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建设
2022-08-15田怡
田 怡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现阶段,供应链数字化管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企业纷纷加入数字化转型的竞争以抢占先机,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因此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企业运营至关重要。京东公司从智慧化平台、数字化运营、智能化作业等方面搭建数字化供应链,创新运营体系,开展数据分析,优化配送管理,利用人工智能预测和管理,提升仓储能力,每天的履约订单率已达到90%以上。美的集团从重构IT 系统到推进智能制造,再到实施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夯实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十四五”期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期,推进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稳步发展,加快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形成后疫情下“共赢”“多赢”的数字化生态共同体已成为企业协同发展的共识。新工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学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求,打破原有学科边界,重构知识体系。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1-6]。目前,探索利用产教融合机遇进行课程改革建设主要包括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7]等方法。
依据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已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国家战略。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新时代企业发展趋势,在教育部号召下,全国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8-9]。
数字化供应链是现阶段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它是基于收集的大数据,利用各种人工智能的算法指导供应链预测、计划、执行、决策等活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是解决供应链转型的核心所在,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增加用户满意度。利用产教融合机遇进一步有效促进行业信息、企业技术、应用案例等走进课堂,培养出供应链数字化应用型工程实践人才,为“十四五”建设贡献力量。
传统供应链在新时期面临严峻挑战,如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与不确定性、供应链预测与响应能力不足、企业成本与风险高等。然而,供应链管理的教学仍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技术发展脱节,缺乏真实数据、案例详析、平台实操等实践环节,且数字化教学手段匮乏。本文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 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技术、产业和业态快速变革的时代,新工科建设要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应对新经济的挑战。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工科建设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分析传统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及不足,以更好地进行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建设。
1.1 教师学科融汇能力亟待加强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虽然涉及学科交叉,但是学科知识融汇度不及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突出。因此,培养跨学科多专业知识融合的新工科人才亟需一批掌握学科融汇能力的教师[10]。新兴数字化供应链的各个运作环节,所有作业数据均被量化和数字化,需结合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供应链数据进行可视化、优化及预测,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升级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同时,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际操作经验不足也是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所面临的困境。在“学术科研”和“产教融合”的双重影响下,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教师的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1.2 教学内容缺乏数字化知识和实践环节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仍然以传统的供应链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的传授为主,缺少数字化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融合,缺乏创新方法、案例的讲解,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供应链数字经济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传统供应链管理教材选择缺乏综合考量示范、教学、总结、反思提升等环节[11],考核方式与激励方式还无法充分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需求,绝大多数供应链管理课程仍然仅采用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新案例不足、案例分析不深入、分析工具与实际操作脱节。供应链课程理论教学亟需融入新案例、新方法、新理论、新视角等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1.3 课程质量评价方法有待提升
供应链管理包含生产、采购、销售等全过程,供应链中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趋于一体化,课程质量评估具有一定难度,加之数字化供应链从“链式”变成“网状”,相关课程更缺乏具有针对性、动态化和网络化评价系统。传统供应链管理课程评价体系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仍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框架中,而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的评价应是一个动态、持续发展的评估过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不断适应性调整,以真实反映教学质量。
综上,新工科背景下,对多方协同育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12-13]。构建面向新工科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应搭建实践平台,并在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上积极探索。
2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融合,面向新工科建设服务于本科四年教学的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更新现有实践教学内容,结合“四新”需求,针对最新技术开展创新实践课程;探索以任务为驱动力,积极调动学生兴趣,并基于新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线上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从业者的转变,培养能熟练掌握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业务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2.1 理论课程建设
2.1.1 课程建设计划
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利用智慧树、学堂在线以及数字化教学平台等,设计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将数字化技术的内容整合并融入原先面授的教学模式中,探索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2.1.2 课程建设内容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全面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面向新工科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究,因此课程建设内容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建设并确立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和供给。面向新工科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建设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面向新工科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建设过程
2.1.3 具体实施路径
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层层深入的设计方法指导教学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利用文献法、调查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课程前期分析与研究。以互联网与图书资料搜集方式,探究课程的教学研究及实例,建立理论依据。搜集供应链数字化各环节业务案例和技能需求,剖析典型案例,提炼案例中的重点并融汇到教学设计中。
(2)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任务分配,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讨论和测评,教师利用布置作业、打分以及学生讨论和互评等多种形式,进一步监控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和意见反馈情况,对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进行反复修正,并推广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混合教学模式
(3)构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为实训课程奠定基础。根据调研和教学的情况,设计具有可操性的教学任务清单,进行混合式教学。再进一步依据实际教学的情况,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实践课程建设
2.2.1 实践课程建设计划
以提升供应链数字化管理水平的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实践课程。着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强化技能训练,增强学生新兴数字化技术的熟练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及竞争力。
完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助力构建高水平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和基地,实现学习成果转化,推动人才培养和需求之间的联动机制,畅通人才持续成长通道。
根据新工科建设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提升教师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水平。探索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组织模式,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深度融合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为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提供保障。
2.2.2 实践课程建设内容
传统供应链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供应链的概念、结构、特征、方法、牛鞭效应及需求预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评价与激励,采购、库存、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其实践环节的设计也较为简单。而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实践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入新的授课内容。数字化供应链拥有更容易的客户协同、更精准的供应链计划、更精细的制造、更敏捷的物流、更透明的供应链协同以及更智能的中央控制台,实现供应链新形态,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进行智慧决策。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实践课程应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依托市场需求组织项目实战,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供应链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 所示。
图3 供应链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
2.2.3 实践课程建设实施路径
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实践课程实施路径可以从以下4 方面进行:①将实践课程列入学校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②保证固定的实训时间,确保4 周以上的实训时长,使学生切实掌握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学算法、数据库、程序设计以及ERP 的使用,获得有效的技能锻炼。③与供应链数字化企业进行接洽,使校企师生联动,企业导师与学校任课教师同步指导学生。④确立合理的实践课程评价机制。最终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交叉联动,培养掌握供应链数字化技术,拥有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3 课程建设的推进
针对传统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与不足,课程建设应从理论与实践融合角度推进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建设。
2.3.1 全面的教师培养
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卓越人才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14]。教师应合理、有效地调配现有教学资源,熟悉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做到引领学生查找资源,养成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习惯,同时熟练掌握供应链数字化管理的课前布置任务、课中测试和讨论、课后实训以及有关项目的演示活动等基本业务操作内容,使教师布置的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任务与实际就业驱动相互呼应。
数字化供应链是智能制造中的重要环节,应着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强教师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还应定期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及认证,不定期进行国外研讨研修,吸纳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发、技术革新,推荐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任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到校参与教学,构建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合理优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采取开放式、动态联动评价机制,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2.3.2 科学的课程改革
教师应通过增加供应链数字化关键技术教学体验、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平台体验、供应链数字化系统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及课程资料。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围绕学生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融合在线教育资源,设计教学环节,施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完善校企共同培养环境,使得学生在校内完成与企业联合培养等实训项目环节,提升创新人才的质量[15]。根据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其具有必要的知识储备、技能,并合理安排创业培训。在教学内容上也不再局限于基础理论课程,应相应增加实训和创业孵化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更新知识、掌握一技多能和训练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更为实用、更高质量、可供分享的课程教案和教学改革方案,推动任务导向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中有效的协同战略,建立系统的整合战略和灵活的分散战略。
2.3.3 系统性的课程质量评估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总结教学成果,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学活动进行总体把关;结合实训情况与现实案例,形成科学、系统的高质量课程评价体系;通过毕业设计、学科竞赛、企业反馈等方式验证学生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实践能力;利用企业和学校协同育人及产教融合平台考量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动。产教融合实现过程如图4 所示。
图4 产教融合实现过程
教师应注重理论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进行教学整合,开展质量评估。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突出重点,力争实现“1+X”认证、技能提升和创业孵化,并以此结果客观地对课程进行测评。
3 结 语
本文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障新工科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探索通过供应链数字化运营管理课程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积极应对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和新技术融合的时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