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刺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颈肩部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2022-08-15刘奕奕
刘奕奕
广州市越秀区骨伤康复医院 针灸科(广东 广州 510010)
肌筋膜炎又称肌纤维组织炎,包含筋膜、肌腱、韧带等人体白色纤维组织,属于一种非特异性炎性变化,大多由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引起的。在我国,肌筋膜炎占有9.57%的患病率[1]。其中,颈肩部肌筋膜炎多见于伏案工作时间较长的职业,病程反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现代医学治疗肌筋膜炎主要采用口服消炎止痛类药物、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等,疼痛能得到初步缓解,但作用局限、容易反复发作以及存在副作用。中医治疗肌筋膜炎的长远疗效较佳,运用较广,为探索一种中医治疗的气滞血瘀型颈肩部筋膜炎更长远有效的方案,笔者对巨刺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法进行观察,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临床选取诊断为颈肩部的肌筋膜炎,且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型的病例60例,来自2020年8月—2022年1月期间在广州市越秀区骨伤康复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并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1~65(51.47±9.62)岁,病程0.7~10(5.94±2.70)个月;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年龄23~64(52.50±8.56)岁,病程1~11(5.32±2.8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及中医症候分类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肩部“肌筋膜炎”的相关诊断标准[2]。标准如下:(1)本病好发于颈肩、腰背部,以及胸、臀、大腿等处,起病缓急不一,其中炎症常见诱因为急慢性肌肉损伤、风寒湿邪。(2)症状或体征为局部疼痛,重滞、酸胀、麻痹、乏力感,且症状反复发作,病痛严重者甚至伴肌痉挛、运动障碍。(3)查体表现:患处压痛明显,且局部肌肉紧张,可触及颗粒、索状、结节,结块型“筋结”病灶,多数只有一个,亦可以有两个或多个“筋结”。颈肩背部肌筋区以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上肌、冈下肌为常见病损区,(4)实验室项目检查:多数患者项目检查以及X线平片检查无特殊情况,但小部分患者伴血沉加快。颈肩部气滞血瘀型肌筋膜炎表现:患部肌肉胀痛、刺痛或僵硬,有麻木感,痛有定处,夜间痛剧,可触及肌筋的结硬病灶,触压酸胀及疼痛异常,舌质淡暗苔少或边有瘀斑,脉涩[3]。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者;②年龄20~65岁;③对本研究知情,且严格遵照治疗要求执行;④依从性好,自愿参与本试验。
1.3.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者;②伴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脏器性原发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③颈肩部皮肤破溃或发生外伤骨折;④女性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⑤依从性差,或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巨刺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以上评定疗效。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电针法治疗。主穴选用患侧颈椎2-7夹脊、肩井、肩前、肩髃、肩贞、阿是穴1~2个。腧穴定位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4]。肩前、肩髃、肩贞穴选用规格0.30mm×0.40mm的针灸针,其他穴位选用0.25mm×0.25mm针灸针,所有针具均为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环球牌)。操作方法:体位为坐位,治疗医师双手触及患者穴位后,使用针灸针针刺颈椎夹脊穴,且针尖朝向脊柱内斜刺,其他穴位均直刺进针,穴位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强度以中等刺激量为适宜。颈2、4夹脊穴为一组,颈5、7夹脊穴为一组,颈6夹脊穴、肩井为一组,阿是穴、肩髃为一组,肩前、肩贞为一组,共五组穴位接通G6805-Ⅱ型电针仪,使用连续波,强度以可耐受的刺激程度为适宜,全程20分钟。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每天1次,做1~2个疗程,每程间休息2天。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巨刺法及刺络拔罐法进行治疗。患侧取穴参照对照组穴位,健侧取与患侧压痛点对应的点1~2个。患侧腧穴定位、针灸选用规格以及操作方法均参照对照组。健侧对应点在颈部及冈上肌者,选用0.25mm×0.25mm针灸针;在肩关节周围者,选取0.30mm×0.40mm的针灸针,均直刺进针,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留针,每隔10分钟运一次针。20分钟后双侧均取针,在患侧取压痛点1~2个,消毒穴位后,用2ML一次性注射针头进行点刺,深度为针头的3~5分,不宜过深,随即拔火罐,利用负压真空抽吸瘀血,留罐5分钟。待起罐后擦净血迹,并用碘伏消毒皮肤。巨刺电针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刺络拔罐1个疗程1次。综合疗法连续治疗1~2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天。
1.5 观察指标
1.5.1 治疗前后NDI评分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变化 NDI评分含10个项目(0~5分),总分50分,评分高功能障碍严重;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可据实际评分据公式得出,NDI(%)=[总分/(受试对象完成的项目数×5)]×100%,百分比高则患者功能障碍严重。
1.5.2 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变化 量表5方面,即ROM(R)、疼痛(P)、肌力关节(M)、ADL(A)、局部形体(F),总分100分,评分高肩关节功能恢复佳。
1.5.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标准评估,治愈:体征阴性,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肩颈活动自如;显效:体征转阴,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缓解,痛处伴略微不适感;好转:仍伴有部分阳性体征,疼痛等症状部分消失或有所减轻,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无效:症状无体征无改善迹象[5]。疗效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显效率。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NDI评分
治疗前两组NDI评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两组N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I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椎功能受损指数组间比较无差异(P>90.05)。治疗后观察组颈椎功能受损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两组颈椎功能受损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受损指数比较
2.2 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
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两组颈椎功能受损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的73.33%(x2=9.279,P=0.002<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现代人沉迷网络,手机、电脑不离身,或因职业关系,如会计、文员、律师等长期伏案工作,加之空调环境,缺乏锻炼,容易引起颈肩部的疼痛,其中常见颈肩部的肌筋膜炎。长此以往,气不行则血壅堵,从而形成气滞血瘀型的颈肩部筋膜炎。肌筋膜炎有明显的局部压痛或者弥漫性钝痛,有时可摸到条索状或结节状物,称之为压痛点或激痛点,症状多为皮肤发凉、麻木、伴疼痛,伴随运动障碍,其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6]。西医的治疗有效,一旦患者回归工常态作或长期姿势不良,则颈肩部肌筋膜炎容易反复。本观察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以及临床,试研究一种综合性的更长远绿色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求解决问题。
中医理论中肌筋膜炎属“痹证”范畴。中医古籍《素问瘦症篇》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素问举痛论》中有云:“经脉流行不止,还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表明了风寒湿为痹证之外因;《济生方搏》曰:“诸痛……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指出素体亏虚为痹证之内因;《素问·宣明五气》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证治准绳》记载:“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者……”提示了外伤或慢性劳损等也是痹证发作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多种因素影响致身体虚弱,加之外感风寒湿邪,或长期劳损、外伤处理不当,颈肩长期筋脉失养、气血凝结不通,不通则痛所致。肌筋膜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寒湿型、脾肾虚弱型以及肝郁气滞型,临床病例根据这几大证型进行细分。周宗波等[7]通过对临床116例肌筋膜炎的病例分析后,发现寒湿凝滞和气滞血瘀占的比重较高,分别占46.42%和16.45%。而本观察则以气滞血瘀型的颈肩部肌筋膜炎为研究方向,本人运用巨刺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法进行治疗,得到明显的疗效,且综合疗法的疗效大于单一的传统疗法。
巨刺法首见于《灵枢·官针》,指的是机体左侧有病取右侧经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经穴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为刺经[8]。人体经络本身是上下相连,左右贯通的,巨刺法基于经络理论基础上进行治疗疾病的。通过巨刺,能调整机体两侧的经络使之通畅。从解剖学角度分析,巨刺的机理传导通路为针刺后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后根纤维传入脊髓,中间神经元跨过侧支调节或者中线轴突对侧相关节段的神经元活动,从而调整对应位置的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本观察采用针刺患侧经络同时配合针刺健侧的方法治疗,一方面患侧穴位加电,颈椎夹脊穴能梳理颈部气血,“肩三针”肩前、肩髃、肩贞能疏通肩部血络,配合肩井、阿是穴一起共奏祛风散寒,通经止痛之效;另一方面健侧对应点巨刺,能使健侧经气流通灌注于患侧,同时调动患侧残留精气,两者结合共同促使患部气血运行,通痹化瘀驱邪,最终人体经络通调,阴阳调和,患侧功能得以恢复。
中医认为,“久病必瘀”“不通则痛”。《灵枢》提出“菀陈则除之”。刺络拔罐,顾名思义,即刺血法与拔罐法结合的传统方法[9]。肌筋膜炎的压痛点呈硬结状,在组织切片下为波浪形的结缔组织结构,为肌纤维有少数,间质中有充血或出血有浆液渗出[10]。本观察采用注射针刺破压痛点,用火罐内负压,将瘀血吸出,祛除局部瘀血。该法一方面放出瘀血,营养输送的道路得以通畅;另一方面微血管管壁的神经受到刺激,促进其调节并改善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因此,刺络拔罐促使炎性物质的吸收,能祛瘀消肿止痛,最终邪去而正安。
综上所述,巨刺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颈肩部气滞血瘀型筋膜炎可快速消除患者疼痛、疗效明显、操作简便,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然而,对于巨刺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颈肩部气滞血瘀型筋膜炎的临床应用,依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刺络拔罐关于刺血量及时间的统一量化标准,缺乏肌筋膜炎的疗效统一评判标准,缺乏刺血法机制的深入研究。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这几方面的规范化及机制的探索及研究,以更好为临床做好基础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