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区杨梅果蝇发生危害情况及色板诱集效果研究
2022-08-15任少鹏谌江华史骏王丽丽
任少鹏 谌江华 史骏 王丽丽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 315040)
杨梅(Morella rubra)原产于我国温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海南岛以北的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其中,以浙江省的杨梅栽培面积较大,且品种质量优、产量高[1]。杨梅在浙江省宁波市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7 000多年以前的余姚地区就有杨梅生长),且种植面积较大(据2019年统计,宁波市杨梅种植面积达1.78×104hm2,年产量高达1.457×105t),故杨梅产业一直是宁波市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2]。近年来,宁波市杨梅产业发展迅速,杨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杨梅生产上的病虫害发生程度也呈现日益加重的趋势。其中,果蝇(属双翅目果蝇科)是当地杨梅果实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同时,因果蝇具有分布广、种类多、世代历期短、繁殖力强等特点,且其主要以幼虫蛀食成熟的杨梅果实进行为害,故其对杨梅生产造成了巨大危害(如杨梅果实落果、果实品质变差、采收后果实保鲜期缩短等[3])。鉴于杨梅是鲜食水果,在持续采收期间不宜使用化学农药,这对杨梅果蝇防治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而相关研究表明,采用诱杀技术防治杨梅果蝇,既能节省人工,降低防治费用,又可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污染,维护了杨梅果园的生态环境,故该技术已成为深受植保工作者和果农喜爱的一项绿色防治技术[4-5]。在此背景下,笔者在前期杨梅果蝇发生规律调查的基础上[2],于2021年进一步对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和象山县泗洲头镇的杨梅果蝇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不同色板诱集杨梅果蝇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掌握宁波市主要杨梅种植区的果蝇发生为害规律,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宜杨梅生产的果蝇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杨梅果蝇种群动态调查
在九龙湖镇和泗洲头镇开展杨梅果蝇种群动态调查,即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荸荠种杨梅园2个,利用糖醋液诱集,调查记录杨梅果蝇的诱集数量。具体方法为:诱集瓶采用550 mL农夫山泉矿泉水空瓶,将瓶口朝上,在瓶身3/4处开6个直径为0.5 cm的诱集口,每个诱集瓶中加入150 mL糖醋液(白糖∶醋∶酒精∶水=3∶2∶3∶80,体积比);在瓶颈处缠绕铁丝,将其悬挂在杨梅树下方较粗的枝条上。每个杨梅园采用5点取样法,定点设置诱集瓶5个,从5月24日至杨梅采收,每周1次观测记录成虫诱集数量,并区分诱集到的果蝇种类。
1.2 杨梅果蝇危害情况调查
于6月29日(杨梅成熟期),分别在2个杨梅园不同方位随机选取5株杨梅树,从东西南北中5个不同方位的枝条上各采摘1~2颗杨梅果实(要求采摘的杨梅果实为成熟度高的紫红色)。将单颗杨梅果实分装至直径为6 cm的塑料盒内,带回室内,并在温度为25±1 ℃、空气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记录每颗果实出现的果蝇幼虫头数,并计算单果幼虫数和危害率。
1.3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杨梅果蝇的诱集效果调查
于6月22日(杨梅成熟期),分别将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粘虫板悬挂于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东钱湖科研基地内的杨梅树上,选取不同方位的杨梅树6株,每株杨梅树选取下方较粗枝条悬挂4种颜色的粘虫板各1张,放置一周后,调查诱集到的果蝇数量。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均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 M R T)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OriginPro 8进行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梅果蝇种群动态
由图1可知,在泗洲头镇的杨梅园中,杨梅果蝇成虫的整体发生数量较低,发生数量最高值出现在杨梅成熟采摘期的6月29日,发生数量为145.6头/瓶(当日5个瓶子的诱集数量平均值,下同),发生数量最低值出现在6月23日,为9.4头/瓶,可见在6月23日—29日期间,泗洲头镇杨梅园的果蝇成虫发生数量急剧上升。在九龙湖镇的杨梅园中,杨梅果蝇成虫的整体发生数量较泗洲头镇相对偏高,发生数量最低值同样出现在6月23日,为55.6头/瓶,随后果蝇成虫发生数量急剧上升,发生数量最高值同样出现在杨梅成熟采摘期的6月29日,发生数量为2 502.8头/瓶。以上结果表明,泗洲头镇和九龙湖镇的杨梅果蝇种群消长动态表现基本一致(其中九龙湖镇的果蝇成虫发生数量要显著高于泗洲头镇),发生高峰均在6月底的杨梅成熟期(即杨梅果实采收期前后)。
图1 宁波地区杨梅果蝇发生数量分析
经调查分析,斑翅果蝇为本研究中果蝇的主要发生种类,故对其种群消长动态表现进行了分析。由图2可知,斑翅果蝇的种群消长动态表现与总的果蝇种群消长动态表现相一致。其中,在泗洲头镇的杨梅园中,斑翅果蝇成虫的发生数量较低,6月7日和6月15日的发生数量均为0,发生数量最高值出现在杨梅成熟采摘期的6月29日,发生数量仅为14.8头/瓶。在九龙湖镇的杨梅园中,斑翅果蝇成虫的发生数量也不高,发生数量最低值出现在6月7日和6月15日,发生数量均为0.8头/瓶,随后发生数量逐渐上升,从6月23日的20.8头/瓶上升至6月29日的622.0头/瓶。以上结果表明,在泗洲头镇和九龙湖镇的杨梅园中,斑翅果蝇的种群消长动态表现基本一致,发生高峰均在6月底的杨梅成熟期,即杨梅果实采收期前后。
图2 宁波地区杨梅园中斑翅果蝇发生数量分析
2.2 杨梅果蝇危害情况
由表1可知,2021年九龙湖镇杨梅园的果蝇危害率达100%,平均每颗杨梅果实上有31.2头果蝇,其中斑翅果蝇的发生数量占比为23.85%;泗洲头镇杨梅园的果蝇危害率为76%,平均每颗杨梅果实上有4.8头果蝇,其中斑翅果蝇的发生数量占比为9.16%。以上结果表明,九龙湖镇杨梅果蝇的危害程度要高于泗洲头镇,这也和九龙湖镇杨梅果蝇成虫发生数量高有着密切联系。
表1 宁波地区杨梅果蝇危害情况
2.3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杨梅果蝇的诱集效果
由图3可知,虽然4种颜色的粘虫板对杨梅果蝇的诱集数量有所不同,但诱集数量均偏低。其中,蓝色粘虫板上的杨梅果蝇诱集数量相对较多,为11.2头/张(6张粘虫板的诱集数量平均值,下同),且诱集数量显著高于黄色、绿色和红色粘虫板;红色粘虫板上的杨梅果蝇诱集数量最少,仅有0.33头/张。以上结果表明,杨梅果蝇对4种颜色的粘虫板无明显的趋向性。
图3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杨梅果蝇的诱集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杨梅是宁波市特产果树,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杨梅产业的迅速发展,杨梅园遍布宁波市的多个区域[6],但杨梅上的病虫害发生特别是果蝇的发生也变得日趋严重。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宁波市杨梅主要种植区的果蝇发生危害规律,笔者在前期杨梅果蝇发生规律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九龙湖镇和泗洲头镇的杨梅果蝇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九龙湖镇和泗洲头镇的杨梅果蝇成虫发生高峰均出现在6月底的杨梅成熟期,晚于宁波市鄞州区、余姚市和慈溪市三地(杨梅果蝇成虫发生高峰均在6月中上旬)[2],这可能与调查年份不同以及地区环境不同有关。因此,为了能更准确、有效地对宁波市杨梅果蝇发生危害规律进行预测,从而进行精准防治,宁波市需开展一个相对长期的杨梅果蝇种群趋势调查[7]。
同时,由于杨梅果蝇的危害期正值杨梅果实成熟期,为了保证杨梅果实的食用安全,物理防治措施成为了防治果蝇的主要手段。因此,笔者调查了4种颜色的粘虫板对杨梅果蝇的诱集效果。结果发现,杨梅果蝇对4种颜色的粘虫板无明显的趋向性,该结论与太一梅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杨梅果蝇对8种颜色的粘虫板均无明显的趋向性)。
目前,杨梅生产上常用于防治果蝇的物理措施为罗幔和食诱,然而宁波市杨梅园多建于山区和半山区,搭建罗幔的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且在杨梅成熟期,食诱对果蝇的吸引很难竞争过杨梅果实,故这两种物理防治措施很难成为宁波市防治杨梅果蝇的主要手段。因此,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宁波市的操作简便、生态高效的杨梅果蝇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是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