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教2022:幼儿教育如何答出“质量卷”
2022-08-15策划谷珵王妍妍
策划 | 谷珵 王妍妍
2022年,伴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幼儿教育也奏响了发展的强音。5月,财政部下达2022年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230亿元,比上年增加30亿元,增长15%,居中央对地方各项教育转移支付增幅之首,坚持把学前教育作为“短中之短”优先补齐。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建成,基本满足了百姓在家门口入园的愿望。托育事业持续发展,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正在布局,力图多方协作为家庭养育减负。成绩令人瞩目,但问题与困惑同样存在,特别是面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时代要求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幼儿教育注定不会一路坦荡。
2022年,幼儿教育领域有哪些政策影响深远?又有哪些事件震撼人心?年关岁尾,我们共同回望与叩问,以期更从容地应对未来。
01 《评估指南》出台,怎样避免“只看病不开药”?
2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推动各地健全科学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评估指南》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及影响保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围绕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方面提出了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强调要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改进评估方式,切实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非科学倾向,推动以评促建,引导办好每一所幼儿园。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一直以来,质量评估都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督导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评估内容重复、一线迎评负担重、表演性的迎评迎检情况屡见不鲜。不少幼儿园教师表示:一年三番五次迎评迎检,时间都花在做环创、准备资料上了,与“以评促建”的目标背道而驰;不同的专家评价结果不一致,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该听谁的;有时候收获了一堆“问题清单”,可是缺少解决和支持策略,“只看病不开药”式的评估,让人摸不到改进教学质量的门路。
《评估指南》同样注意到此类现象,要求各地将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工作纳入本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将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与其他相关评估统筹实施,避免重复评估,切实减轻基层和幼儿园迎检负担。但贯彻落实的过程,不单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评估工作的智慧规划、组建过硬的评估团队、确保评估过程不缩水不变形,恐怕同样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和标准出台,来共同探索解决评价改革中的痼疾,打好“组合拳”,让质量评估切实成为塑造良好教育生态的有力抓手。
02 普惠性幼儿教育发展路径何处寻?
3月,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教育话题依然是民生领域的热点议题。在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和提案中,幼儿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建议普惠性幼儿园零租金”“建议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建议为0-3岁幼儿提供普惠性的托育服务”“建议给婴幼儿家庭适量奶粉补贴”“建议给3岁以下幼儿的父母提供育儿假”……关切的呼声聚焦于幼儿教育的普惠发展方向,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的注脚。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5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805.2万人,毛入园率88.1%,实现基本普及。“入园难”问题可谓已经初步得到缓解,而“入好园”成了百姓心头热切的期盼。助推普惠性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学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要。要充分做好学位挖潜改革,拓展不同需求群体的学位多元化供给渠道。特别是对于热心投入教育的普惠性民办园来说,需要政府财政经费投入的持续保障,使其能够不断提升师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起步晚、底子薄的托育事业来说,疫情对行业造成了冲击,总量不足、结构严重失衡、服务质量待改善等问题仍旧凸显,迫切需要构建起普惠可及、安全可靠的社会化婴幼儿照料资源供给体系。而从地区均衡维度而言,在城镇化脚步加快的时代洪流中,如何进一步促进公平,确保乡村适龄幼儿享有公平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也同样是幼儿教育后普及时代的待解题。
03 幼儿生命健康权,谁来守护?
8月3日,江西省安福县发生一起命案,歹徒持械窜至某私立幼儿园行凶伤人,造成3死6伤,引发大众的强烈愤慨和谴责。11月1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一名儿童一氧化碳中毒不幸死亡。11月3日,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互联网新闻中心发布《关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街道上西园道南路一户居民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情况通报》,称对此次事故处置过程中暴露出的救助机制不畅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工作僵化刻板的单位和干部,将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因抢救不及时,3岁儿童失去生命,令人唏嘘。
如果说鲜活的幼小生命消逝是偶发事件,那么看看平日里,“看不见”的威胁幼儿生命健康的危险也并不少。很多网红玩具潜藏风险,一不小心就“踩雷”,甚至存在健康隐患。比如有的玩具形似食物,如果使用的材质不合格,孩子的皮肤接触后容易过敏发炎,放到嘴里更是危险。还有一些打上儿童标签的“儿童食品”,真的更适合儿童吗?一定更安全吗?实际上,如今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与其说“儿童食品”有益于孩子饮食健康,不如说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
生命是美好的,也是宝贵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无论是突发事故,还是饮食安全事件,守护幼儿的生命健康权,无疑需要形成科学的多部门联动。政府优化保障机制,体现责任与担当,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积极落实保护儿童生命健康权的相关法律,斩断伸向儿童的“黑手”;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出台并遵守行业标准,依法经营。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和配合,真正让每个儿童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04 幼儿园教师的付出,如何被更多人看见?
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四川多地震感明显。地震瞬间,一所幼儿园视频记录下感人画面:孩子们午休的时间里,教师们正在吃饭,突然地震袭来,于是她们迅速狂奔回各自的班级组织撤离,叫不醒的娃连被子一起抱走,因为太匆忙,有的教师连饭碗都来不及放下。最终270多个孩子全部安全撤出,可见师生平日的训练有素。那一个个单薄的身影义无反顾地“逆行”,让无数网友感慨“这才是人民教师”。然而,幼儿园教师的形象可以在天灾中闪闪发光,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被淹没,“幼师不是师”的错误观念依旧停留在不少人脑海中。
幼儿园教师的奉献支撑起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虞永平指出,作为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引路人,幼儿园教师对于儿童良好生活态度、学习习惯、行为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眼中,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同时,幼儿园教师也是一份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一日生活皆教育,他们从五大领域教育入手,全方位培养幼儿的能力,健全幼儿的人格。全社会只有正确认识和尊重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价值,教育才能有更长远的未来。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和中小学不同,幼儿园教师几乎都是“全科教师”,教育中需要涉及知识的广度,可以说是其他阶段的教师所不及的。这就意味着幼儿园教师不单需要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积淀。只有具备广泛领域的知识经验储备,幼儿园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引导幼儿,也才能获得更多的专业尊重和“看见”。
05 “熊孩子”频现,中国家长太缺课?
8月14日,北京一高铁上,一名3岁幼童因吵闹声音大,被乘客劝说制止,随后乘客却遭孩子家长怒怼“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一家数人咄咄逼人,不断辱骂乘客。事件一经曝光,热度迅速在社交媒体攀升,不少人纷纷吐槽自己遭受过的“熊孩子”之苦。无独有偶,8月25日,一女子发帖称自己前几天在上海某影院观影时,遭后排男孩踢座椅,她本人制止未果。随后,男孩父亲用力踹座椅致其头部受伤,出现昏迷、头痛、呕吐等症状。8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官方微博就此事发布通报称,对肇事人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
有人说,中国孩子太多课,中国家长太缺课。事实上,每每“熊孩子”引发众怒时,舆论的风暴眼多集中在“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身上。孩子因其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会有独特的表达和呈现方式,也会有阶段性的“逆反期”,需要社会以包容和友好的态度去对待。真正触怒大众神经的,其实是背后的“熊家长”和他们失当的管教方式,没有他们的纵容甚至支持,就不会有“熊孩子”给旁人造成困扰的不文明行为。家庭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会对孩子产生超乎想象的深远影响。父母唯有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意识与素质,才可能让美好的教育寄望变为现实。
06 “双减”之下,幼儿教育如何避免在虚拟世界“野蛮生长”?
2022年2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的教育移动应用一律停止运行。此举可以看作“双减”政策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延伸,体现了政府对学龄前儿童超前教学在线化趋势的严格治理态度。同时,这意味着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监管正在加强。
目前,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的教育App主要集中在识字、拼音、英语、数学等。大多数家长表示这类App趣味性较强,可如果频繁使用需要长时间与电子屏幕互动,无疑会影响幼儿的视力。这也是家长们最担忧的一点。教育移动应用对学龄前儿童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双减”之下,移动App不能成为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法外之地。
互联网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和力量,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技术带来的优势,也要防止有人借助其违背教育规律,破坏教育生态。对学龄前儿童而言,家长应注重加强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孩子的学习品质以及综合能力,而不是让教育在虚拟的世界里“野蛮生长”。不管教育的形式和载体如何变化,都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根据孩子的精力、特长合理规划,以此促进孩子幸福成长。
07 幼师缺编年年提,何时解?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公办幼儿园教师缺编问题再次被提及,引起了许多编外教师的共鸣。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表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基础弱、欠账多,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核编补充难、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公办幼儿园教师严重缺编问题,是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难题之一,已经成为制约普惠性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什么编制对于幼儿园教师这么重要?在许多教师眼里,有了编制,意味着有了身份认同,还可以享受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待遇。就像有幼儿园教师所说:“有编制的娃感觉才是亲生的娃。”归根结底,编制内外的同工不同酬和差别待遇,如同一道隐形的“墙”,影响着教师的心态、归属感、获得感以及幸福感,加剧了离职或者人才流失的现象。刘焱呼吁,应尽快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缺编问题,联合制定和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从制度层面保障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为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对于数以万计的无编教师来说,没有编制已成为戳痛他们脆弱心灵的硬伤。虽说编制不是幼儿园教师幸福的全部,但却是幼儿园教师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期待在各方的助力之下,缺编不再成为教师流失的“拦路虎”,系列文件的出台能真正成为惠及幼儿园教师的福音。
08 谁说幼儿没烦恼?
9月,一则“4岁孩子担心家中变故患抑郁症的新闻”上了热搜。患抑郁症的是河南郑州一名4岁幼儿。起初,家长觉得孩子突然变得沉闷,不爱与人交流,以为是身体出现了问题,到儿童医院检查后,孩子的各项指标均正常。后来家长又找到心理医生进行咨询,交谈中,医生发现孩子在听到父母讲述近期家里的状况时,神情和注意力格外集中。一番沟通过后,孩子向医生敞开心扉:之前在家里听到父母讨论家中出现了变故,很担心,又不敢说出来,就一直压在心里。实际上,4岁孩子也有社会心理压力,只是孩子的反馈不像成年人有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孩子更多的可能是身体方面的非言语的反应。
说起“抑郁症”,人们并不陌生,但4岁孩子患抑郁症不多见。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创伤以及环境压力等,都可能导致抑郁。为何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会抑郁?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在逐渐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家长切不可忽视。生活中,很多家长急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孩子缺乏爱和陪伴;同时过高的期待和紧张的学习安排,让孩子承受巨大压力。当孩子的心灵无法汲取养分,又不知如何排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问题。家长应放下对抑郁症的固有观念,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维护好家庭关系,不让孩子卷入家庭问题。如果孩子不小心卷入,家长应及时疏导和干预,为孩子的心点亮一盏明灯。
09 儿童权益保护如何渗透至社会神经的末梢?
保障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着力建立促进儿童发展的长效机制,又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写入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这是该表述第三次写入全国党代会报告。11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明星广告代言活动的指导意见》,强调企业不得选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国家对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视。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让儿童沐浴在温暖、充满爱的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无疑是全社会的责任。可是现实中,儿童权益保护却总传出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一年,从屡见不鲜的校园暴力,到虐童、性侵等侵害儿童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儿童权益失护,既暴露出学校、社会保护责任的短板,又体现出家庭监护责任的缺失。
这盘关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大棋”,亟须建立全方位的儿童保护深层机制,加强和完善宪法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和救济,发挥民间公益力量,共同推动家庭、社会、政府同频共振,多点发力护佑儿童健康成长。保护儿童,保障儿童权益,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为儿童织密关爱的保护网,汇聚各方力量,才能托起明天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