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混合型便秘的临床效果

2022-08-16张东平杨士民马军宏郑章强于向阳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盲肠肠系膜游离

张东平,杨士民,马军宏,郑章强,赵 悦,吕 鹏,于向阳

便秘主要包括排便次数减少、大便硬结、排便时过度紧张、排空不完全或便后肛门堵塞的感觉,部分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手推动会阴促进排空,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便秘,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便秘可能是由于运输缓慢、盆腔出口梗阻或其他机械、药物、代谢、内分泌和神经源性原因造成的。根据病理生理改变,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FDD)可分为正常传输型便秘(normal transit constipation,NTC)、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排便障碍型(obstructed defecation symptoms,ODs),又称出口梗阻型(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和混合型(MIX)便秘[2]。对诊断明确的混合型便秘,经药物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无效者,可选择手术治疗[3]。本研究采用结肠次全切除术联合直肠悬吊术治疗混合型便秘,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4月我科收治的混合型便秘患者共7例,均为女性,年龄46~63岁,便秘病程均大于6个月,患者均有口服刺激性泻剂治疗史,其中5例术前至少1月内完全依赖灌肠进行排便。患者术前均行结肠传输实验及排粪造影检查、直肠测压检查,符合混合型便秘诊断标准,术前均行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其他器质性病变。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功能性排便障碍罗马Ⅳ的诊断标准(表1、2);2)结肠传输实验提示慢传输型便秘;3)排粪造影提示直肠前突或伴盆底下降;4)结肠镜排除炎性肠病、结肠肿瘤等病变;5)患者有手术意愿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表1 功能性排便障碍罗马Ⅳ诊断标准

表2 便秘的病理生理分类

1.2 手术方法 给予静吸复合麻醉后,消毒铺巾,经脐切开3~5 cm,放入单孔port,建立气腹,右下腹置12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1)游离乙状结肠及直肠:取Trendelenburg体位,将小肠及网膜移至右上腹,提起乙状结肠系膜,于骶骨岬水平沿乙状系膜根部用超声刀切开浆膜,进入直肠后间隙,向尾侧锐性分离至直肠骶骨筋膜。于子宫直肠腹膜反折上1 cm处切开,进入阴道直肠间隙,向尾侧游离至距肛缘约4~5 cm处。将直肠两侧腹膜切开线与前壁切开线相连,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束(NVB),保留直肠侧韧带。于骶骨岬水平标记直肠。保留神经及血管鞘并切开肠系膜下动脉(IMA)旁系膜组织,夹闭并切断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肠系膜下静脉(IMV)。保留直肠上动脉,裁剪系膜,标记处裸化直肠,以哈巴狗钳夹闭肠管后,助手经肛门以10%、40 ℃碘伏溶液1000 mL灌洗直肠,应用60 cm ENDO GIA于哈巴狗钳远侧切断直肠。2)结肠次全切除:切开左侧腹膜至脾曲,沿2级血管弓裁剪系膜。术者改为两腿间站位,小肠系膜根腹膜切开,进入Toldt' s间隙,内侧显露十二指肠,外侧游离至肝曲。转换体位为头高位,小肠移至下腹。游离横结肠(保留大网膜),解剖并离断结肠中血管,切开横结肠系膜,继续游离结肠肝曲与尾侧游离汇合。于十二指肠水平段外上方,回结肠血管外侧无血管区切开结肠系膜,并向盲肠侧适当切开,遇到右结肠血管则夹闭切断。至此完成结肠游离。3)取出标本:去掉脐部port密封盖,将结肠及回盲部提出体外。切除阑尾,残端荷包包埋缝合。保留回结肠动静脉,于升结肠距回盲部约5 cm处裸化肠管,应用60 cm ENDO GIA关闭并切断,移除标本。4)吻合:盲肠对系膜缘(回肠瓣开口对侧)荷包缝合后打孔,肠腔消毒,放入28 mm圆形吻合器钉砧头,收紧结扎荷包线。将盲肠送回腹腔,重建气腹,取头低位,将小肠推至上腹。经肛门放入28 mm圆形吻合器,经直肠残端穿出,检查小肠系膜无扭曲,将盲肠残端逆时针90°摆位至盆腔,对接吻合器,旋紧,确认无张力后击发,用倒刺线行全周浆肌层加固;5)直肠悬吊:悬吊子宫,将裁剪至15 cm×4 cm大小的CookTM生物补片放入,以3-0 Prolene线6-9针间断或3-0可吸收倒刺线与直肠前壁浆肌层面状缝合。再将补片保持平铺且无明显张力状态,沿直肠右侧拉至骶骨岬位置,以2-0 Prolene线间断缝合固定于骶骨岬前方骨膜。最后,将直肠向头侧提拉约3~5 cm,以3-0倒刺线缝合侧腹膜与直肠系膜,修正下降的盆底,关闭盆底腹膜,见图1。

图1 a、b:骶骨岬水平沿乙状系膜根部切开游离。c:骶骨岬水平位置做标记。d:标记处直肠系膜裸化。e:应用60 cmENDO GIA切断直肠。f:游离降结肠、横结肠,夹闭并离断结肠中血管。g:直肠盲肠端侧吻合。h:悬吊子宫,放入CookTM生物补片并缝合。i、j:将补片拉至骶骨岬位置,间断缝合固定于骶骨岬前方骨膜。k:将直肠向头侧提拉约3~5 cm,与侧腹膜缝合。l:术后6个月手术切口。

1.3 手术观察指标 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肛门失禁等;3)术后便秘症状改善评分:Longo、Css[4]、Wexner[5]、Pac-qol[6]评分,评分标准见表 3。

表3 便秘症状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经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s表示,治疗前后评分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持续时间(303.6±19.9)min,术中出血量(42.9±11.7)mL,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无出血、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肛门失禁等。手术切口较小且隐蔽,患者对切口恢复均较为满意。根据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患者术后第1天下床行走,促进肠蠕动,患者排气后可饮水。患者初次排便均较顺利,无疼痛、便秘。排便次数在术后第1个月时较频繁,每天10次左右,大便稀,术后第2个月起,恢复至3~4次,大便性状也有所改善,并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至正常排便,见图2。经手术治疗,患者Longo出口梗阻便秘症状评分、Wexner便秘评分、Css慢性便秘严重程度评分及Pac-qol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口梗阻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术后排便时间缩短,少见肛门坠胀感,见表4。

图2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排便次数

表4 患者手术前后便秘症状评分比较

3 讨论

我国成年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3],患者有身体症状及心理困扰,影响工作效率和社交活动[7],还会造成一定经济负担。慢性便秘病因分为功能性、器质性、药物性等。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病位主要在大肠。病理概括为寒、热、虚、实4个方面,常相互兼夹、转化,治疗应以恢复肠腑通降为要。慢性便秘长期耗损,多有气血阴阳不足,本虚标实,宜益气升阳、温阳补肾;便秘多伴有肠腑气机郁滞,理气行滞应贯彻始终。除外汤剂口服,中医治法还可选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贴敷等治疗。但结肠慢传输与排便障碍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内科治疗难以奏效,可考虑生物反馈治疗,如经规律治疗效果仍不满意,考虑手术治疗。

本术式的特点为:1)改良单孔手术,本术式在经脐Port之外多加1个操作孔,避免“筷子效应”,难度下降,缩短手术时长。较5孔手术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美容度好,平衡了创伤和操作安全,患者满意度高。2)改善游离次序,术中借助体位变化,按照左半结肠、右半结肠、横结肠的次序游离,减少一次体位变换。3)联合直肠悬吊,直肠悬吊用于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同时补片加固薄弱的直肠前壁,消除直肠前突[8]。手术保留了直肠壶腹,防止大便过于频繁。直肠前突多见于女性,妇科开展经阴道修补直肠前突手术,但相比较而言经腹直肠悬吊、补片加固的方式术后效果更好[9]。4)手术保留回盲瓣,保留结直肠和小肠的微生态屏障,可减少肠微生态紊乱,延缓小肠内容物排空,且吻合后盲肠可起到贮袋的作用,减少排便次数,防止大便失禁。5)关闭盆底腹膜时将直肠向头侧提拉约3~5 cm,拉直弯曲前突的直肠并抬高下降的盆底,消除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解剖原因。6)对系膜缘吻合,回盲部逆时针90°摆位以对系膜缘与直肠吻合,符合生理角度,不易产生张力造成系膜扭转。术后随访发现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随时间逐渐改善,恢复至正常排便。

以往的报道中全结肠切除为回肠直肠吻合,术后腹泻难以控制,有反流性回肠炎的风险,生活质量降低,效果不理想[10]。姜军等[11]以金陵术治疗混合型便秘,切除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后行升结肠直肠吻,手术未处理前突的直肠,从长期考虑依然有出口梗阻便秘复发的风险。近年来有机器人手术与经腹直肠悬吊手术的对比研究,术后效果及复发风险无明显差异[12]。

综上所述,顽固性的混合型便秘是外科治疗的难点,本术式针对病因,切除冗长的动力障碍结肠,保留回盲部,消除直肠前突、盆底下降等,从根本上解除病因,是治疗该病的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技术,经初步应用,获得良好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盲肠肠系膜游离
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意义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陶珊珊作品
新疆驴盲肠、腹结肠、背结肠固相食糜细菌多样性研究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改性纱布防止兔盲肠、子宫术后盆腔粘连的效果观察
隧道
多层螺旋CT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诊断
悲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