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用身体丈量奇妙的世界
2022-08-15杨建伟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教育集团语溪小学
杨建伟 |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教育集团语溪小学
“劳动”永远是创造一切的必要途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教授技能,而是一种成体系的教育。“劳动”是载体,终极目的是育人。劳动教育是知识的躬身修行,让学生用身体丈量奇妙的世界,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通过磨炼意志,用双手成就美好未来。
为聚焦劳动教育助力“双减”,语溪小学以落实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的“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为突破口,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方式实施。小学低年级以校内为主,小学高年级适当安排校外劳动。劳动周的设立能更好地引起家庭、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关注,更好地在家校社合力下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此,学校以劳动周为契机,围绕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创新劳动,积极开展劳动周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及成果展示搭建平台。
精准定位,让劳动周有径
径,路径、方向。陶行知先生曾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之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了解劳动者之甘苦。”为将“双减”背景下的劳动周更好地落到实处,语溪小学坚持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主体地位”“倡导实践学习,注重手脑并用”“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继承传统技能,实现劳动创新”。并对劳动周的开展进行深入思考。主要体现在:
时空延展。对于劳动周的定位,语溪小学采用“定期”加“假期”的方式。突破传统的对于“周”的定义,跨越时空的限制。“定期”是指以学校为主导,家庭辅助的校内学习、实践、展评劳动。以每年的“3·12”植树节为契机,开启为期一周的“劳动周”展评活动,并在之后的每周五下午开展劳动项目化实践。包括日常劳动技能练习、创新劳动实践和农场作物种养等。“假期”指以家庭为主导,学校为辅助,围绕“劳动清单”开展寒暑假项目化实践活动,既包括日常自理劳动、家务劳动,还包括新学期劳动评比项目。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打卡的形式,先在线上进行成果展示,为新学期线下展示作好准备。
参与多元。在劳动周参与对象上,学校考虑既要有全校3000多人参与的集体项目,体现出全员发展、素养提升的思想;也要有榜样引领、典型示范的展示活动。另外,劳动主体不局限于学生,还可以是师生、亲子共同参与的劳动体验项目和实践展示。
评价三维。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达标评估+达人评比+成果展示”的三维评价体系。“班级达标”主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学生的自理劳动和家务劳动进行达标式评估;“实践达人”主要注重榜样引领,通过学生参与和任务达成情况进行赋分,综合得分较高者被评为“实践达人”。分别以“一级达人、二级达人、三级达人”进行命名与颁奖。“成果展示”针对项目化学习成果进行线上、线下展示,如利用公众号、网站等进行图文或视频报道;利用橱窗对创作的作品、种养的瓜果蔬菜进行展示等。
精选内容,让劳动周有形
形,体形、样态。为了避免学校劳动周流于形式,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学校将劳动周分为定期和假期两大块。以寒暑假为主的假期劳动周,旨在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的习得;校内开展的定期劳动周,划分为启动阶段的劳动成果展示和后续每周一次的农场劳作,以强化自理能力和劳动创造。
问题聚焦,精定内容。在策划劳动周的活动内容前,通过现场观察学生劳动行为、询问教师意见,收集当前不同年段学生在劳动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参考浙江省编《劳动》上下册教材劳动项目和家庭劳动清单,秉着承前启后的目的,确定学校假期“劳动清单”的实践内容。并按学生年段、劳动经验、发展要求划分内容,设置必做和选做项目。
打卡实践,落实共育。假期劳动周内容确定后,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广而告之,邀请家长共同监督落实学生的劳动实践情况,以打卡方式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家长可以通过拍摄视频和照片上传到桐乡教育网班级群,让同一个班级的师生、家长都能看到学生的表现。同时,学生也要对假期的劳动项目进行参与态度和技能习得两方面的自评。
除了以上规定动作,学校在劳动创意方面给了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低年级学生要制定并实践一张不超过100元的“新年购物清单”。从类别、商品名称、预算金额、实际金额以及用途等方面进行规划,从小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中年级学生要制作一张“书房(书架)小书单”,从书名、作者、出版社、上架理由以及推荐指数进行罗列。高年级学生需要依据学校小农场班级的地形,设计种植的作物。并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人或科学老师等方式了解、记录一种当季作物的生长规律。这些开放性的劳动实践项目,需要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落实劳动教育的共同责任。另外,在学校设计的假期劳动清单中,还发布了新学期不同年段的劳动技能评比预告,提醒学生早作准备。
精心展评,让劳动周有续
续,后续、延伸。劳动教育是一项长周期的实践活动。一次劳动实践的开始并不预示着结束,而是意味着新项目实践的开展。它是一个循环往复、迭代升级的动态过程。
创设舞台,展现素养。学期初,学校以“3·12”植树节为契机,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开启为期一周的劳动成果展示,重点围绕“日常劳动”和“种植劳作”两个项目展开。
日常劳动项目主要针对小学生存在的自理劳动和家务劳动问题,按学段进行划分。低段学生进行穿衣服、叠衣服评比;中段学生进行系红领巾、系鞋带评比;高段学生进行穿鞋带、整理书桌评比。第一个环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推磨式3分钟“自理能力达标赛”,评选自理劳动达标班级;第二个环节,每班选出两名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校级3分钟“自理能力达人赛”,并根据完成速度、美观度、创新度方面的表现,评选出自理劳动小达人。
还有小农场春播活动。每个班级在学校小农场里都有一块种植地,以“班级承包制”的形式运营,自负盈亏。收获的作物由班级自行决定处理方法,可带回家自己烹饪,也可由学校统一烹饪后中午加餐,还可以将其作为商品在“小农场直营超市”售卖。为此,在劳动周种植之前,每个班级都要通过商量,确定种植作物的种类、数量统计,并在劳动周里完成班级承包地的种植。我们还鼓励学生种植家乡的特色农作物,如杭白菊和榨菜,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评价激励,经验共享。成果展示既是对日常劳动教育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劳动学习的激励。如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自理劳动达标赛中,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他人的自理能力。在小农场幼苗种植或种子播种后,每个班级还会领到一张空白海报,由学生记录班级承包地作物的生长过程。海报既可用于“直营超市”售卖时宣传,还可作为后期成果评比的一项内容,并在全校进行展示,经验共享。
把握契机,迭代升级。劳动成果展示后,学校还深入开展每周一次的主题实践课程。借由劳动成果展示的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并以劳动成果为契机,寻找学生劳动能力的新的生长点,不断迭代升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学校关注到下雨天撑雨伞容易发生刮擦事故,存在安全隐患,于是鼓励中低段学生下雨天穿雨衣上学。但是雨衣打开后非常“庞大”难以处理。于是,劳动周的活动就从“叠衣服”延伸到了“叠雨衣”。高段学生在经历过穿鞋带和理抽屉的达标赛后,由常规的鞋带系法向花式系法实践,由常规的整理书桌向工具的使用实践,这些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双减”背景下,学校劳动周突破了传统对于“周”的定义,“定期”加“假期”、校内到校外的形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围绕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发展,通过问题聚焦、整体谋划、精定内容、家校共育等措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未来,学校将继续在学习劳动技能与知识的过程中强调实践的作用,达到知行合一,避免“劳”与“学”分离,在“劳其筋骨”中练就过硬本领,努力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