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教融合的体育中考内容设置研究
2022-08-14高晓君
高晓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陇南 742500)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体育与健康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等思想理念并未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中挖掘出体育与健康的生物学本源价值。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加之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条件使青少年体力活动量急剧减少,体质健康水平也不断下降,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退化已成为困扰当今社会发展的难题。青少年是国家未来人力资本的储备力量,也是增强我国国民体质、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和中国梦的关键所在。2016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明确了人的健康问题是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问题,阐述了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意义,并对此作了重大部署。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主阵地,《意见》强调了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明确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这再次表明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并以学业水平考试、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的手段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
1 我国体育中考的现状分析
1.1 体育中考内容的设置问题
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政策依据 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印发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文件实施。通知规定考试项目主要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并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后向 国家教委(现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报备。考试的评分标准也依据 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结合当地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际确定。
基于对全国部分地区体育中考内容(项目)的考查(表1),其考试内容选择具有以下特点:(1)以耐力素质为主的必考项目和以发展速度、爆发力为主的选考项目为考试内容,与国家体育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趋同;(2)考试内容的技术难度较低,主要体现为以简单的身体练习和常用练习的手段、方法为主;(3)成绩评定以定性评价为主,少有定量评价,有部分地区在体育中考总分计入时引用一定比例的过程性评价分值,但其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是否科学规范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4)考试成绩量化的便捷性和运动技术的普适性使体育中考组织和实施更加顺利。
表1 全国部分地区2018年体育中考项目设置情况一览表
1.2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考内容的融合度较差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或目标)的必修课程。课程目标不仅体现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5个方面的内容,还体现了多维的健康观,凸显了体育学科的时代特征,是体育教学与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体育中考是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终结性评价,反映了青少年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掌握的程度并对体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当前体育中考内容以身体素质或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代替课程内容,使本该体现以增进青少年健康培养青少年运动素养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成为应试课程。有的省市体育考试不考运动技能类项目或其所占比例偏少,绝大多数青少年选测了运动素质类项目,结果是该地区多数中学不上运动技能类的教学内容,体育课变成名副其实的运动素质训练课,使得贯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成为一纸空文。中考成绩的适用也未能对体育教学起到引领作用,从而反映出中考内容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不相匹配。
1.3 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时效性差
200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视力、肺活量、耐力等方面持续下降,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高等问题不断出现。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及2008年体育中考的全面实施,其根本原因在于通过体育中考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现实问题。从2010年和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学阶段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2005年及以前报告中所反映的健康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报告中16~18岁学生的体质数据出现了下降趋势。这说明中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问题,但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体质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反而为了高考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由此看出,体育中考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有一定的效果,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的时效性较差。
1.4 体育中考内容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作用不明显
青少年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形成体育基本技能与锻炼方法以增进青少年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之一。通过对近年来体育中考内容的研究发现,以国家体质测试项目为主要中考体育的内容并未对青少年体育技能的形成产生显著的影响。(1)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通过长期反复不断的练习后才能获得;(2)现有的体育中考内容中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项目对青少年体育技能进一步发展的作用不强,更谈不上体育素养的获得和终身体育的养成教育;(3)肌肉力量是一种重要的运动能力,爆发力对于速度力量型运动项目来说尤为重要,肌肉力量的遗传度随着肌群、收缩速度和肌纤维长度的差异,变化幅度为31%~78%,尤其是肌肉的爆发力,遗传度更高,因此,体育中考内容中的速度力量型项目的测试结果难以反映出青少年长期努力的结果。
2 体育中考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2.1 体育中考制度并未改变体育课程的边缘化地位
体育中考制度这一指挥棒充分克服了学校体育中的消极因素,树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地位并使学校、家庭、青少年及社会各界将关注度转向学校体育。在应试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了体育工作者的热情和职业自豪感,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同时也实现了部分教学目标,但并没有彻底改变体育与健康课程边缘化的状况。由于青少年在校时间长,学习、考试任务繁重,在学校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在青少年除了考高中、上大学外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前提下,使青少年将全部精力用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是家长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下,全部的教学资源投入应试教育中是学校体育被边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体育中考制度的实施并没有使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仍受到较大影响。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背景下,让体育中考“应试”的指挥棒成为客观、全面评价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工具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一把尺子,实现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并与体育中考有机统一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2 体育中考的实施并未体现体教融合的发展思路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共同组成了学校教育。其育人功能具有独特性:一方面,学校体育肩负着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任;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顽强拼搏、遵守规则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具有其他学科的不可替代性。当前,体育强身健体的本质功能并未从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出来,更谈不上对青少年的育人功能了。就现有的中考体育内容而言,并没有真正反映出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和体教融合的育人思路。
2.3 体育中考的改革缺失“利益驱动”
尽管当前体育中考内容备受争议,但就考试而言对每一个考生都是公平的,而这种公平的取得掩盖了青少年的体育权益,背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传统的学校体育观念并不认为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素质优秀是一件值得追捧的事情。当前体育中考内容适合突击备战,不需要长期的教育过程也不用过多 地占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青少年参加体育项目锻炼需要大量的资金,一般的中小学虽有体育锻炼的场地,但体育器材则十分的稀少,不够重视的同时又缺少资金,中小学仅有的一些体育设施和体育资源也缺少维修和更新换代。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的体育师资力量也十分匮乏,目前我国小学生均占有0.0018名体育教师;初中生均占有0.0028名体育教师。资金和师资的缺失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流于形式,体育教师“被生病、被请假、被出差”成为常态。针对中考体育,家长需要青少年顺利考试,学校则以最小的教育资源完成了工作任务,双方的利益诉求达成了一致,因此,家校双方对体育中考内容改革的主观意愿并不迫切,其改革缺乏内在动力。
3 基于体教融合体育中考改革的原则
3.1 体育中考内容改革的公平性原则
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体育中考成绩占总分的比例大幅提高,部分省市在2022年将体育中考成绩由原来的50分提高到100分。这一分值的提高对中考总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必然会引起青少年、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体育中考的广泛关注。因此,体育中考的公平性诉求必须要得到充分的正视与保证。具体要处理好3个方面的问题:(1)处理好规定考核内容与选考内容的关系。规定考核内容应是同一省份所确定的内容,选考内容可根据各地市实际条件报备实施。(2)处理好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问题。在对一些需要定性评价的体育项目上,需要制定详细的技能评分标准并提前予以公示。(3)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对于身体有残疾或因疾病不能参加体育中考的青少年要制定相应的免考、缓考等政策。
3.2 体育中考内容改革的兼容性原则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下滑趋势,中考体育考试内容的改革设计必须考虑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相兼容的问题,既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青少年体质下滑的问题,又能对长期目标的达成起到过渡和桥梁的作用。体育中考内容的改革设计还应该考虑体育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关系,体育运动技术就是体育 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体育技能则是对这些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运用的综合能力,显然,二者的结合才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体育中考内容改革应体现技术与技能的兼容性。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应包含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内容,最好是将一些既能够反映体育运动技术要素又能体现其技能要素的项目作为中考体育的选考项目。
4 基于体教融合的体育中考的内容设计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中考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内容,并与教育的科学性、目的性、系统系和规律性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既有课程内容“精教类”的教学内容和“简教类”的教学内容,又结合“锻炼类”的教学内容。换言之,就是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避免以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代替体育中考内容,其意义在于回归体育课程的同时回应青少年成长的诉求,而不是把青少年分成“三六九等”进行以选拔为目的的考试。根据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和体育中考改革的一般原则,体育中考应该是模块化的内容体系。
4.1 模块一:“精教类”“锻炼类”课程内容的体育中考
体育中考的必考内容在内容形式和课程目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上看,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内容属于“精教类”的教学内容,这一类内容的编排采用充实螺旋的方式,教学也采用大单元进行。其目的在于让青少年掌握体育项目并经过长期努力锻炼而获得运动技能。体育课程中“精教类”内容能很好地作为体育中考技能层面的考试项目,且也是必考内容的最优选择。其原因在于“精教类”内容作为必考内容更能够体现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青少年经过长期努力、实践而习得的,并非短期突击就能轻而易举取得的。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青少年的天赋异禀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和付出才是体育中考所期望考核和衡量的。
作为对上述必考内容的有益补充,“锻炼类”课程内容即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内容,也应该纳入中考体育必考内容的范畴。与单列考试内容所不同的是“锻炼类”课程应结合具体的考试项目且区分度应低于技能考试。这样既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青少年厌学等问题,又能和具体的学习项目深度融合,既促进了“精教类”内容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又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活动能力。
4.2 模块二:“简教类”课程内容的体育中考
体育课程中有一类内容属于“简教类”的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期待青少年把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学好,但可以让青少年精学一些项目,打好基础。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内容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可以简单教,学生可以走马观花地简单学,而是应突出这类内容的基础性,为青少年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也突出了青少年的特长和个性化需求。与模块一考试内容不同的是,该模块仅对所选择的考试内容(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方面进行考核,不再增加身体素质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根据青少年擅长、爱好的体育项目进一步考查青少年的体育技能水平,引导青少年终身体育的发展。
4.3 模块三:体育基本理论内容模块
体育是一门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多学科为支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设计的科学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涉及体育的基本技术与技能,还涉及丰富的体育保健、体育健身、心理健康、营养、运动处方等理论知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授这些理论知识也是该课程的基本任务。2016 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并指出,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该模块的考试内容应涉及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和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学生的考试要与非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学生区别开来,考核形式灵活多样,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以适宜各类特殊学生,对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学生可采用技能考核的方式进行,如运动擦伤的消毒处理等;对于一般学生,该模块的考核成绩权重应小于模块一和模块二,以过程性考核方式为主,可采用试卷、作业、小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
5 结 语
体育被列为中考必考科目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探索的结果,也是学校教育科学实践与社会发展对建设者的内在要求。基于体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体育中考改革能够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促进并加速体育课程评价转型和改善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同时也能够为“应试教育”“学生减负”、学校体育资源公平化和学校体育改革中各利益诉求方问题的达成破解提供了可能。基于此,首先, 以学校体育目的为指引,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研制体育中考既有规定的考试内容,也有多种自选考试的内容体系;其次,中考内容的模块化方式解决了体育回归课程、体育中考“去体质健康测试”“去锦标化”的问题,能够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最后,体育中考内容的变革将推动并提高经济落后地区体育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分配,进一步完善体育师资和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综上,基于体教融合,通过体育中考内容设置的调整与改革,推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