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民间竹、草、藤编手工艺品创新设计

2022-08-15冯一鸣段雨生霍一凡张贵洲杨湘涛

湖北畜牧兽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藤编陕南编织

冯一鸣,段雨生,霍一凡,张贵洲,杨湘涛

(安康学院,陕西安康 725000)

竹、草、藤编手工制品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竹、草、藤编手工艺品与现代审美需求不相融合,加之工业现代化的发展,陕西省南部地区(简称陕南)竹、草、藤编手工制品发展势头放缓,导致陕南传统的编织工艺从人们的生活中悄然退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使命”,有力地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1]。2021 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2]。陕南资源丰富,当地竹、草、藤编市场发展有政策扶持,且具有家庭作坊、产业化等优势,产品本身是天然植物纤维,绿色环保,发展天然草编工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1 陕南竹、草、藤编手工艺品产品现状

1.1 资源现状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中心地带,属北亚热带,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 地市。该地河溪纵横、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山大沟深、草木茂盛,适宜竹类、常绿和半常绿野生藤本植物生长。汉江两岸,秦巴山间,竹林苍莽、郁郁葱葱,一片竹的海洋,素有“陕西竹库”之称。土藤、青藤等藤本植物质地坚韧,拉力强、弹性好、粗细均匀,全年均可采收。作为草编材料的稻草、麦秆、龙须草等在陕南乡村更是资源丰富。“麻绳打草鞋,一代传一代”,形象地概括了陕南草鞋的普遍性及工艺的大众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手工艺产品的意义被重新发现,据调查,中国竹草藤编工艺品市场需求量以每年25%的增长率增长,国外市场需求也呈不断上升趋势,该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重要的文化支柱产业。

1.2 从业人员

陕南乡村人口中青壮年为寻求自身发展而大量转移到城市,使乡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急剧增长,这些人基本无其他收入来源[3]。政府组织扶持手工艺品产业,鼓励留守老人、残疾人参与本地的生产劳动,同时回流了部分外出打工的妇女群体。竹、草、藤编工艺是陕南乡村的传统产业,老一辈人有娴熟的技艺,可成为培训教师,初学者学习也较为容易,培训合格后在家就能编织,且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对妇女来说既照顾了家庭,避免了农村留守儿童常年得不到母亲关爱的问题,经济上又能达到自给自足,是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的途径之一。

1.3 产品存在的问题

陕南竹、草、藤编手工艺品仍存在产品类型保守、造型单调陈旧,图案色彩和装饰单一陈旧等问题,民间手工制作者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编织方式中,没有突破固定模式,未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陕南竹、草、藤编手工艺品经济价值要得到更好发展和延续,还需研究产品自身的创新形式,提高产品文化内涵,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和审美习惯,为陕南地区农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2 陕南竹、草、藤编手工艺品的创新设计

2.1 增加现代流行元素,创新编织品的造型

传统竹、草、藤编是陕南古老的手工艺术,蕴含了当地人的生活哲学及理念。陕南传统竹、草、藤编工艺品制作精制,却没有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追求新颖、奇特、时尚的艺术感受和视觉冲击力,认为传统编织工艺品是陈旧、过时的,与现代审美观念不相融合。传统手工编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市场发展,若要摆脱这一困境,应完善产品自身的创新思维,主动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陕南民间传统竹、草、藤编工艺品在造型上多取自于自然,线、面、体基本呈自然形态而与环境交相辉映,但就市场的需求来说,造型款式显得陈旧,样式基本无变化,无法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竹、草、藤编手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精华的同时需融入现代流行元素,使产品的外观除美观、实用外兼具合理性、协调性、艺术性,如草帽、竹凳、藤椅等造型。草帽造型可在传统制作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帽冠和帽沿的形状大小,换为国际流行的帽子造型,帽沿上外加艺术变形后的花朵、小动物等流行元素的造型图案,避免传统草帽的单调性;传统的小竹凳去掉靠背,编织成动物图案,适合儿童坐凳且安全耐用。也可编织成当地人生活中常用的坛子、缸或花朵、动物等造型,适于喜欢时尚、新鲜的年轻人用;传统的藤椅或竹椅设计成并列一起的座椅并配以适宜的色彩,可替代沙发的功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且赋有地域特色。竹、草、藤编工艺品自身具有亲和、愉悦,实用等情感,加上别致独特与市场流行接轨的编织造型,作为饰品或家具,具有实用性,同时具有艺术装饰功能。造型上能够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仅美观上档次,且能使传统艺术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2 与现代材料融合设计,创新编织品的形式

社会物质品种丰富,现代家用产品及装饰品普及,手工编织如果不突破一成不变的编织形式,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竹草藤编产品的功能和编织形式是产品核心要素的外在表现,是产品的一种呈现和传达。由于传统的竹草藤编织品在形式上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容纳酒、茶水等液态以及茶叶、粉面等固态物体,功能受到了一定限制。将竹、草、藤编产品与现代材料的玻璃、金属、纸材、木材、陶瓷、布料等材料结合起来,使竹、草、藤的柔韧与现代材料的肌理和透明形成互补,扩大使用范围。如以玻璃为胎心结合竹、草、藤编制作灯具、酒具等;以陶瓷为胎心,结合竹编或草编制成茶具、酒具等;以纸材或金属为胎心结合竹、草、藤编,制成茶叶、酒、葛根等当地土特产品包装盒;以金属或木材为胎心结合竹编或藤编,制成茶几、座椅坐凳、沙发等,解决了纯粹的竹、草、藤编不能承重的弊端,其中座椅坐凳、沙发座面还可与布料结合,增加美感。在编织技法上,可应用不同的手法交替混编,如陕南竹编的平底编、菊编、斜纹编等,草编的八字纹、辫纹、缠结等,藤编的包缠、钉串、盘结等,各自结合在同一作品上进行混编,也可以将粗细、薄厚不同的材料交织在一起使用,通过整合、演变变换出不同的纹样,既保持了陕南传统的基本编织手法,又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保守的形式,老手艺换发新活力,使其从感官上发生变化,外表产生丰富的层次效果和艺术美感。

竹、草、藤材料能体现出原生态、绿色健康的特点,与现代材料的融合能传达给人舒缓安逸的感觉,这种多材质结合编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形式设计,能够满足都市人在工作疲劳之际渴望亲近自然的心态。设计的编织品形式更易表达出人们对居住生活环境的追求,在视觉和触觉上也可以给人带来多层次的审美感受,且扩展了竹、草、藤编织品的使用功能,有利于竹发展草藤编形式以及丰富种类[4]。

2.3 通过着色设计,创新编织品的图案

陕南竹、草、藤编传统工艺品的色彩是材料经漂洗后自身的原色,色彩自然天成,体现自然朴实的原始韵味。未经修饰的竹草藤编手工品色彩表现出较为温暖、亲切、轻巧的美感,但却有平淡之味[5]。产品中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感最强,协调的色彩能在相同的产品中呈现不同的效果。传统竹、草、藤编工艺品设计需要打破图案、色彩、符号等的单一设计思维,结合当代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寻求更有效的途径,提高产品设计的创新性。利用现代工艺选择合适的颜色对工艺品进行着色,不同颜色的枝条、草纤维、竹片通过经纬交织形成或古典或现代的图案,能够满足当代都市人多元化的心理色彩。

竹、草、藤编工艺品的主基调设计仍可以保留其自身特色,增加作为点缀和补充的次色调构成产品图案,例如竹编门帘、屏风等。陕南由于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植物繁多,夏季蚊虫较多,竹门帘成为家庭的必备物品,屏风由于受建筑结构的制约性小,作为室内间隔空间的装饰品来调节空间环境,都是具有陕南特色的家用产品。陕南传统竹编门帘、屏风等没有图案且整体颜色为竹的原色——淡黄色,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和地方特色,但略欠美观。在门帘和屏风面上,通过变换色彩,依据统一的主题构成不同风格的图案使之美观雅致,图案内容可以选择动物、植物、风景、几何纹样等。如陕南的秦岭四宝,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以及陕南的自然山水风景,以或具象或抽象的形式表现,再依图案的内容进行着色,形成素雅、热烈、安静、活力、简约、明快等不同的装饰风格,使编织呈现出节奏均匀、装饰味浓、典雅别致的艺术效果,以适应于不同的家庭装修风格,达到整体和谐的视觉效果,增加现代装饰的艺术魅力,既能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又能节约成本。

3 小结

陕南竹、草、藤编手工产品市场发展有政策扶持,能够形成乡村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而且原材料资源丰富,适合于各类人群就业。产业发展起来后能缓解农村留守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的经济状况。通过对竹、草、藤编织品的造型、形式、着色图案等进行创新设计,使产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在继承和发扬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市场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藤编陕南编织
芊芊藤条串起幸福生活
体验编织的乐趣
现代室内空间对藤编陈设艺术的应用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党建地图·陕南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RATTAN WEAVING IN NANHAI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陕南地区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