了撤稿的重灾区,这应该引起中国学者足够的重视。信件文章、病例报告和综述撤稿量都相对较少,三者共撤稿13篇。虽然撤稿量比研究论文少很多,但会议摘要或论文撤稿量也有20篇。研究表明:中国是会议文献撤稿的“重灾区”,这也需要科研人员、审稿人、出版商、科研管理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对于学术会议的质量控制,提高相关主体行为的规范性[16]。
2.3 撤稿文章的作者数量及其合作者国别
313篇撤稿文章作者数量最少为1位,最多为 27位,平均每篇稿件作者为(6.33±3.23)位。通过作 者数量和撤稿量之间的关系(图5)可以看出:1位作者和11位(含)作者以上的撤稿相对较少;5位作者的撤稿量最多,达到52篇;而2~10位作者的撤稿量都超过10篇,共289篇,占撤稿总量的92.3%。研究表明:撤稿对于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后续的发文量和未来职位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撤稿应该引起作者足够的认识,以免对其职业生涯造成损害。
另外,313篇撤稿中不论作者数量多少,有270篇稿件的作者都为中国作者,占撤稿总量的86.3%;其余43篇为国际合作文章,占撤稿总量的13.7%。 两者占比差异显著(卡方检验:χ2=164.6,P<0.05),这可能说明国际合作文章能显著降低撤稿量。在国际合作文章中,34篇文章都是和美国作者合作的,也从侧面说明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与中国合作最多的国家目前还是美国。
3 结 语
本文研究表明:在神经科学领域,中国的撤稿现状比较严重。为减少或防止撤稿,我们要从宏观政策、单位具体管理措施和个人科研诚信建设等方面加强监管和提高。撤稿,尤其是因为学术不端造成的撤稿现象对国家、单位、期刊和个人都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要进一步加大科研论文的监管和惩治力度,完善科技论文的监督、通报制度和调查程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17-18],以促进中国科研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