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压迫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2022-08-12王丽
王丽
(鄢陵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河南 许昌 461200)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剖宫产有产后出血的可能。导致剖腹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粘连、植入、滞留,胎盘胎膜残留、胎儿巨大、急产、产妇外阴弹性差、产力过强等导致软产道裂伤、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等。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围产期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1]。因此,为有效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预防和采取及时很有效的措施,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二胎政策开放,剖宫产产后出血率呈增长趋势,产后出血一旦确诊若未能及时进行止血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情严重可能需切除子宫,甚至危及生命[2]。因此及时行安全有效止血方案,以及时止血尤为关键。
子宫纱布条填塞、子宫局部按摩及子宫动脉栓塞止血方案均是临床中治疗产后出血常见方法,但失败率较高,而子宫压迫缝合术是一种新型止血手段中,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止血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子宫压迫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止血效果及生育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 年5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剖宫产后出血患者105 例临床完整资料。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伦审2017(010))。
将行宫腔填塞联合子宫动脉结扎术患者53例纳入对照组,将行子宫压迫缝合术患者52 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平均年龄28.67±4.37 岁;孕周39.65±1.24 周;体重指数24.58±1.79 kg·m-2;其中经产妇 28 例,初产妇 24 例。观察组年龄28.61±4.32 岁;孕周39.58±1.22 周;体重指数24.63±1.82 kg·m-2;其中经产妇30 例,初产妇22例。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剖宫产术手术指征者;②胎儿娩出后,产后24 h 出血量>500 mL;③促缩宫素药物、滴注止血药物及“8”字缝合后无效,仍有出血者。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④合并严重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高血压;⑤合并精神疾病或表达障碍。
1.2 方法
两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均给予20 单位缩宫素注射液(安徽宏业药业,国药准字H34022979,规格:1 mL:10 单位)静脉滴注,250 µg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东北制药,国药准字H20223039,规格:1 mL:250 µg)宫内注射,止血效果不佳则实施以下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卵圆钳将特制长1.5-2 m、宽6-8 cm、4-6 层的甘油碘伏无菌纱布自宫底由内向外填紧宫腔,另一端自阴道上段开始,自上而下填塞,于切口位置汇合中,需保证纱布在子宫内均匀填满,进行压迫止血,之后缝合子宫切口,若压迫止血效果不佳,仍有出血情况,则迅速行双侧子宫动脉结扎术,于术后24 h 将纱条取出,并做好相关急救准备。
观察组经腹壁切口处将子宫提出,双手托住并挤压子宫,检查子宫出血情况,评估缝合成功率,以保证加压后子宫停止出血或减少出血,在止血成功率较大情况下,实施压迫缝合术。使用1 号可吸收线自子宫下段切口距左侧3 cm,切口下缘3 cm 处进针,并贯穿子宫全层,上缘切口3 cm 为出针处,禁忌穿过脱膜层。出针后,绕过子宫底直至子宫后壁垂直进针进入宫腔,向上缝至宫底距右宫角3 cm 处采取褥式缝合一针,出针后向子宫右前壁切口上缘3 cm 处连同左侧一次进针,于对应口下缘3 cm 出针,术中将两端缝线拉紧打结,观察是否出血,将缝合后子宫放回腹腔内,观察子宫收缩良好后,未出现活动性出血及阴道出血情况,即关闭腹腔。两组术后均进行为期6m 跟踪随访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相关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 h、12 h、24 h 出血量。采用容积法测量术后2 h、12 h、24 h 出血量。
1.3.2 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水平
采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 时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800)检测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水平。
1.3.3 并发症及子宫切除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m 内子宫坏死、感染、宫腔黏连等远期并发症发生例数,并统计两组子宫切除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 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D 表示,两组组间手术指标、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组间数据,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子宫切除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压迫缝合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12 h、24 h 出血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SD)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SD)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2 子宫压迫缝合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水平
术前,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水平(83.78±7.62 g·L-1、(3.72±0.59)×1012·L-1)与对照组[(84.16±8.03 g·L-1、(3.68±0.62)×1012·L-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d 时,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98.42±6.94)g·L-1、(4.39±0.76)×1012·L-1)高于对照组(94.25±7.36)g·L-1、(4.01±0.68)×1012·L-1),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子宫压迫缝合术不增加并发症、子宫切除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切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子宫切除率对比(例(%))
3 讨论
目前,临床中应用于剖宫产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治疗方案主要有宫腔填塞纱布条、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等,其中宫腔填纱布条,操作简单,但隐匿性出血风险较高,且易发生感染及再次出血,未能获得理想止血效果;而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要求较高,易损伤输尿管,基层医院应用受限。子宫压迫缝合术适合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可起到迅速止血、降低子宫切除率的作用[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可快速止血,可有效止血,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究其原因为子宫压迫缝合术,通过对子宫进行纵向机械性挤压和缝扎,继而压迫子宫壁弓状血管,减少血管出血量,在局部形成血栓后进行止血;此外,子宫肌层因缺血可促进子宫收缩,使血窦在外界不断受压情况下关闭,最终达到止血目的,降低失血量[4]。且与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及宫腔填塞纱布条相比,子宫压迫缝合术安全性更高,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此外,子宫压迫缝合术不需使用特殊技术和医疗设备,且经济性较高,基层医院应用度较高[5]。但术中仍需注意在缝线过程中,避免缝线发生滑落,以保障止血效果;缝合时需助手压迫子宫,确保子宫前后壁施压力度,缝合结束打结时,需松紧适宜,在保证有效止血的同时,不影响子宫血供。
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行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的止血迅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