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动补结构的事件融合研究
——以“V回”结构表征宏事件为例
2022-08-13徐萌敏李福印
徐萌敏,李福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一、引言
事件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话题,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关注事件的结构特征(如Jackendoff 1990;Dowty 1991);另一类探讨事件中语义元素表征的类型学差异(如Talmy 2000b;Slobin 2004;Bohnemeyer et al.2007)。后者以Talmy 的两分法类型学思想为代表,核心理论包含宏事件(macro-event)理论和事件融合(event integration)。其中,宏事件作为一个语义概念,由框架事件、副事件以及二者之间的支撑性语义关系构成(Talmy 2000b:213-221)。现有研究表明,古汉语中宏事件主要由两个分离的动词来表征(李福印2020),如例(1a)①文中例句均出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后逐渐演化为由动补结构等形式表征,如例(1b)。
(1)a.世辅大胜,引兵回夏国。
b.东风引回船。
针对宏事件的语言表征,既往研究主要讨论词汇化和类型学归属等,包括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如严辰松1998;李雪2008;阚哲华2010;纪瑛琳2019)、事件切分与表征(如郑国锋2014;邓宇、李福印2015)、句法-语义接口特征(如丁萍2014;杨京鹏、吴红云2015;吴建伟、潘艳艳2017;郑国锋2018)等。少数研究开始关注宏事件的语义结构(如俞琳、李福印2018;吴侠2020),但尚未阐释事件融合的事件关系、语义维度和认知模式,对事件融合的论述存在不足。鉴于此,本文不再囿于语言类型学视角,转而关注动补结构表征宏事件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事件融合的事件关系、语义维度和认知模式。
动补结构是表征宏事件的主要句法形式之一。补语成分附加于动词后,指明动作的结果、程度等,形成“动补(V-R)复合词”(丁树声等1961)。相较于其他动补结构,“V回”涉及物体运动的双向轨迹,表达比单向趋向义更多的事件信息,为研究宏事件的事件融合提供了绝佳对象。已有研究多探讨动补结构“V回”的语法意义(如吕叔湘1980;刘月华1998)、趋向补语“回”的语义特征(如王华、高建英2014)及语用功能(如宋晖2018)等,较少涉及动词和趋向补语之间的事件融合。由例(2)可知,动补结构“V回”可以编码不同的宏事件语义类型,趋向补语“回”不仅能够表达运动事件的“路径”语义,还可以表达状态变化事件中的状态变化、实现事件中的实现和行动关联事件中的行动关联。动词“V”编码副事件,趋向补语“回”编码框架事件,动补结构“V回”将两个事件融合,形成由单一小句表征的宏事件。本文认为,这一语言现象可能与框架事件和副事件之间的语义关系密切相关。
(2)a.李大波跑回东跨院。(运动事件)
b.以优质服务赢回了失去的市场。(状态变化事件)
c.警方抓回诈骗的嫌犯。(实现事件)
d.他从上海请回一名面点师。(行动关联事件)
有鉴于此,本文以宏事件理论为支撑,基于语料库考察动补结构“V 回”表征宏事件的事件融合,并探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事件融合的事件关系和语义维度,以及驱动事件融合多样化的认知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动补结构“V回”根据哪些事件关系、何种原则发生事件融合?2)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基于哪些语义维度发生事件融合?3)认知模式如何驱动动补结构“V回”事件融合的多样化?
二、理论框架
Talmy(2000b:213)提出,宏事件可以分解为两个简单事件,在语言表征层面由复合句来表征,但更倾向于被概念融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为单一事件(见图1),用紧凑的单一小句来表征。事件融合又称事件合成(event composition),指原来由多小句表征的事件复合体通过认知加工概念化为由单一小句表征的单元事件(unitary event)的过程。这一再概念化过程涉及概念融合和词化并入(Talmy 2000b:215-216)。Talmy(2000b)通过分析宏事件的语义结构指出,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基于特定的事件关系发生事件融合。
图1 宏事件概念结构(Talmy 2000b:221)
事件融合主要涉及两大语义维度,即事件性(eventhood)和施事性(agentivity)(Givón 2009:65)。事件性涉及时间融合、空间融合和指称融合。时间融合指两个事件同时发生或在时间上直接邻近发生;空间融合指两个事件共享相同的发生地点;指称融合指两个事件共享指称。施事性涵盖意向性、控制和压制力(coercive power)(Givón 2001:44)。事件融合和小句整合(clause union)相辅相成,二者是一体两面的过程。从概念层面来看,事件融合涉及语义融合,指由两个单元事件及其内部关系构成的复元事件(complex event)被概念化为单一事件(见图2,参考Langacker 1991:315)。从句法层面来看,小句整合指由多小句表征的句法结构通过句法融合(syntactic integration)合并为单一小句。原本由两个分句表征的跨小句宏事件由一个单一小句表征,两个谓语结构也融合为一(Givón 2001:39)。Givón(2001)进一步指出,事件融合和小句整合遵循一个主要原则,即两个事件的语义联结(semantic bond)越紧密,两个分句的句法融合越深入。
图2 宏事件的事件融合
事件融合不仅与事件关系和语义元素密切相关,还受注意分布的认知驱动。Talmy(2000a:257)提出了路径、因果链、循环、参与者互动和相互关系五种事件框架。基于不同的事件框架,具体事件的注意分布存在差异,驱动事件融合的多样化。具体来说,注意焦点和注意视窗开启(windowing)对宏事件的事件融合产生影响。注意视窗将认知场景的一个或多个部分突显,突显部分被视窗开启,并获得语言表征;其余部分被视窗闭合(gapping)和省略表征(Talmy 2000a:244)。注意视窗主要包括五种开启模式,分别为路径视窗开启、因果链视窗开启、相位(phase)视窗开启、参与者互动视窗开启和相互关系视窗开启(Talmy 2000a:258)。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综合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和定性分析法。
(一)语料收集
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中检索“V回”结构,选取包含动补结构“V回”的语料。该子库总共包含“V回”的类符近50 万例,经人工甄别,排除“能回”“会回”“辗转回”“放假回”等非动趋结构,直至筛选出1000 例表征宏事件的例句,建立小型封闭语料库。
(二)定性分析
首先,基于Talmy(2000b)指出的语义元素,包括“焦点”“背景”“路径”和“方式”等,分析和统计出例句中动补结构“V回”编码的宏事件语义类型和事件关系。其次,根据Givón(2001)提出的六种语义参数,深入考察动补结构“V 回”事件融合的语义维度和程度。最后,结合注意分布机制,探究不同的认知模式下动补结构“V 回”事件融合的类型差异。
四、结果与讨论
事件的语言编码是指概念与为表达它而激活的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 (Langacker 1991:294)。在现代汉语中,动补结构是编码宏事件的重要形式之一。研究发现,趋向补语编码框架事件,动词编码副事件,两个事件基于不同的事件关系发生事件融合,表征不同的宏事件语义类型。下文基于语料分析,探讨两个事件发生事件融合的事件关系、语义维度和认知模式。
(一)事件融合的事件关系
研究发现,动补结构“V 回”主要基于四类事件关系发生事件融合,呈现六种宏事件语义类型(见表1)。动补结构“V回”表征宏事件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主要包含原因、方式、基底(substrate)和构成(constitutive)四类事件关系,四类事件关系的频数分布不均(χ2=656.416,df=3,p<0.001)。“原因”类事件关系的出现频率最高(53.4%),“方式”类事件关系次之(34.8%),再次为“基底”类事件关系(8.0%),“构成”类事件关系的出现频率最低(3.8%)。基于上述事件关系,趋向补语编码的框架事件和动词编码的副事件相互融合,形成由单一小句表征的宏事件。动词“V”与趋向补语“回”发生句法融合,形成整体性谓语结构“V回”。
表1 动补结构“V回”事件融合的事件关系
动补结构“V回”能够表征六种宏事件语义类型,具有较高的能产性。首先,基于“原因”类事件关系,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可以发生事件融合,形成{[框架事件]由于[副事件]}的形式,主要表征致使运动事件和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即施事致使物体运动或进入某种状态,如例(3a)和(3b)。其次,基于“方式”类事件关系,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可以发生事件融合,形成{[框架事件]以[副事件]的方式}的形式,主要表征自主运动事件和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即物体以某种方式运动或进入某种状态,如例(3c)和(3d)。需要注意的是,状态变化事件可类比于运动事件,表示物体进入某种状态,或状态特征“进入”物体(Talmy 2000b:237-241)。再次,基于“基底”类事件关系,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可以发生事件融合,形成{[框架事件]基于[副事件]}的形式,主要表征实现事件,即意图实现,如例(3e)。最后,基于“构成”类事件关系,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可以发生事件融合,形成{[框架事件]由[副事件]构成}的形式,主要表征行动关联事件,即两个相互关联的行动共同展开,如例(3f)。
(3)a.他把格力高踢回房间。
b.你把水晶镯赎回。
c.他立刻跑回了自己的座位。
d.沪指跌回2245 点。
e.德纳第救回了父亲。
f.他把老人引回宿舍。
本文基于语料库数据发现,框架事件和副事件的事件融合主要遵循两种方式。一方面,基于共有的语义元素发生融合,叠合相同的元素,保留互补的元素。以自主运动事件“曹兵奔回阳关”为例,框架事件为“曹兵回阳关”,编码了“焦点+运动+路径+背景”;副事件为“曹兵奔”,编码了“焦点+运动+方式”。两个事件基于共有的语义元素发生融合,相同的元素“焦点”和“运动”叠合,互补的元素得以保留。换言之,副事件为框架事件提供“方式”元素,框架事件为副事件提供“路径”“背景”元素。最终,事件融合形成“焦点+运动+方式+路径+背景”。另一方面,语义元素之间交互限定,互相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各语义元素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限定和补充。譬如,在表征自主运动事件时,“奔回”“跑回”等编码有界的封闭路径,“旋回”“萦回”等则编码无界的循环路径,表征动作在时间轴上的持续运动状态。这说明方式动词“旋”“萦”等在“V 回”结构中对“路径”的延展结构具有限定作用,“方式”与“路径”元素发生语义互动。由此可见,在动补结构中,“路径”元素的语义特征不仅由表征框架事件的趋向补语限定,而且表征副事件的动词也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两个事件包含的语义元素之间具有互动性,共同决定结构的整体语义特征。
(二)事件融合的语义维度
已有研究表明,动补结构由相对松散的连动结构发展而来(吴福祥2000;石毓智2003;梁银峰2007)。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谓词在句法层面的距离靠近,还与语义层面的事件融合密切相关。下文基于Givón(2001)提出的六种语义参数,进一步考察动补结构“V 回”表征宏事件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事件融合的语义维度,探究不同的宏事件语义类型中两个事件融合的程度差异。
1.时间融合和空间融合
时间融合和空间融合是考察事件融合的基本语义维度。正如Givón(2001:44)所述,动词及其补语编码的两个事件之间可能存在时间依存关系。表征自主运动事件和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时,由于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在同一时空,具有同时性(co-temporality)和同空间性(co-spatiality),在动补结构表征宏事件的事件融合中,二者之间发生时间融合和空间融合,如例(4)。
(4)a.小凤跑回三十里外的娘家。
b.体温降回37.8℃。
致使运动事件(如“射回”“推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如“改回”“赎回”)和实现事件(如“追回”“捉回”)都包含因果关系。这类因果关系可细分为延续型因果关系和瞬时型因果关系(Talmy 2000a:498)。表征瞬时型因果关系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共享相同的时间特征,发生时间融合,如例(5a);表征延续型因果关系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呈现紧邻时间关系(sequential temporality),如例(5b)。在这三类宏事件中,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在时空层面具有同一性或紧邻性。
(5)a.他一脚把球儿踢回去。
b.我就非把它一路用脚踢回家不可。
表征行动关联事件时,施事的动作与行动者(agency)的动作之间相互关联,框架事件和副事件之间协同发生,二者在时间和空间层面发生融合,如例(6)。
(6)他们从皇马迎回沙欣。
2.指称融合
指称融合是事件性的重要维度之一。两个事件共享的指称越多,越趋向于融合为单一事件(Givón 2001:55)。表征自主运动事件和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时,动词“V”和趋向补语“回”的语义指向皆为行动者,因此所指具有同一性,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指称融合。表征致使运动事件、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和实现事件这三类宏事件时,动词“V”的语义指向施事,趋向补语“回”的语义指向受事,因此框架事件和副事件的指称不能完全重合。表征行动关联事件时,动词“V”和趋向补语“回”的语义分别指向施事和行动者,因此两个事件的指称也不能完全重合。
3.意向性和控制
意向性和控制与事件融合密切相关。施事的意图和控制越强,两个事件融合的可能性越高(Givón 2001:47)。需要指出的是,自主运动事件和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不涉及因果关系,因此这两类宏事件不涉及施事性相关语义参数的讨论。在致使运动事件、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和实现事件三类宏事件中,框架事件皆由施事引发,因此施事的意图和控制管辖整个事件序列。在行动关联事件中,施事的行为具有意向性,然而施事对行动者不具备控制力。
4.压制力
压制力会对施事性产生一定影响。当受事或行动者具有自主性或抵抗力时,施事需要采取压制力来完成事件(Givón 2001:49)。在上述三类包含因果关系的宏事件中,施事可能对受事产生压制,从而引发物体位移或状态变化,或导致施事意图的实现。表征行动关联事件时,尽管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协同发生,但施事与行动者之间不存在压制关系。
由此看来,动补结构“V 回”表征宏事件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的事件融合主要涉及时间融合、空间融合、指称融合、意向性、控制和压制力六个维度。表征不同的宏事件语义类型时,两个事件的事件融合紧密度存在差异(见表2)。语义联结越强,事件融合的紧密度越高(Givón 2001:40)。在自主运动事件和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中,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了时间融合、空间融合和指称融合,且不涉及施事性讨论,事件融合的紧密度最高。相较而言,表征致使运动事件、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和实现事件三类宏事件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的指称融合较少,事件融合的紧密度也相对降低。表征行动关联事件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事件融合的语义维度更少,事件融合的紧密度更低。本文基于语料库数据提出,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事件融合的紧密度连续统由紧密至松散可以概括为:自主运动事件/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致使运动事件/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实现事件>行动关联事件。
表2 动补结构“V回”事件融合的语义维度
(三)事件融合的认知模式
语言建构与概念内容之间存在识解关系,封闭语类可以决定注意分布(Talmy 2000a:77)。动补结构中趋向补语作为封闭语类,涉及构形结构的注意分布。动补结构表征宏事件的事件融合,不仅受事件关系和语义元素影响,也与认知层面的注意分布密切相关。我们发现,注意分布对事件融合的认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说话人基于特定的注意焦点,将认知场景识解为不同的宏事件语义类型,注意焦点影响宏事件语义类型;另一方面,注意视窗开启模式影响宏事件表征的详略度。下文结合语料,探讨动补结构“V 回”表征宏事件时,注意分布模式存在何种差异、如何驱动事件融合的多样化。
观察表3 可见,动补结构“V 回”表征宏事件主要包括单一视窗、多重嵌套视窗和多重并列视窗三种注意视窗类型。不同的事件框架对应呈现出不同的注意视窗开启模式。具体来说,自主运动事件和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对应单一视窗,可细分为[路径视窗开启][相互关系视窗开启][相位视窗开启]三种模式。致使运动事件、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和实现事件对应多重嵌套视窗,可以形成[因果链视窗开启>路径视窗开启]和[因果链视窗开启>相互关系视窗开启]两种模式。行动关联事件对应多重并列视窗,主要为[双路径视窗开启]模式。本文将每个例句仅记入一种注意视窗开启模式,基于此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总体而言,动补结构“V回”表征宏事件主要存在六种注意视窗开启模式,六种模式分布不均(χ2=489.536,df=5,p<0.001)。
表3 动补结构“V回”事件融合的注意视窗开启模式
首先,表征自主运动事件和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时,动补结构“V回”的注意焦点分别为运动主体和变化主体或状态。在这两类宏事件中,动补结构“V回”开启单一视窗,具体包括三种开启模式。第一种是[路径视窗开启],激活路径事件框架,如例(7)。路径视窗由初始、中间和终端三部分组成(Talmy 2000a:259)。例(7a)开启了“中间视窗”(我经过阳台山脚)和“终端视窗”(回到家),闭合了“初始视窗”(从家出发),呈现“中间视窗+终端视窗”开启模式;例(7b)仅开启了“终端视窗”(郁林阁),闭合了“初始视窗”和“中间视窗”,呈现“终端视窗”开启模式。
(7)a.我从阳台山脚跑回家。
b.她快步奔回郁林阁。
与此同时,“路径”是一个内部非自治、彼此依存的概念复合体,可以形成相互关系事件框架(Talmy 2000a:288)。在此事件框架下,动补结构“V 回”开启相互关系视窗模式,如例(8a)。例(8a)中,与“路径”密切相关的“焦点”和“背景”是两个相互关联和依存的概念,然而注意视窗仅开启了“焦点”(他的手),闭合了“背景”。
(8)a.他的手缩回去了。
b.熟悉的嗓音萦回不去。需要指出的是,表征自主运动事件时,动补结构“V回”可以编码循环路径,形成循环事件框架。在此事件框架下,其开启相位视窗模式,如例(8b)。“旋”“萦”等动词与动补结构“V回”共现时,运动主体依次经历初始相位、出发相位、离开相位、返回相位,再返至初始相位,首尾相位阶段叠合(Talmy 2000a:279)。动作单元体重复循环,融合成连续的动作复元体,在时间轴上由有界状态延展至无界状态(见图3)。此外,动补结构“V 回”也可以编码虚拟运动事件,标记转折或补充(如“看回来”“说回来”)。此时,注意焦点为抽象的运动实体。
图3 动作的复元化与融合(参见Talmy 2000b:68)
其次,表征致使运动事件、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和实现事件时,动补结构“V 回”开启多重嵌套视窗。这三类宏事件的注意焦点分别为致使客体、变化客体或客体状态、施事意图,如例(9)。Talmy(2000a:299)指出,一个视窗可以与其他视窗交互开启和嵌套,两个视窗具有相等地位或存在层级关系。例(9a)表征由施事引发的因果链,因果链视窗中嵌套路径视窗,两种视窗发生嵌套并同时开启,形成[因果链视窗开启>路径视窗开启]模式。例(9b)中,因果链视窗嵌套相互关系视窗,注意视窗开启了“施事”和“焦点”,闭合了“中间视窗”和“背景”,形成[因果链视窗开启>相互关系视窗开启]模式。实现事件也包含因果关系,是运动事件的隐喻扩展,存在上述两种视窗开启模式,如例(9c)和(9d)。
(9)a.他们将大炮推回原位。
b.各家把牛牵回去。
c.小伙子将主犯抓回了刑警队。
d.抓贼的兄弟连贼窝大头也逮回来了。
最后,表征行动关联事件时,动补结构“V回”的注意焦点为关联的行动,开启多重并列视窗(Talmy 2000a:261),即两个路径视窗同时开启,如例(10)。由于行动关联事件涉及两个指称对象,即施事和行动者,其“路径”包含施事的运动路径和行动者的运动路径。两个相互关联的路径构成了路径复合体,呈现[双路径视窗开启]模式。
(10)我去叶城将其迎回。
综上所述,动补结构“V回”表征不同的宏事件语义类型时,注意焦点和视窗开启存在差异。基于不同的事件框架,动补结构“V回”表征宏事件可具体呈现[路径视窗开启][相互关系视窗开启][相位视窗开启][因果链视窗开启>路径视窗开启][因果链视窗开启>相互关系视窗开启][双路径视窗开启]六种模式。注意分布的认知差异驱动了动补结构“V 回”事件融合的多样化。
五、结语
本文以宏事件理论为支撑,基于语料库深入探讨了动补结构“V回”表征宏事件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发生的事件融合,考察了两个事件基于何种事件关系、从哪些语义维度发生事件融合,并分析了驱动事件融合多样化的认知模式。研究发现:1)动补结构“V回”表征宏事件时,框架事件和副事件主要基于原因、方式、基底和构成四类事件关系发生事件融合,可以表征六种宏事件语义类型。事件融合遵循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叠合相同的语义元素,保留互补的语义元素;二是语义元素之间交互限定,互相影响。2)框架事件和副事件的事件融合主要涉及时间融合、空间融合、指称融合、意向性、控制和压制力六个语义维度。表征不同的宏事件语义类型时,两个事件的事件融合紧密度存在差异。事件融合的紧密度连续统由紧密至松散可以概括为:自主运动事件/非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致使运动事件/施事性状态变化事件/实现事件>行动关联事件。3)注意分布的认知差异驱动事件融合的多样化。注意焦点影响宏事件语义类型,注意视窗开启模式影响宏事件表征的详略度。动补结构“V回”表征宏事件语义类型时,主要涉及单一视窗、多重嵌套视窗和多重并列视窗三种注意视窗类型,可以呈现六种开启模式,驱动具体的事件融合。
综上,本文重点考察了宏事件表征中框架事件和副事件的事件融合,厘清了动补结构事件融合的事件关系、语义维度和认知模式的差异,从事件融合的视角阐释了动补结构表征宏事件的能产性。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个案研究的语料具有局限性,后续我们将结合更多实例探讨事件融合的普遍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