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多种病害防治效果研究
2022-08-15赵立军王律丁玲谢志娟
赵立军 王律 丁玲 谢志娟*
(1靖江市西来镇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局,靖江 214516;2靖江市农业农村局,靖江 214504)
赤霉病是在小麦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1],也是在我国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上威胁最大的流行性病害之一[2]。小麦赤霉病不仅能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绝收,还能使受害小麦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多种真菌毒素,危害人畜身体健康,且DON已被欧盟认定为三级致癌物。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种植抗性品种是一种防治小麦病害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当前,小麦病害的防治仍主要依靠化学药剂。然而长期、单一、重复使用某类特定的杀菌剂易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防效下降[3]。有研究发现,施用多菌灵能刺激小麦赤霉病病菌产生DON毒素,且对多菌灵已产生抗药性的菌株产毒能力更强[4];还有研究发现,白粉菌和叶锈病病菌对目前生产上常用的三唑酮已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5-6]。鉴于此,笔者开展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多种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以期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的发生和蔓延,为小麦多种病害的综合防控和农药减量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0年4月—5月在江苏省靖江市孤山镇新联村进行,该地土壤为淤泥土,pH为7.8,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小麦品种为“宁麦13号”,常规栽培管理。试验对象为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试验进行时,小麦长势中等,与大面积生产无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尚未显病,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已普遍发生。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49 m2,试验设计及药剂信息见表1。
表1 试验设计及药剂信息
1.3 试验方法
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每667 m2兑水40 kg喷细雾施药1次。于2020年4月3日(小麦扬花初期)施药,此时天气晴好,日平均温度为13.4 ℃,相对湿度平均为62%;施药前10 d的平均气温为11.7 ℃,降雨日9天,降雨量10.3 mm;施药后10 d的平均气温为13.0 ℃,无降雨。施药期间气温正常,雨水偏少,各处理药效发挥基本正常。
1.4 调查内容和方法
1.4.1 安全性调查
于小麦扬花初期(即施药后1~7 d),观察各药剂对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并与清水对照区(CK)进行对比。
1.4.2 防效调查
于5月12日(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期)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进行调查。每小区随机取5个点,每点调查20穗小麦,记载病穗数和病级数,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计算公式: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病情指数= [∑(各级病穗数×病级数)÷(调查总穗数×4)]×100;病穗率防效=[(对照区施药后病穗率-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穗率)÷对照区施药后病穗率]×100%;病指防效=[(对照区施药后病指-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指)÷对照区施药后病指]×100%。
于5月7日,观察各小区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发生情况,并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兼治效果进行调查。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发生程度分级标准为:0级,未发病;1级,轻发生;2级,中等偏轻发生;3级,中等发生;4级,中等偏重发生;5级,严重发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
经施药后1~7 d调查发现,与清水对照区(CK)相比,各药剂处理区的小麦均未出现明显的抑制生长情况,小麦生长均正常,说明供试药剂在本试验剂量下均对小麦生长安全。
2.2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由表2可知,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分别为88.10%、85.71%、83.33%、78.57%、59.52%;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的病穗率防效均达78%以上,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4个处理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处理(5)。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89.47%、89.47%、84.21%、84.21%、61.40%;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的病指防效均达84%以上,防效较好,且4个处理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处理(5)。综合来看,处理(1)和处理(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可在小麦生产上交替轮换使用。
表2 不同药剂对小麦病害的防治效果
2.3 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兼治效果
由表2还可知,各药剂处理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差异明显。其中,处理(1)对白粉病的兼治效果最好,处理(2)对白粉病有一定的兼治效果,而其他3种药剂对白粉病的兼治效果均不理想;处理(1)、处理(2)、处理(4)对小麦叶锈病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其余各药剂对小麦叶锈病的兼治效果均不理想。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在施药后1~7 d均对小麦生长安全。在小麦扬花初期(赤霉病未见病时),每667 m2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250 g/L丙环唑EC 40 mL、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mL、48%氰烯·戊唑醇SC 50 mL、75%肟菌·戊唑醇WG 20 g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且各处理间防效差异均不显著。其中,每667 m2施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250 g/L丙环唑EC 40 mL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为最高。同时,在小麦赤霉病发生时,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也已普遍发生,在其发生较轻的情况下,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丙环唑EC组合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对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具有一定的兼治作用,而其他3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兼治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建议在小麦病害一般发生年份,可在小麦扬花初期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丙环唑EC组合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常规喷雾防治1次,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既能实现综合防控又能实现省工节本。另外,这两种药剂轮换使用也有利于延缓赤霉病病菌产生抗药性。但是,若遇到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大发生年份,需提前喷施防治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专用药剂,从而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发生态势,保障小麦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