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探究
——以博物馆“四史”宣传教育为例
2022-08-12王珈玥
王珈玥
(浙江省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00)
一、党的理论创新及其大众化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当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同时,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党的理论创新过程。
一百年来,党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实践,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后,党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两个一百年”之际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只有当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时,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才能进而指导实践,各方力量才能拧成一股合力,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这一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一说到“理论”,人们往往是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云。诚然,理论作为一种由实践经验升华而来的理性认识,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概括性等特征,使它天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一定距离。但同时应当看到,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从这样的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天然又带着群众的基因。如何在人们面对理论时的“距离感”与“亲近感”之间搭一座桥梁,便是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优势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读得进的话语和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入脑入心,既达到理性上的认识,更实现情感上的认同,应当说这是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目标。在这一方面,博物馆作为社会的“大学校”,可以也应当有所作为。具体而言,博物馆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优势:
其一,宣传教育工作是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博物馆在此方面有了一定的工作优势。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它的三大功能当中,如果说文物收藏与研究是基础和前提、陈列展览是过程和载体,那么宣传教育则是目的和结果。2021 年5 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3]。博物馆的作用如同窗口,可以实现研究成果从专业小众到大众分享的转化,充分发挥其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无疑是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博物馆应发挥好文化评价解释权,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突出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从而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其二,二十一世纪以来,浙江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博物馆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的阵地优势日益明显。一段时期,文化工作曾处于发展相对较慢的状态,浙江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也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现实和趋势不相适应。面对这种情况,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经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将文化建设纳入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当中,2005年,省委作出《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擘画了浙江文化工作的发展蓝图。此后,浙江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从发展规划到软硬条件,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建立富有浙江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网络,到系统研究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浙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大步迈上了快车道。2020 年,浙江省共有各类博物馆(含纪念馆,以下统称为博物馆)402家,总量居全国第二位。2020 年浙江各类博物馆展示基本陈列1253 个、临时展览1164 个,同样在全国居于前列。[4]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博物馆等文化阵地为载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表1 浙江省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基本情况变化表(2010—2020)
其三,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休闲、文化旅游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立足博物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具有相当的受众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追求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正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如图1 所示,近十年以来,浙江各类博物馆的年度参观人数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共接待参观者超过8 000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超过2 300万人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普及,社交与休闲功能在博物馆中愈发显现,展览之外,不论是精心打造的文博体验活动,还是厚重悠远的文艺环境氛围,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逗留其中。“去看展览”已成为许多市民周末亲子教育、休闲放松的一大选项,“打卡当地博物馆”也已进入许多外地游客的必选清单。“我到地方考察,都会抽出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沿革”,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时说的话其实也道出了人们的普遍心理,博物馆俨然已成为新的公共社交休闲空间。[5]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挥好博物馆的阵地优势,努力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便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图1 浙江省2021—2019年各类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次变化图
三、结合“四史”宣传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庆祝建党百年,博物馆“四史”宣传教育的实践
发挥博物馆窗口作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首要的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将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从而做到充分理解吸收党的创新理论,贯彻党的文化政策指导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关键是解决好“两个转化”的问题:其一,是从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即如何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社教活动等与党的创新理论结合在一起,解决“形”的问题;其二,是从晦涩难懂转化为生动形象,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取代刻板枯燥的条文,解决“神”的问题;形神兼备,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不仅在博物馆得到展示,更能够真正打动人心,让观众印象深刻。具体而言,可以从结合“四史”宣传教育着手,发挥博物馆工作优势和阵地优势,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1 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6],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7],教育对象从全党拓展到全社会,教育内容也从党史拓展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
在此背景下,立足博物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当抓住庆祝建党百年和全社会“四史”宣传教育活动的宝贵契机,通过推出精品展览和系列活动,引导大众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对党的创新理论有更多的理解和感受,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本身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的伟大实践,因而学习“四史”的过程,本身也是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另一方面,理论源于实践,理论的创新离不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前提,回溯历史沿革,才能看到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脉络和其创造性与正确性。
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向社会公开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精品展览”[8],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生动鲜活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在推介的109 个精品展览中,位于浙江省的有4个①,集中展现了浙江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渊源以及党在浙江的奋斗历程。这些展览正是立足博物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丰富实践。例如,浙江省博物馆(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推出的《浙里不止小康——“八个窗口”看精彩浙江》(以下简称《浙里不止小康特展》),以“八八战略”的思想脉络为主线,展示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党带领浙江人民奔小康、并进一步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故事。“八八战略”的全称是“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它是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全面推进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浙江的全面小康提出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可以说“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孕育与实践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域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产物,是总书记为浙江量身定做的总纲领、总方略。[9]在《浙里不止小康特展》中,八个单元的主题内容与“八八战略”的八个方面相互呼应,每个单元中又点面结合,带领观众于历史细节中感受浙江在奋进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的故事。即便是原本对“八八战略”了解不多的普通群众,相信在观展后也会对“海洋经济”“山海协作”“绿色浙江”“文化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等宏大叙事有了具体而感性的认识。
(二)用好红色资源,博物馆“四史”宣传教育的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10]。过去,博物馆中古代文物相关展览较多,而近现代主题的展览较少。[11]在庆祝建党百年集中推出一批陈列展览之后,未来,伴随着全社会“四史”宣传教育活动的展开和常态化推进,我们应进一步发挥好博物馆的阵地优势,用好红色资源,让流淌在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中的红色基因赓续相传,让党的创新理论伴随“四史”学习教育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具体而言,可以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持续作出努力:
其一,是丰富展品展览资源。一方面是加大对近现代文物的征集力度,尤其是进一步加强对反映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进程文物的收藏与保护,丰富馆藏资源;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促进博物馆事业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同题材的展品,可以畅通信息互通以及展品互借渠道,对于精品特色展览,还可以鼓励博物馆之间进行巡展、借展、互展等多元模式,既能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也能将精品展览的效用最大化。例如2020年12月,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46家文博单位在深圳共同发起成立“改革开放博物馆联盟”;又例如2021 年1 月,上海、嘉兴、南京、合肥、杭州重要红色博物馆集结各地红色力量,成立了“长三角红色博物馆合作联盟”,这些都是推动博物馆馆际之间展览展示、藏品资源、学术研究、宣传教育、文创开发等方面交流合作的有益尝试。
其二,是拓展策展主题内容。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一般会注重围绕馆藏文物和本地特色,做相对全面、通史通识性质的陈列;临时展览则往往从一个角度切入,针对某一专题做相对深入的介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围绕“四史”宣传教育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既可以更新完善常设展览,又可以多角度丰富临时展览。例如,不仅有革命史相关陈列,还可以推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专题陈列,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不仅有国内主题陈列,还可以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程也纳入策展范围,以更宏观的视角和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不仅可以围绕“四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小见大提炼故事背后的精神,还可以从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生态保护、科技变革等等侧面切入,立体、全方位地展示党和国家在各个领域成就,将坚定“四个自信”深植人民群众心中,进一步激发大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其三,是创新宣传教育方式。通过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达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效果,就要注重以人为中心。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提高观众的参与感和接受度,才能让展览真正打动观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在陈列的文本介绍和电子讲解中,可以注意从学术语言向通俗语言的转换,在保留客观真实的基础上,用大众听得懂的话语赋予文物以活力,还可以面向不同人群推出简繁不同版本的讲解。其次,是可以在形式上充分利用新技术,借由实景搭设、视频声效、VR/AR互动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厚重的历史以形象活泼的方式打开,给观众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运用需和展览的内容相辅相成,如果对形式刻意求新却忽视了对内涵的挖掘呈现,反而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若如此便本末倒置了。最后,还可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大红色文创的研发推广力度,让丰富多元、实用有趣的红色文创产品成为时尚,承载着红色精神一并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走进人们的心中脑中。
四、结语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博物馆应有可为也大有可为。本文梳理了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性以及博物馆在“宣传教育、服务社会”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出可以结合“四史”宣传教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仍需砥砺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处,让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坚定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传承国家文化基因、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不懈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浙江力量。
注释:
①它们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红船起航——南湖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浙江省博物馆《浙里不止小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红船引航·迎潮搏浪——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强港之路》,金华市博物馆《望道之路——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