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为战育人”的数据链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2-08-15赵志勇毛忠阳
赵志勇,毛忠阳,王 瑞,凌 青
(海军航空大学 航空作战勤务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为战育人”是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新时代海军院校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打赢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对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据链是武器装备的“生命线”,是联合作战的“粘合剂”,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数据链课程是军事院校多个专业的生长干部学员、士官学员、干部轮培训等多层次的必修课程。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同,数据链课程不仅技术理论上复杂,而且与战术运用紧密相关。然而,现有数据链课程还存在“一门课程打天下”的现象,难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多作战环境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内容存在与教学对象不匹配、与装备运用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针对数据链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打破以往“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方法培育指挥人才”的惯性思维,以“双重”建设为契机,提出了“能力素质模型化、内容体系结构化、课程建设系列化、具体实施联合化”的课程建设理念,明确了“注重顶层规划设计、构建能力素质模型、突出为战育人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支撑联合作战条件下海空战场信息化作战人才培养的数据链系列课程。通过对教学研究成果的实践,形成院校、部队、厂所“资源整合、交叉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建立遵循“聚焦实战、整体设计、资源共享”的实战化教学环境。
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机械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数据链课程教学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关键支撑,应高度重视数据链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坚持为战教战研战谋战,突出打仗核心能力培养,对接岗位能力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战备训练工作实际过程优化课程体系。数据链作为战术与技术并重的课程,应以“为战育人”为基本目标,按照部队实战化岗位任职标准,分层次分岗位对数据链系列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海军航空兵转型建设和海军航空大学改革重塑牵引下,本校教学任务由过去的单一培养工程技术为主的装备保障人员向海军航空兵全员、全域、全元素培养转变。在新的使命任务要求下,数据链课程教学作为海军航空兵信息化作战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应构建面向多专业多层次多作战环境的数据链系列课程,进一步推进数据链系列课程向实战化模式转变显得尤为紧迫。从实战化教学角度考虑,数据链课程及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不匹配;与装备运用结合不紧密。
(一)数据链课程设置单一
数据链课程自2007 年开设建课,主要面向对象是本科层次的技术维护保障人员。随着海军航空兵的转型建设和大学改革重塑,培养对象也由原来单一的技术维护保障人员,调整增加了特种机、舰载机等作战平台指挥人员,培养层次涵盖了本科、士官高职、直招士官、初级预选士官、干部轮培训等。因此,过去单一的数据链课程设置势必难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多作战环境的人才培养需求,工程技术人才的惯性思维培育模式也无法满足“为战育人”的培养需求。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不匹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军事变革,现代海战场作战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电磁环境复杂、战场信息融合联合指挥等,这些变化对“为战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数据链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于系统原理分析和关键技术的讲解,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员均采用工学思维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未能区分不同学员的专业基础、岗位需求、任职能力、学习能力等客观因素,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内容与装备运用结合不紧密
原有数据链课程教学内容与装备现状、岗位设置等实战化情景脱节、与部队装备型号结合不紧密,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应用,难以满足人才实战能力培养需求。数据链装备与传统的通信装备不同,是用于链接各作战平台实施联合作战的数据通信网络装备,各平台所装备的数据链端机仅仅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数据链装备的作战运用与各作战平台所担任的作战任务、战术战法运用、作战模式特点也密切相关。因此,用好数据链装备,提高数据链装备的作战效能,不仅仅涉及到装备原理和关键技术,还涉及到数据链的网络规划、组织运用、战术运用、操作规范、特情处置等。在近年来的部队演习演练中,暴露出了大量与数据链装备运用的相关问题,集中反映在技术机理不掌握,组织运用不优化,操作使用规程不规范、特情处理不合理等。
二、主要做法
(一)通过更新理念引领课程建设方案设计
课程组通过深入分析制约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因素,提出了“能力素质模型化、内容体系结构化、课程建设系列化、具体实施联合化”的课程建设理念。明确“注重顶层规划设计、构建能力素质模型、突出为战育人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依据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在顶层设计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系列课程体系的整体思路进行设计与规划,创立“为战育人”的实战化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根据该能力素质模型,对知识能力模块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形成适合多专业多层次多环境的系列课程。
(二)通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原有数据链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不匹配的问题,从部队岗位对数据链运用人才的需求出发,遵循实战化、现实性、客观性、发展性原则,采用演绎和限定选项相结合的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前期准备、确定词典、差异化分析、能力素质确定、建立模型库五个步骤,构建面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数据链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数据链运用人才是与数据链组织运用相关的岗位任职人员,主要涵盖指挥员、参谋人员、网络规划员、网络管理员、装备操作员、装备维护员等。根据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理论,将能力素质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部分是所有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而中高级部分是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确定的关键能力要素,其相应的能力素质示意图如图1 所示。这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依据人才能力素质词典,对这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差异化分析。各岗位人员的数据链运用能力素质描述见表1。根据各类人员的能力素质模型,分层次、分专业、分岗位设置相应课程教学内容。
表1 各岗位的数据链运用能力素质描述
图1 初级、中级和高级数据链人才能力素质示意图
(三)紧贴部队实际装备,突出作战使用效能,使课程设置与实战能力培养相匹配
部队所需,就是院校所教,“教什么”是实现“为战育人”的关键。根据战争形态、作战环境、作战对象等发展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确保院校人才培养与部队实战化训练需求能够有效对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数据链课程组深入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以现代信息化战争所呈现的新特征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为牵引,聚焦数据链装备规划、使用、维护、管理、监造、试验、鉴定等人才实战能力培养,通过全面、系统地研究海军航空兵数据链装备技术体制,针对传统专业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与装备现状、岗位设置等实战化情景脱节、与部队装备型号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以满足人才实战能力培养需求为原则,从数据链理论基础、装备原理、网络规划、战术运用、多链操作、效能评估等方面入手,优化设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四)通过提炼数据链关键技术,确立了“以关键技术为主线,对海军多类型多系列数据链系统知识体系整合优化”的教学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装备更新的速度也将逐渐加快,新型数据链装备也将会层出不穷,除了现役的战术数据链外,未来还会出现舰载机自动着舰数据链、武器协同数据链等多种类型。因此,按照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无论是某个型号装备讲深讲透还是多个型号装备面面俱到,都很难适应数据链装备的未来发展需要。
从通信技术的角度来看,数据链是在通信协议的控制下,在多个平台之间实现信息交互的战术无线数据通信系统。通过分析现有数据链系统的基本原理,各数据链系统都包含以下关键技术:信息传输、消息格式、网络协议、通信安全等。因此,虽然数据链装备类型繁多、体制多样,但从数据链装备的关键技术角度来看,数据链装备的关键技术都是相同的。因此,以数据链关键技术为主线,对我军多类型、多体制数据链系统的关键技术综合,实现对数据链装备教学内容优化,这不仅有利于学员掌握不同类型的数据链装备,也能更好地适应数据链装备的不断更新。
(五)通过院校、部队、厂所三方资源融合,构建课程建设的闭环发展机制
长期以来,作战部队理论知识欠缺,院校作战经验不足、装备匮乏,厂所作战运用背景缺失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难题。作战、教学、科研三者相对独立的关系,造成了一线部队数据链装备作战使用问题缺少理论指导,工厂对数据链装备升级改造欠缺作战运用背景,院校教学重理论轻应用,与部队实际脱节。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以部队演练需求为牵引,以教学育人为支撑,以科研攻关为驱动力,将三者构成闭环关系,与部队、工厂一起解决数据链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人”“装备”“制度”层面问题,以提升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为战育人”。通过对教学研究成果的实践,形成院校、部队、厂所“资源整合、交叉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带动课程内涵式建设发展。
三、结束语
“为战育人”是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新时代海军院校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打破以往“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方法培育指挥人才”的惯性思维,以“双重”建设为契机,提出“能力素质模型化、内容体系结构化、课程建设系列化、具体实施联合化”的课程建设理念。通过更新理念引领课程建设方案设计;通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实施差异化教学;紧贴部队实际装备,突出作战使用效能,使课程设置与实战能力培养相匹配;以关键技术为主线,对海军多类型多系列数据链系统知识体系整合优化;通过院校、部队、厂所三方资源融合,构建课程建设的闭环发展机制,以提升“为战育人”的实战化教学环境。上述做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数据链课程,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