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部分剔除用于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康复价值
2022-08-12朱玉廉洁赵会芳
朱玉 廉洁 赵会芳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不断攀升,外科手术不断进展,手术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胸骨正中切口是心脏手术实施的主要途径,但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其常见并发症[1]。尤其是切口感染累及纵膈,甚至出现胸骨骨髓炎,明显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病死率高达10%~47%[2]。另外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皮下组织液化坏死,胸骨表面切口皮下组织缺损,一旦切口愈合不良,极易增加患者术后痛苦[3]。因此有效预防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采用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成为临床研究重点。
目前预防心脏术后正中切口愈合不良方法研究较少。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是近年来重要研究方向。该方法将真皮下脂肪部分剔除,从而减少真皮层间的组织以及真皮层张力,以此促进真皮层愈合。但关于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是否能够预防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临床缺乏相关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将我院实施心脏手术患者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用于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期间到我院实施心脏手术的患者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初次实施心脏手术,术中做胸骨正中切口;术前无局部或全身感染;无凝血异常、血液疾病;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同期实施其他心脏手术;经左胸小切口手术;伴血液疾病、凝血异常及恶性肿瘤者;术前伴感染者;病例资料不全者。
按密闭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 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n=60)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手术及麻醉医师实施经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手术,全麻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手术。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术后切口常规缝合,采用钢丝间断缝合或结扎带固定。钢丝缝合:手术结束后,对胸骨或肋间隙采用强生钢丝进行间断缝合,拧紧后对胸骨进行固定;胸骨上段切口,常规缝合3~4针再实施钢丝缝合;胸骨全部切开者缝合5~6 针再实施钢丝缝合。结扎带组:关胸时,结扎带直接穿过胸骨或肋间隙,以紧固切断钳拧紧结扎带,胸骨固定,然后剪断结扎带;上段切口使用2 条结扎带,全部切开者实施3 条结扎带。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手术结束时,采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手术结束后,稍微外翻皮缘,充分暴露真皮下0~2 mm 脂肪粒,采用扁桃钳体部向上提拉并剔除颗粒;切开脂肪粒,向右上提拉并剔除;深一层的大脂肪颗粒,可垂直切口向右上挤出脂肪粒,至全部挤出脂肪粒内的脂肪;上角、下角达到第1 针#间断缝合位置;切口用生理盐水冲洗,吸取脂肪油滴以及破碎的脂肪粒;在脂肪粒剔除过程中,保留脂肪粒包膜,电刀止血。皮下脂肪剔除后做常规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常规负压引流,抗生素应用预防感染;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改善营养。
1.3 观察指标
1.3.1 切口愈合不良情况
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包括切口感染、皮下脂肪液化以及切口裂开。
1.3.2 切口愈合不良分级情况
切口愈合不良分级[4]:I 级:切口部分裂开或全部裂开,但固定物牢靠,钢丝无外露,胸骨稳定性好;Ⅱ级:在I 级的基础上,合并钢丝外露,但固定物牢靠;Ⅲ级:切口全部裂开,内固定物松动,胸骨裂开,未合并胸骨骨髓炎;Ⅳ级:切口全部裂开,伴胸骨或肋骨骨髓炎;Ⅴ级:胸骨、纵膈感染,或人工血管充分暴露,切口迁延不愈。
1.3.3 术后恢复情况
观察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反映术后恢复情况。
1.3.4 切口恢复满意度
由我院对本次切口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我院自制的切口恢复满意度量表,包括切口愈合瘢痕增生、疼痛程度、切口愈合过程、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进行评价,总分20 分,总体评价分为非常满意(18~20 分)、满意(15~18 分)、基本满意( 12~14 分)、较不满意( 10~12 分)及不满意(<1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经(±SD)表现形式的组间、组内数据分别采取独立、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等级数据用秩和Z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改善切口愈合不良
观察组术后1 例切口愈合不良,即为切口感染,占1.67%;对照组术后8 例切口愈合不良(13.33%),即3 例切口感染,3 例皮下脂肪组织液化,2 例切口裂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4,P=0.038)。
2.2 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改善切口愈合不良等级
观察组1 例切口愈合不良为I 级,且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皮下脂肪部分剔除促进术后恢复
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提升满意度
两组患者切口恢复总满意率比较>观察组切口恢复非常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切口恢复满意度比较[n(%),n=60]
3 讨论
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15%~30%,并伴有切口疼痛、切口发红等症状。有研究[5]指出切口感染并非是切口不愈合的唯一因素,肥胖、术中出血量过多、术中操作不当、缝合技术欠佳等因素也会致切口愈合不良。因此采用一种合理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显得尤其重要。胸骨钢丝缝合固定胸骨切口是心脏手术切口固定的“金标准”,但钢丝操作对软组织、乳内动脉刺激性较大,容易出现胸骨切割风险,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胸痛发生率较高;而且钢丝切割胸骨,会发生术后胸骨哆开[6]。本研究采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将真皮下脂肪部分剔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3.33%;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且,较常规切口缝合相比,先采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后再进行切口缝合,可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分析原因:采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减少因电刀操作破坏的脂肪组织及栓塞的毛细血管,有效促进切口血液循环,避免切口感染;同时将深层大脂肪粒剔除,避免组织缝合过程中脂肪溢出,故能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另外保留患者脂肪外膜,避免出现空腔,深部脂肪无法从外膜溢出,避免脂肪组织液化;而且剔除脂肪后切口组织鲜红、新鲜,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以此能预防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加快患者术后愈合速度[7-8]。本组研究显示,两组切口恢复总满意率(96.67% VS 91.67%)比较(P>0.05),但观察组切口恢复非常满意率70.00%高于对照组的35.00%(P<0.05)。因此,较常规切口缝合相比,先采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后再进行切口缝合,可提高患者对手术切口恢复的满意程度。分析原因:术后切口间断性缝合,液化脂肪排出切口,切口易出现蜈蚣足样瘢痕,而且术后切口愈合不佳,会影响患者术后对切口恢复的满意程度。而采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减少真皮层的脂肪组织及张力,可加快术后真皮层愈合速度,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减少术后瘢痕形成,以此提高患者术后切口恢复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可减少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切口恢复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