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如何面对空白
——以《红楼梦》“宝玉,宝玉,你好……”为例

2022-08-15马传江梁山现代高级中学山东济宁272600

名作欣赏 2022年27期
关键词:秦可卿贾宝玉黛玉

⊙马传江[梁山现代高级中学,山东 济宁 272600]

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对现实世界做出巨细无遗的复制与描摹,哪怕是自然主义一派的小说,故空白的存在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在节选文的阅读与教学中,空白即便存在,但由于选文之短,空白之少,往往就被学生和教师给下意识地忽略掉了。而在“庞大”的整本书中,尤其是长篇小说类的整本书中,空白往往以不容忽视的体量横亘在阅读的路上。该如何认识空白,又该如何填补空白?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红楼梦》中的著名空白“宝玉,宝玉,你好……”展开讨论。

一、不写之写: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空白

简单来说,长篇小说中的空白,就是在叙事中,某一部分,如一句话、一个情节,甚至一个形象等表现为空无。空白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是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伊瑟尔提出来的。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伊瑟尔沿着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接着说”,提出了著名的空白理论,“任何文学本文都有不确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空白’,只有当读者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注入本文,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填充进来,本文才真正成了读者的作品”。

也就是说,空白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作者故意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段,目的是为了召唤读者参与,“它不是绝对的虚空,只是不在场而已”。在我国的传统文学理论中,也有一个概念与此遥相呼应,即“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是脂砚斋在点评《红楼梦》时所提出来的一个批评术语,这是脂砚斋对《红楼梦》中客观而又广泛存在的艺术手法的一种高度概括。它的首次提出,是在《红楼梦》的第三回,贾雨村听了冷子兴的计策,央烦林如海转托贾政“周全协佐”,林如海于是写下一封荐书,并对贾雨村说道“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脂砚斋对此批道:“写如海,实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不写之写”,也就是“写作中作者故意留下某些空白,虽然不写,但其内容可以通过读者的想象加以弥补,‘不写’中蕴含着‘写’,‘写’又以‘不写’体现。因此,‘不写之写’是‘写’与‘不写’的辩证艺术”。

本文认为,所有的不写之写,所有的空白,其实都属于语言的空白,而语言的空白,则分为两种:人物语言空白和叙述语言空白。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空白

第三十回宝黛角口之后,宝玉来潇湘馆赔不是,说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挨过黛玉一顿讥刺之后,宝玉自知造次,脸上红胀起来。林黛玉见状,“咬着牙用手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扔拿起手帕子来擦眼泪”。“你这”什么?林黛玉本可说完,但她话到唇边,终于咽了下去。这是一种利用语法成分的缺失形成的人物语言空白。这样的空白,“往往可以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还有一种人物语言的空白,并未省略任何语法成分,却也让人回味无穷。第三十四回,宝玉挨了父亲的一顿笞挞之后,黛玉前来探望,宝玉睡梦中惊醒,见是黛玉,忍不住心疼她走两趟受了暑,说自己无碍,不过是装出来的。黛玉听了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黛玉心中怕是有千言万语,可是这万语千言,说出来只剩下了八个字:“你从此可都改了罢!”黛玉希望宝玉改吗?未必。改了之后的宝玉将不再是宝玉,然而黛玉为什么还要让他改呢?心疼,切切实实入心入肺的心疼。所以黛玉那没有说出口的万语千言是什么?可能是纠结与体贴,可能是柔情与心疼。所以蒙侧批道:“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

(二)《红楼梦》中的叙述语言空白

叙述语言空白,指的是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有些叙述语言出于某种需要故意略去了,由此,某一条情节链就会从中断开,从而出现某个行动序列的缺如。《红楼梦》中有一个颇为著名的叙述语言空白,即秦可卿之死。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的首次亮相,是在第五回。宁府赏梅,贾珍之妻尤氏治酒,和秦可卿一起来面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叙述人借助贾母来介绍秦可卿:“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可惜的是,这样一个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却在第七回引出弟弟秦钟的出场之后,再无太多笔墨提及,直接在第十回就莫名染上了病,第十三回就病逝了。

关于秦可卿的死,最直接的叙述,便是王熙凤正在梦中与秦可卿话别之时,传事云板将正面对离别的凤姐惊醒,有人向她报告“东府蓉大奶奶没了”,接下来,叙述人以看似轻淡却蕴含了无数意味的口吻写道:“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然而,因何纳罕,为甚疑心?叙述人却没有解开这个疑团,就此掩下,再不提及。

秦可卿之死的叙述语言空白,让秦可卿的死因以及死期,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以至于这一空白“在整部《红楼梦》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结构意义”。这个空白的存在,可能是叙述者在“创造和维护贯穿于有关大观园章节中的更理想化更纯洁的情的美景”。

二、不读之读:填补空白的三种方法的应用

所谓不读之读,是参照不写之写而言的。不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发生的阅读行为,也就是说,“不写”之处并没有以文字或其他的存在形式进入阅读视野,但是阅读者却以某种方式完成了对“不写”之处的填补。如何填补呢?

涂年根博士在其论文《论文本中空白的填充》中,提出了三种填充方法,即情节补充法、人物形象建构法、人物愿望满足法。我们尝试运用他的方法,对著名的人物语言空白“宝玉,宝玉,你好……”加以分析。

“宝玉,宝玉,你好……”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九十八回,林黛玉临终之际。彼时黛玉气息奄奄,魂魄悠悠,探春、紫鹃见况不妙,忙叫人来给黛玉擦洗,“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这一句未说完的话,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调动了不知多少人的想象,引起了不知多少人的兴趣,生成了不知多少种补白。正如候井天所说,“宝玉,宝玉,你好……”一句,是“《红楼梦》留下的千古之谜。内里包含什么内容,惹得后人各说纷纷。有的填充成‘你好自为之’,有的说道是‘你好狠心’,有的理解为‘你好好保重’,更有人说不用猜了,这是‘收煞甄士隐之《好了歌》’”。

那么,填充种类这么多,他们都是运用的什么方法呢?

(一)情节补充法的应用

所谓情节补充法,是指“读者在故事情节的断裂和缺失之处加以推理和想象,生发出更为完善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完成对空白的填充”。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可以根据前后情节链条,对缺失的环节进行合理地推理,从而进行补白。

宋浩庆在谈到“宝玉,宝玉,你好……”时,认为应补上“狠心”二字。他说:“多少年来,相互信赖……忠贞不渝,突然来临的消息让她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她恨,她含恨而死。而这样地死,至死不明不白,又是多么可悲。”

这种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心声,他们纯粹因为情感上的难以接受,来不及进行理性的分析。我们尝试运用情节补充法,去寻找支持这种说法的一些证据。

在小说的第九十九回,黛玉去世之后,贾母和薛姨妈正自伤心,凤姐前来安慰,说起宝玉和宝钗的玩笑话。贾母提醒她黛玉才刚刚没了,小心“林妹妹恨你”,这时凤姐说道:“他倒不怨我。他临死咬牙切齿,倒恨着宝玉呢。”黛玉香消玉殒之时,雪雁被安排去了宝钗的身边,黛玉的身边只有紫鹃、探春和李纨,凤姐并不在潇湘馆。那么,她是如何得知林黛玉“临死咬牙切齿,倒恨着宝玉”的呢?这中间必是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人将黛玉临死的情状告诉了凤姐。在紫鹃、探春、李纨之中,可能是谁呢?

笔者推测,应是紫鹃。紫鹃为什么告诉凤姐?因为紫鹃恨宝玉。这从她后来的反常行为可以看得出来。黛玉离世后,紫鹃被派到宝玉、宝钗房中。但从来不是铁石心肠的紫鹃,却不再和宝玉好好说一句话了。第一一三回,当宝玉找她倾诉衷肠的时候,紫鹃还对宝玉好一顿冷嘲热讽。这能够表现出紫鹃对宝玉的恨,而紫鹃恨宝玉,是因为紫鹃认为黛玉恨宝玉。

紫鹃是黛玉的贴身又贴心的丫鬟,她知晓黛玉的心思,当她认为黛玉恨宝玉时,估计就离黛玉真正的想法不远了。

(二)人物形象建构法的应用

所谓人物形象建构法,“指的是当叙述者对人物采用空白的方式予以叙述时,读者通过推理和想象,构建和拓展人物的形象”。这一方法的运用,应着重于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所要填充的地方,不应与人物的整体样貌割裂、背离。

对于“宝玉,宝玉,你好……”,何平的填补是“宝玉,宝玉,你好无奈!”她说:“以黛玉对宝玉的了解,知道宝玉不可能做出这种违背心愿的事情……她也知道,此时的宝玉也如她一般,病体缠身,所有的一切,既非他的本意,又不是他的能力所能改变。”

何平运用的正是人物形象建构法。《红楼梦》正是通过这最后一喊,完成了对林黛玉形象建构的最后一笔。黛玉是大观园里最懂贾宝玉的一个女子。她曾经与贾宝玉同行同住,同止同息。她仿佛就是贾宝玉的另一个自己。她懂得贾宝玉所有的繁华与寂寥,所有的温柔与无奈。她与贾宝玉在精神上一路同行。他们相托相付,相知相属。她在弥留之际,所表达的也只能是对这个精神盟友最后的理解与体贴:你以后要日日面对仕途经济的混账话了,你好无奈。可是我要走了。

(三)人物愿望满足法的应用

而人物愿望的满足法,“指的是读者在填充空白时,对于文本中人物没有完成的愿望予以满足”。这一方法侧重于相关人物愿望的实现。

彭鑫鉴在《梦解红楼》中,就采取人物愿望满足法,以梦境的方式,补白了黛玉那句未完成的话:“幽幽之中黛玉看见了宝玉,对宝玉说:‘宝玉,宝玉,你好……我要回南方老家去了。’”

对于林黛玉来说,回姑苏老家,一直是她的愿望。她在绝命之前,说的倒数第二句话恰恰是和回家有关。她用尽力气,攥着紫鹃的手好半天,她说她在这里并没有亲人,她说她的身子是干净的,她请紫鹃好歹叫他们送她回去。

这是黛玉在尘世之中最后的一个请求。她为什么要回家?

豪华而又污浊的宁荣府,慈祥而又冰冷的外祖母,咫尺而又天涯的贾宝玉,都在迫使她回家。

回家是她的愿望。纵然孤馆春寒,纵然死生契阔。

早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里,紫鹃就提起过黛玉要回老家的事,当时贾母每日派人给黛玉送一两燕窝,紫鹃得知是宝玉在贾母面前漏了个风声,于是拿言语试宝玉的心思,便说“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闲钱吃这个”“你妹妹回苏州家去”。虽然后来宝玉发病,紫鹃说那是“顽话”,但作为黛玉最贴心的丫头,紫鹃说的怕也是黛玉的心思,且又是黛玉藏得最深的心思。

即便是站在绛珠还泪的神话角度,绛珠仙子眼泪还完,报恩已毕,也是要魂归离恨天了。

不管是林黛玉,还是绛珠仙子,回老家,都是她向贾宝玉的最后告别。

三、结语

在伊瑟尔的理论中,空白召唤读者阅读,填充,参与交流。那么,在阅读整本书时,与空白相遇的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空白填充的方法,积极地调动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连接未定点,填补空缺,那么,就会更好地参与到作品的意义生成中来。

① 陈建男、田冬云、汤旭坤:《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版,第191—192页。

② 涂年根:《空白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页。

③ 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④ 林三松等:《写作艺术技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⑤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8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⑥ 雷宇辉:《论〈红楼梦〉的空白艺术》,《渝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02期,第62页。

⑦ 曹雪芹著,霍国玲、紫军校勘:《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23页。

⑧ 张乃良:《秦可卿之死及结构阐释》,《南都学坛》2004年第4期,第39页。

⑨ 艾浩德著、胡晴译:《秦可卿之死——〈红楼梦〉中的情、淫与毁灭》,《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4期,第240页。

⑩ 侯井天:《聂绀弩旧体诗全编注解集评(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4页。

⑪⑬⑮ 涂年根:《论文本中空白的填充》,《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192页,第193页,第193页。

⑫ 宋浩庆:《红楼梦探: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与赏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

⑭ 何平:《关于“宝玉,宝玉,你好……”的理解——以语言的空白艺术而论》,《作家》2008年第3期,第144页。

⑯ 彭鑫鉴:《梦解红楼》,岳麓书社2018年版,第189页。

猜你喜欢

秦可卿贾宝玉黛玉
一代倾城逐浪花
由曹雪芹创作构思论秦可卿“病死”的合理性
《红楼梦》中特殊而神秘的女性
品潇湘妃子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秦可卿形象的矛盾之处
贾宝玉为何是“情不情”
偷来梨蕊三分白
未完的前尘烟雨
风月秦可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