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围城》中的空间叙事

2022-08-15刘世甜袁子怡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名作欣赏 2022年27期
关键词:方鸿渐钱锺书围城

⊙刘世甜 袁子怡[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围城》是一部具有强烈“空间观念”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从题目来看,“围城”二字突出了其“空间”含义。小说所指的“围城”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所指,而是带有抽象意味和复合含义的“能指”。作品中,方鸿渐周围的人物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方式依次出现,而之前出现过的人物讲述完属于自己的故事之后便悠然退场,在下一部分则很少重复出现。这种现象与西方流浪汉体小说“单线向前”的叙事方式颇为相似,以方鸿渐的生活轨迹来推进情节发展,以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揭示社会背景,所以《围城》的“流浪汉体”叙事模式赋予了小说人物自由、开阔、富有想象力的活动空间。与此同时,在小说中,“吃”与“行”作为人的基本活动贯穿全文,人物也在不同的饭局和不停歇的旅途上奔走,饭局与旅行相互呼应,贯穿始终。

一、空间化叙事

《围城》有很多空间化叙事的处理,其空间既与叙述时间相互融合渗透,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小说在点明具体时间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地理空间的出现,在时间、地理空间的不断转换下,饭局与心理空间也显现出来。首先,小说的故事情节根据时间、地点的转移而成为一个整体。在时间、空间的结合下,从归国时的邮轮,到回乡后方孙二人的家,到三闾大学、香港、上海等场景不断转移却前后勾连浑融一体。其次,饭局、心理空间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与深化了人物性格与作品内涵,具有更深层次的跨时代意义。读者看文本时既可以清晰把握地理空间,又可以结合具体时间,明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就构成了鲜明的时间轴和地理空间的转换,时间轴即1937年——到达上海——抗战开始——三闾大学期间——方、孙结婚回沪后,地理空间即邮轮——苏小姐家的沙龙——三闾大学——方、孙的家,在此基础上贯穿和展现出饭局与心理空间。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空间来延展故事、展示人物,在固有的时间为线索的片段中,加入众多地理固定空间,既将时间串联在地理空间上,又将空间固定在时间中,同时又有独立于时间之外、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心理、社会等其他空间。在时间与地理空间结合渗透,其他空间独立于时间的叙事结构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事情纵向时间上的前因后果,这种叙事结构也会激发我们进行横向地理空间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方鸿渐去“流浪”?除了社会空间对他的剥削与挤压,还有他自身的主观原因,比如他走投无路时的被迫无奈,他软弱性格体现出的畏葸不前,他羞愧窘迫状态下的一味逃避。此外还有跨时代的其他空间,这些空间组合起来表达了人生无处不在的“围城”,揭示社会和个人的“永恒”困境。

《围城》中除了理论上的空间化叙事结构,在很多具体空间上的安排也颇令人深思。在《〈围城〉的“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一文中,余岱宗就将《围城》中的具体空间划分成四类:一是方鸿渐回国搭乘的法国子爵号邮轮,二是苏文纨家的沙龙,三是三闾大学,四是回到上海后的方鸿渐与孙柔嘉共同居住的“窝”。而在阅读《围城》时,不难发现,我们会记住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饭局。故在笔者看来,具体空间应该划分为五类,包括余岱宗划分的四类固定的空间和不断变换位置的饭局空间。

二、地理空间叙事

邮轮是文中出现的第一个“固定空间”,《围城》故事始于这个空间。在法国子爵号邮轮这一空间中,依次登场了三个主要人物:主人公方鸿渐、“局部的真理”鲍小姐、“法国里昂博士”苏文纨。

地点是法国子爵号邮轮,时间是1937年,邮轮暗示着方鸿渐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时人的精神面貌。首先,邮轮上有流亡的犹太人、印度人、安南人,也有中国人。其中,以鲍小姐为代表的外国人在调情、在“花天酒地”,而以方鸿渐和苏文纨为代表的中国人表面上担忧国患,嘴上说着一片乡心,但遇到“吃、喝、嫖、赌”,却也与外国人无异。法国邮轮上这一幕幕场景将这些人的面具揭开来,给读者看到了当时人的颓废、贪图享乐、虚荣。钱锺书先生在1979年提及写于抗战时期的《围城》时曾说,他试图让“战争既遥远又无所不在,就像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拿破仑一世战争一样”。邮轮这一具体空间,暗含着战争年代这一社会时空里普通人的麻木、享乐与颓废的心理空间。

方鸿渐、苏文纨等人从邮轮上下来后,常常在苏小姐家的沙龙会面,在这个固定空间里,登场了“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气宇轩昂的赵辛楣、苏文纨最终的丈夫曹元朗。

在苏小姐家的沙龙里,方鸿渐、苏文纨等人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苏文纨对沈氏夫妻的恭维、对曹元朗的非正常欣赏、对方鸿渐不夸自己时的怒骂,无不体现着她的虚荣与做作。方鸿渐喜爱却不敢追求唐晓芙,和苏文纨藕断丝连,犹豫、懦弱而无能。唐晓芙单纯、端庄、可爱却被有心计的表姐苏文纨嫉害,又被无能不会爱的方鸿渐所伤害。赵辛楣嫉妒方鸿渐,却明事理;他痴情,爱慕苏文纨长达20年,但又和方鸿渐一样,爱而无能。

在苏小姐家的沙龙这样一个固定的、封闭的空间里,人与人的关系距离缩短,性格碰撞的机会大大增多,人物的心理空间被揭示得入木三分。

筹备会上,专家学者们针对该会议将拟定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届时,会议将围绕少数民族地区数学课趣味活动、少数民族地区数学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地区数学课堂教学改进、少数民族地区数学学困生转化、少数民族地区数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等专题展开,并通过大会报告、分组论坛、论文集、展板、微视频及宣传画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展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探析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三闾大学的绝大多数场景可以说是混乱、虚伪、病态的。在那里,韩学愈利用假学历成为三闾大学的系主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高松年老谋深算,把校长这个职位当作牟利的工具;汪处厚假装深情悼念亡妻,实际上好色……真才实学让位给官僚政治,对环境的顺应最管用的生存手段是隐瞒与欺骗。同时在三闾大学外,汪太太和高松年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又因为汪太太跟苏文纨有点相似,赵辛楣和汪太太又传出桃色新闻……作者以一个狭窄的空间将各种“人格面具”掩盖的人的小心眼、嫉妒心理和欲望呈现出来,让这里上演着一出出儒林喜剧和丑剧。具体空间中的人事场景与行动,展示的都是人物内心空间的卑琐与人性的龌龊,空间叙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性的揭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三闾大学结婚后,回到上海,组建起小家庭。可是婚后生活不尽如人意,方鸿渐终与孙柔嘉不欢而散。生活艰难,方、孙两家人与两代人以及妯娌之间的性格、习惯与观念的冲突以及方鸿渐在其间的无能处理,方鸿渐在事业上的无能,都使得这个家庭空间中人物的性格与心理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物在求学、交友、从业、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无能、少格与缺品,在这个空间里展现得最为彻底。

以上所有不断随着时间而转移的典型叙事空间,一步一步、一处一处地将特殊时空里一众人物的劣根性即心理空间揭示得深刻、充分、全面、彻底,这便是钱锺书《围城》空间叙事的艺术成就所在。小说叙事的目的在于塑造形象和揭示人性,钱锺书《围城》运用随时转移空间场景的手法,转移人物的不同境遇,展示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处世能力、方法与行为习惯,从而丰富人物的个性,展示社会与人性的内涵。这就是钱锺书《围城》空间叙事的特色与意义所在。

三、饭局空间叙事

空间上的不断转换也体现在饭局上,如方鸿渐与鲍小姐同吃西贡当地的西菜、方鸿渐与唐晓芙约会的饭局、赵辛楣误会方鸿渐是其竞争对手从而设计的一次饭局、汪处厚安排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的相亲会,以及孙柔嘉在婆家的见面会,等等。这些饭局,都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局”。每一个饭局都是一个典型的叙事空间,在每一个饭局空间里,每个人物的性格展示得极其充分,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书中对范小姐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都写出了范小姐微妙的心思,一方面要炫耀自己的人格魅力,一方面又要传送自己对赵辛楣的倾慕。不过赵辛楣无意范小姐,方鸿渐也无意刘小姐,但二人的无意却不同,这次饭局更像是赵辛楣与方鸿渐的对比。方鸿渐只泛泛应酬两句,已明示他对刘小姐的无意。赵辛楣却懂得顾全别人面子,不让对方难堪,可见赵辛楣的社交能力就比方鸿渐要强。而方鸿渐的任性而为几乎是他的常态,他在后来被辞退,也是因为他的任性不知不觉中在自己与别人之间筑上了一道“围墙”。“饭局”这个看似极普通的在无限空间里的一个小小的点,却深刻揭示了人物的性格,预示了人物的结局,发挥了重要的艺术作用。

回国后,应苏文纨的邀请,方鸿渐到她家做客,一同前来赴宴的还有唐晓芙、赵辛楣。从文中可知,苏文纨已经从《沪报》了解了方鸿渐的身世,买假文凭的事情苏文纨也已知晓,可她依然假装没有看不起方鸿渐,说了一番漂亮的话,说明苏文纨还是更在意方鸿渐其人的。唐晓芙出场的时候,钱锺书毫不吝啬对她的赞美,唐晓芙才是方鸿渐的意中人。唐晓芙、方鸿渐、苏文纨三人的性格在这一饭局中便真实地表露无遗。赵辛楣出场时,身材高大,神气轩昂,他也知道了方鸿渐的假学历,但是并没有说出他内心对方鸿渐的不屑,还是用幽默的语言掩盖了他的不屑,善社交的性格一开始就表现了出来。

第二天下午,他们又来苏文纨家喝茶,陪新回国的沈先生和沈太太。在饭局上,沈太太高谈阔论,想借此来炫耀学识,可在座的人都知道她所说的不过是皮毛见解,不过是拼凑过来的,打肿脸充胖子,拾人牙慧罢了。但是大家又不得不假意称赞她,以维护彼此的面子。在这次饭局上,大家的谈话交流充分揭露了那个年代以沈先生、沈太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虚伪和无知。

四、心理空间叙事

随着地理空间的转换,方鸿渐的心理空间也随之变化。钱锺书把大量笔墨放在了主角的心理波澜和精神状况上,所以方鸿渐的心理变化成为叙事重点。比如与唐晓芙决裂后,方鸿渐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个体与世界脱离,“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最后方鸿渐离家,“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他的思想得到升华,思考到生与死的层面,由“我思”成为“反思”的对象,被反思的“我”便成为无法挽留的过去。这里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感慨,但他又无力去改变。自我与世界、身体与空间环境、人与人之间有着严重的隔膜,这是一个哲学理念,即存在主义中人的存在。由此,方鸿渐产生群居中的孤独感,他再也没有逃离出自己的“围城”,也不愿向他人倾诉,这种与世界的剥离感使得方鸿渐的精神与内心充满了悲剧感,深化了小说的内涵。

《围城》涉及的女性大多依附男人而活,小说中以男性为主的传统意识深刻压抑了女性的发展,虽然有现代知识女性如苏文纨和孙柔嘉,可是她们身上缺少独立意识,以男人为中心。“知识分子”沈太太观察到“从古已然”的世界妇女的普遍动态,即全世界的女性现在都趋向男性。自恃清高的董斜川说:“女人作诗,至多是二流,鸟里面能唱的都是雄的,譬如鸡。”其对女人的才华感到不屑。方鸿渐一群人在前往三闾大学途中,有个汉子不愿意让孙柔嘉坐到他的米袋上,也是源于对女人的传统偏见。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了女性的身心发展,但自我沉沦、自我屈服体现了女性个体的软弱。例如,书中的唐晓芙是钱锺书偏爱的人物,她对两性问题有着透彻的见解,说女人都是傻子,而且正好就是男人所期望的那样,可是她碍于自尊仍然没有留下方鸿渐,而遗憾终生。总之,小说中的知识女性仍然摆脱不了精神上对男人的依附,女性的个体空间显得狭隘。

五、结语

空间随着方鸿渐的流浪而不断转换,我们见证了社会大空间对个人小空间的压迫和剥削,也认识到了人生困境下的“围城”。方鸿渐一直在找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不论是逃到三闾大学还是逃到上海故乡,最终都无法真正地逃避现实。除了方鸿渐,其他人物同样身处当时不合适的封闭空间,无论再怎么逃离与流浪,最终都还是无法逃出病态文明的社会和人性的“围城”。

猜你喜欢

方鸿渐钱锺书围城
钱锺书的幽默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社交电商的“围城”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
方鸿渐与贾宝玉的围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