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基于重庆市主城区居民的调查研究

2022-08-12颜其松李涛琴田宇言贾绍姗余坤芳

绿色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归属感编码分类

颜其松,李涛琴,田宇言,张 真,贾绍姗,余坤芳

(重庆科技学院 法政与经贸学院, 重庆 401331)

1 引言

我国每年垃圾产量高达10亿t,生活垃圾占其中的40%,垃圾产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城市社区是公众主要的生活空间,也是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场所。生活垃圾分类是指居民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对其进行分类收集,并投放到指定地点的行为,是目前破解垃圾困境最有效的方法[1]。2017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对生活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处理和利用提出了要求。但在实践层面,垃圾分类在我国的落实与推进尚有困难。社区被认为是城市基层行政管理体系的最后一环,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2]。社区是居民居住和日常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居民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场所。

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传统的熟人社会并未在现代城市社区得以复制,城市社区居民间的陌生人关系特征更加凸显。在此情况下,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对城市社区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3]。我国学者对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出了城市社区归属感对建设现代城市社区有重要价值[4]。社区归属感作为影响城市社区居民行为的重要因素,在以往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受到重视[5~7]。一些学者也对社区归属感与社区参与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8]。也有少数学者将社区归属感与社区环境相结合进行研究,分析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与环境满意度之间的关系[9],但很少有研究分析社区归属感与居民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国家大力推动垃圾分类的背景下,分析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与垃圾分类行为之间关系,对现代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基于此,本文基于对重庆市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和垃圾分类行为三者的关系。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社区归属感与垃圾分类

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10]。个人是否实施垃圾分类行为,除了会受到个体内在的情感驱动[11],也会受到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已有研究强调社区归属感属于个体对社区的情感依恋,能驱动居民在社区实施友好的环境行为。社区归属感能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驱动社区居民主动传播垃圾分类知识[12]。社区归属感还体现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13],对社区的认同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投入,对社区归属感越强烈的居民,其对社区的认同和情感投入就越多,就越愿意社区环境美好,他们也更愿意采取垃圾分类等环境保护行为维护社区的良好环境。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社区归属感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具有正向驱动作用。

2.2 社区参与与垃圾分类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项公共活动的情况,包括参与社区政治、维护社区利益、参与社区公益事业等。现有研究主要是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分析框架下,研究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在基层政府的领导下,以及在社区自治组织的支持与社区骨干的引领下,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之一参与垃圾分类的实施[14]。但有研究认为这种制度视角的研究忽略了居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有学者重点强调居民作为垃圾分类主体,需要提高居民基于内在动力,才能有效提高他们实施垃圾分类的执行力,从而更加持续地推进城市居民有效实施垃圾分类[15]。垃圾分类的源头在于社区和居民,所以垃圾分类的实施,离不开社区居民在源头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6]。社区参与度越高的居民,获取社区相关信息的能力和接受度也更高,越愿意为社区环境出力,越有可能进行垃圾分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社区参与对垃圾分类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3 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与垃圾分类行为关系

社区参与更多体现的是居民的行为层面,是社区居民归属感在行动层面的反映。培育和提升城市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有利于城市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一方面,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会影响他们在社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参与意愿[14]。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越高,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更高,越愿意为社区建设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社区归属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的动机和实际参与方式[2,17]。社区归属感能影响居民对社区的情感投入和参与行为的方式。同时,社区参与本身也能够在社区环境教育、垃圾分类回收、低碳出行和能源节约等方面产生影响[16]。换言之,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越高,越有利促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治理的意愿和行为,进而间接驱动居民实施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环境友好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社区归属感通过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水平,能间接促进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

3 数据、变量与方法

3.1 数据的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对重庆市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大渡口9个市区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205份,回收率达到97.62%。通过筛选,剔除有缺失值和重复率高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03份。

3.2 变量的测量

本文的因变量是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包括4个题项:①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选项包括:现在才开始、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及以前,分别赋值为1~5分。②最近一个月,您是否将废纸、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单独分离出来投放?③最近一个月,您是否将厨余垃圾(剩饭剩菜、菜叶、果皮等)单独分离出来投放?④最近一个月,您是否将有害垃圾(电池、过期药品、荧光灯管)单独分离出来投放。上述②~④题的选项完全一致,包括完全没有、偶尔、一般、总是、经常,分别赋值为1~5分。上述4个题项的克伦巴赫α的值为0.769,说明4个题项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信度较高。4个题项的KMO值为0.745,巴特利球形检验的显著度p值小于0.001,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上述4个题项综合为垃圾分类行为指数,值越大,表示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社区归属感是本文的自变量。包括3个题项:①我居住的小区环境好,我不想搬离;②我觉得自己已成为社区的一份子;③我很满意自己居住的小区。上述3个题项的选项包括完全不同意、不同意、说不清、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赋值为1~5分。3个题项的克伦巴赫Alpha的信度为0.847,信度高。3个题项的KMO值为0.630,巴特利球形检验的显著度p值小于0.001,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上述3个题项综合为社区归属感指数,值越大,表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

社区参与是本文的中介变量。包括4个题项:①我会推荐亲戚朋友到我居住的小区购房置业;②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③我积极参与社区选举活动;④我与同一社区的居民经常有交往。选项有完全不同意、不同意、说不清、比较同意、完全同意,分别赋值为1~5分。上述社区参与量表里的4个题项的克伦巴赫Alpha的信度为0.842,信度高。4个题项的KMO值为0.788,巴特利球形检验的显著度p值小于0.001,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上述4个题项综合为一个指数,该指数值越大,表示居民的社区参与度越高。

控制变量包含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变量中,男性编码为0,女性编码为1。教育程度变量中,小学及以下编码为1,初中编码位2,高中(中专、职高、技校等)编码为3,大专(高职)编码为4,本科编码为5,研究生及以上编码为6。政治面貌变量中,群众编码为1,共青团员编码为2,党员编码为3。居民月收入变量中,1000元以下编码为1,1001~4000元编码为2,4001~7000元编码为3,7001~10000元编码为4,10001元以上编码为5。

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回归关系

这部分以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为自变量,分析二者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2显示,4个模型的整体显著度都小于0.001,说明4个模型都通过检验。

模型1中,加入了社区归属感和控制变量。社区归属感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是正向显著(b=0.394,p<0.001),说明社区归属感越高的居民,其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可能性会更高。控制变量中,性别对居民的环境行为的影响显著,男性的垃圾分类行为高于女性的垃圾分类行为。假设1得到验证。

模型2中,加入了社区参与控制变量。社区参与行为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是正向显著(b=0.494,p<0.001),说明社区参与度越高的居民,其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可能性会更高。假设2得到验证。

模型3中,因变量为社区参与,加入了社区归属感和控制变量。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显著(b=0.686,p<0.001),说明社区归属感越高的居民,其进行社区参与的可能性越高。

表2 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对垃圾分类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模型4中,加入了控制变量、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此时,社区归属感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不显著(b=0.107,p>0.1),说明社区归属感对垃圾分类行为只有总的影响,而没有直接影响。社区参与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显著(b=0.418,p<0.001),说明社区参与越积极的居民,其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可能性越高。由此可见,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之间存在较强的影响关系,这为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中介效应提供了支持。

4.2 社区参与在社区归属感与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从影响的效应值来看,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的影响系数等于0.686。社区参与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效应为0.418。因而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在以居民的社区参与为中介变量时,其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间接效应值即为0.287(0.686×0.418)。而社区归属感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107(p>0.1),不显著。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认为社区归属感通过社区参与能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假设3得到验证。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1)社区归属感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总效应显著。通过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形成对社区一致性的情感认同,能有效促进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12]。

(2)社区参与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有正向影响。本研究发现,居民的社区参与程度对具体的垃圾分类行为具有很好的影响,积极的社区参与能有效地影响和带动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

(3)社区参与在社区归属感和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虽然社区归属感对垃圾分类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其通过社区参与的中介作用,能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厘清了社区归属感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要想发挥社区归属感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需要更多通过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来实现。

5.2 研究启示

城市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更能增加社区参与,实施具体的环保行为。所以在城市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和动员时,要特别注意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参与对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促进作用。基层社会治理应关注个体的社会情感问题,结合社区居民情感需要,设置相应治理主题,激发居民的社会情感投入[18]。尤其要深入社区,重视激发社区居民行为层面的社区参与。通过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治理的意愿,并将具体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以此将社区参与作为居民社区归属感与垃圾分类行为之间的桥梁,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水平,更有利于建设绿色的城市小区和无废城市。

猜你喜欢

归属感编码分类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高效视频编码帧内快速深度决策算法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