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2-08-16

景德镇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作坊景德镇技艺

景德镇瓷业建筑及技艺能长期存在和发展,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景德镇大量的窑房、坯房的修建,需大量的杉木、杂木和窑砖。景德镇拥有丰富木材和耐火粘土,为大量的瓷业建筑提供了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

景德镇瓷业建筑技艺历史悠久,经历了三个大时期:宋元的形成和发展,明清以来逐渐成熟和鼎盛,近五十多年来逐渐为现代工厂式建筑工艺所替代。景德镇瓷业建筑技艺是建立在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基础上,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因瓷而荣,因瓷而传,反过来,景德镇瓷业也因窑房、作坊及其技艺而发展、兴盛和繁荣。景德镇瓷业建筑技艺在窑房和作坊构造技艺上表现最为突出。

烧炼是制瓷最关键工序之一,而窑是该工艺决定性的技术设备,窑炉烧成技术的提高,成就了景德镇制瓷的辉煌。景德镇宋代及宋以前使用龙窑。它依山坡或土堆长条形倾斜砌筑,元代至明末,景德镇发明和使用了葫芦窑。明清景德镇还出现了许多特种窑炉,如明代为皇宫烧制龙缸而特制的龙缸窑,也称马蹄窑,烧制颜色釉瓷的色窑。明末清初,葫芦窑被改革,其窑体束腰部分被取消,出现了镇窑(蛋形窑)的雏型。雍正年间,成熟的镇窑诞生,属古代最杰出的窑型。

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经历了从最开始的普通棚房制瓷到专业作坊、工场的发展。从湖田窑宋元作坊遗址中可见宋元时期的作坊专业已趋专业化,至明清更是成熟。根据清乾隆唐英《陶冶图编次》,雍乾时期,坯房和窑的结构、面积已与近代相似。晚清、民国和建国初的景德镇传统瓷业建筑与清代雍乾时期并无明显的区别。明以来,景德镇城市密布各类瓷业建筑,瓷业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体,“陶舍重重”成为景德镇的一大景观,坯房窑房十分密集与壮观。清中期是景德镇传统瓷业建筑的最盛时期,有窑近300座,有作坊2000多处,瓷业工人10多万人。清末尚有近200栋窑房,近2000多处作坊,瓷业工人数万人。

下面,从二个方面对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作一个介绍。

一、窑房、窑炉建筑技艺

1、窑体的布局、结构和材料

清以来景德镇最盛行的是“镇窑”,其根据燃料的区别又分柴窑和槎窑,以柴窑为主。镇窑属平焰窑,综合了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的优点,外型如半个鸭蛋覆于地面,是根据景德镇当地松柴火焰长的特性而发展起来的。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故有"鸭蛋窑"之称。柴窑每烧一次,耗松柴500-600担,槎窑耗槎柴300-400担。窑体在窑房之内,窑体约占窑房面积的1/4,容积为300-400立方米。柴窑窑体有窑弄、窑床、窑篷、窑囱等组成,呈长椭圆形。以古窑瓷厂的镇窑为例,长54尺,最宽处15尺,是用80×180×25毫米窑砖无模砌筑的薄壳结构。窑弄即窑内室。窑顶尾部直接砌筑高约63尺的薄壁烟囱,拱顶下端的窑墙,是带空气的双层侧壁结构,内衬使用价值低廉的窑砖,靠烟囱口用380块窑砖环砌,如同靠背。窑门前有一闸口,松柴过闸口即可滑到窑前,可节省运柴劳力。窑篷上有4个火眼,为把桩观火之用。镇窑内装瓷坯可一次达40路,可烧普通日用瓷近万件。槎窑形状与柴窑相似,但比柴窑小,全窑长约23尺,最宽处13尺,烟囱高约28尺。窑弄内每一地段都有专用名称,如窑门、火仓、一字、牛角表、起手、落手、窑头、大肚、中肚、小肚、靠背、观间罩等。全窑有15个眼,即花古眼2个(在窑头)、井眼1个(窑门上),为看火用;档子眼2个(在花古眼下面)、为搭跳板用;钩公砖眼2个(在窑门两边),为落灰用;灯火眼2个(在窑门墙上),为放灯用;照子眼2个(在挂窑小肚),供钩照子出来用;分火眼1个(在挂窑小肚),歇火时用;出砖眼2个、看火眼1个(在烟囱上)。

2、窑房的功能和布局、结构、材料

窑体位于柴房之后,窑房上屯窑柴,下屯匣钵和瓷坯,所以窑房比窑体本身要大出许多空间。一般每栋窑房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为二层穿逗式木构建筑。二层楼面平窑篷拱脚,底层高度仅3米。以古窑瓷厂的镇窑窑房为例,长37米,跨度14米,外檐高仅及两丈。柱列是9尺×9尺的方形柱网,所有木材都是质地坚硬的杂木,而且大多是抗腐、抗燃的楮木,柱列均向房中心微微侧脚。窑房属穿逗式木构架,柱材看起来很不规则,走进窑房好似身处枯木老林。窑房二层要储存3-4个窑次的松柴作燃料。柴窑窑房、槎窑窑房的布局、结构基本相同,但前者用料和空间较后者大。

3、窑房建筑工匠及其技艺

砌窑(结窑)、补窑(修窑)在景德镇被称为“挛窑”,其技艺属瓷业中极为重要的专业技术。清代龚轼著陶歌中一首曰:“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由于砌窑、修窑、槎窑、抹泥的技艺关键独特,窑户老板往往对这些店家和技师非常尊敬、不敢怠慢。挛窑技艺在瓷业生产环节中赚钱是最多的。每挛一次窑,可得40块银元的收入。如果有的窑一年不挛窑,每烧一次也得给挛窑店两担大米,做为挛窑技师的生活费。挛窑工一年可得100担稻谷的收入,除农历正月到三月较忙外,其余时间挛窑工较轻闲,所以景德镇有句民谚,“命要好,余坊佬”(挛窑业者多为余姓)。砌窑或修窑一般是五天工作量,挛窑师傅负责打窑基、结窑塝、封窑篷等几项主要技术性强的工作,结窑囱和其余工作则由窑户的拖坯工、架表工和4名徒工、二夫半等来完成。根据明清以来景德镇形成的瓷业行帮习俗,晚清以来景德镇挛窑师傅都是都昌县花门楼余坊村余姓担当,只有他们的子侄才能学艺。挛窑带徒只是在人手特别缺少的情况下才回都昌老家农村带一二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省陶瓷公司下属的窑炉公司和窑炉修建队有传统窑房建造工匠几十人。

二、坯房建筑技艺

1、坯房的功能

坯房即作坊。坯房是重要的生产场所,坯的原料制备、成型和釉下装饰等制瓷的大部分工序在此完成。制坯作坊还有居住功能。坯房工人大多是只身从景德镇周边农村来镇谋生,坯坊烘房上面就是他们的住所。而夏天时,作坊旁的空地上几块料块一拼,就是凉床。民谣有“杉木料板七尺长,日里托坯夜当床”。民国时期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中载“陶工便工于斯,食于斯,寝于斯”。1905年,一英国人在他的景德镇游记这样写道:“大部分窑工只在夏季有短期工作……他们只是在这个季节来此,不携带家属,生活在一排营房样的棚子里”。

2、坯房的布局、结构、材料

每组坯房似四合院,北面为正间,主要用于制坯,分3至4间,每间面阔8至10尺,进深约20尺,檐高约9尺,其间数按生产产品和规模而定。正间对面为廒间,间数与正间大体相等,但开间与进深小,是原料储存、加工粉碎的辅助用房,东面为陪屋,为揉泥及储存之用。坯房中,室外均搭有晒坯木架子,专供晒坯之用。晒架之下设晒架塘。内院中央砌筑着若干个水塘和存泥塘,供储水、供水和聚积泥坯、淘泥等用。圆器作坊和琢器作坊基本形式相似,因生产需要尺寸稍异。一组坯房约占地600平方米。作坊的出现是景德镇制瓷业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景德镇瓷业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见证,也是景德镇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之一。

3、坯房建筑工匠及其技艺

二十年前,景德镇尚有传统作坊数百处,传统作坊建造工匠近百人。目前,景德镇尚有传统瓷窑近10座,传统作坊4个,并成功复建、复烧了明代馒头窑和葫芦窑、清代镇窑。已确定这项技艺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2006年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猜你喜欢

作坊景德镇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我的家乡景德镇
传授技艺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老城区的作坊:手工劳作的记忆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