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地区水稻常见生理病害的防控措施

2022-08-12唐维斌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8期
关键词:稻瘟病纹枯病患病

●唐维斌

(澄迈县瑞溪镇农业服务中心 海南 澄迈 571933)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当水稻患上生理病害后,其生长状态会受到影响,产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严重影响农户的收益。水稻种植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规范栽培,合理防控生理病害,以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准确认识水稻生理病害的类型及特点,运用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1 水稻褐叶病

1.1 症状

患病时间集中在秧苗2叶期,初期植株的异常变化表现在第一片叶的叶尖,以褐色为主 (图1),后续病害范围逐步扩大,可见整片叶转为褐色,严重的第2叶也有变褐的迹象。但绝大部分情况下,第3叶的状态良好,几乎不显现出褐色。虽然水稻植株的部分叶片呈褐色,但也依然具备持续生长的能力,需注意的是,叶片会失水,导致叶片干枯。水稻患褐叶病后,生理状态受到影响,不利于壮秧的培育,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10G EPON PON口具备1490nm/1577nm两个中心波长的发送能力,可满足EPON和10G EPON下行,传输方式均为广播方式,PON口的总带宽为EPON下行带宽与10G EPON下行带宽之和,达到11.25G带宽。

1.2 病因

育苗土中的磷肥含量异常偏高是诱发水稻褐叶病的关键原因。

1.3 防控措施

以育苗土营养组分含量的控制作为突破口,以科学的方法配制育苗营养土。以1 m2苗床为例,通常需选用25 kg的过筛土,配以适量的DAP,并按照比例加入磷肥、钾肥及氮肥,加水做溶解处理,并充分的拌匀。严格控制磷肥的用量是预防水稻褐叶病的重要举措。若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水稻患上褐叶病,宜采取增加浇水量的方法,以起到稀释磷浓度的作用[1]。

2 水稻赤枯病

2.1 症状

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在昆虫活动以及风雨作用下发生传播,使稻株患病。稻瘟病的诱发条件取决于多个方面,如田间管理水平、水稻品种抗性等。

图2 水稻赤枯病

2.2 病因

稻瘟病具有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水稻生长全周期均可患稻瘟病,其中以叶部、节部最为明显(图4)。水稻植株患病后将减产40%~50%,局部患病严重时有地块绝收的极端现象。

2.3 防控措施

2.3.1 有效改良土壤适当对耕作层做加深处理,适当增加有机肥的含量,优化土壤品质。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及时补充肥料,主要是硫酸钾、草木灰、氯化钾等,不宜追加氮肥,否则会诱发生理性病害。若为低洼田,有必要对其采取改造措施,修筑合适尺寸的排水沟,避免土壤过大。合理应用氯肥,以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需充分腐熟才可施入。

按照省总队水政监察队伍网络建设“健全支队、强化大队、拓展中队”的总体思路,无锡积极完善采砂管理执法网络,在江阴设置4个中队,在市支队增挂“无锡市采砂管理办公室”的牌子。目前,无锡市共有1个支队,1个大队,4个中队专司长江采砂管理和打击长江非法采砂工作。

2.3.2 加强对早稻的管理遵循“浅灌、勤灌”的基本原则,并适时耘田,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水稻发病时,要加强排水,避免积水过量。可适当增加石灰量,使浮泥沉实,从而促进新根早发。

药剂防治是水稻纹枯病的常见防治方法,具有操作便捷、见效快的特点,其中己唑醇、井冈·蜡芽菌、戊唑醇等均有效。水稻分蘖盛期,每667 m2用10%己唑醇40 mL+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 mL兑水20~30 kg,能够有效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此外,也可在水稻分蘖末期予以防治,每667 m210%己唑醇含量增加至55 mL+营养叶面肥粒粒宝30 mL,兑水30~40 kg。

3 水稻纹枯病

3.1 典型症状

水稻苗期至穗期易患纹枯病,叶鞘近水面呈现出水渍状小斑,随病情的加重转变为椭圆形或云纹形,通常中间部位呈灰褐色或灰绿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部分以暗褐色为主。叶片染病后于短时间内发生腐烂。穗颈部染病时,最初以污绿色为主,后呈灰褐色,影响正常抽穗。湿度偏大时,水稻植株患病部位有明显的白色网状菌丝,后形成白色菌丝团。遇高温时,可见病斑处形成白色粉霉层(图3)。

图3 水稻纹枯病症状和病菌

3.2 传播途径

稻瘟病根据发生部位,可细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等。以穗颈瘟为例,常见于穗颈部,易形成白穗、秕穗,谷粒饱满度不足,产量减少[3]。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防治措施

2.3.3 注重多功能高效液肥的应用采取叶面喷施方式,要从水稻孕穗期开始,持续至灌浆期,通常每半个月需安排1次喷洒作业。

4 稻瘟病

生理性和中毒性是致病关键因素,前者主要体现为钾、磷缺乏,后者则侧重于现场环境层面,如土壤黏重、不透气,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低于正常水平,产生有毒物质导致植株中毒。

图4 稻瘟病

4.1 典型症状

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菌丝体在寄主中越冬,田间杂草、病残体等均是菌丝体的寄主。春灌时,由于田间水量的增加,菌核漂浮至水面,插秧后菌核黏附至稻株临近水面的叶鞘处,产生的大量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并持续向周边的植株扩散。水稻纹枯病高发于水稻拔节期,病害具有横向、纵向异常扩展的变化趋势,抽穗前后均会对植株造成危害,其中抽穗前以叶鞘为主要的危害对象,抽穗后叶片、穗颈易患病。由于春灌后部分菌核落入水中,也会导致稻株受到侵染[2]。

试验流程粗选I作业为铜钼等可浮(优先浮选),粗选II为强化浮选,通过采用黄药或其他强捕收力的药剂进行强化捕收,提高目的矿物回收率。此次试验进行了四种药剂的对比,试验结果见图10。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丁黄药与BK404B组合时,铜、钼作业回收率较高。

4.2 传播途径

染病植株叶片软弱,叶底部至叶尖均呈黄褐色,部分区域存在斑点、斑条,病症较重的植株有叶片枯死现象,总体来看植株生长能力偏弱(图2)。

4.3 防治措施

4.3.1 合理选种及处理种子以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种植环境为主要分析对象,选择抗病性能较好的品种,从源头上提高稻株的抗病性能。播种前的处理:可选择1%石灰水浸种,水面高出稻种15 cm,水温稳定在20~25℃,持续浸泡1~2 d即可。将种子取出,用清水洗净,以薄膜覆盖的方式闷种3 h。

二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主要有两个: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从中国目前来看,资源配置效率改进最大的动力就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制度空间。

4.3.2 注重水肥管理以科学的方法做好土壤养分测定工作,根据现场土壤的特质适当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植株生长后期,以“干湿交替”的原则控水,保证水分供应恰到好处,促进稻叶老熟。

4.3.3 注重药剂防治稻瘟病的防治应尽早,还应合理用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水稻植株患病初期,每667 m2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5 kg兑水50 kg喷洒防治,连续2~3次。其中,孕穗期和齐穗期是重要的防治时期,可以采取每667 m230%稻瘟灵0.2 kg兑水50 kg喷洒的 方法。

5 总结

以海南水稻种植为背景,提出较为常见的几种水稻生理病害,分析具体病症、成因,探讨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提高水稻栽培水平,以保高产。

猜你喜欢

稻瘟病纹枯病患病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四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江苏省稻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无毒基因组成分析
浅析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探析
完形填空训练
25%丙环唑乳油(科惠)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