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中国古建筑模型的历史渊源及当代应用

2022-08-12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王佳倩

工业设计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建筑营造建筑

目前文化产业对古建筑资源的关注正逐步提升,但对古建筑模型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古建筑模型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开发。建筑模型在古代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作展示、传播和装饰器物,随着近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古建筑模型的应用范围收缩并转型,逐渐成为了文物保护和教育的基础资料和载体。当代,在新历史时期,古建筑模型作为古建筑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高效利用古建筑模型,挖掘古建筑模型的当代价值,是推广和应用中国营造文化和建筑美学,探索其自主传承现代化生存方式的意义之所在。

1 中国古建筑模型的历史渊源

1.1 中国古代建筑模型的运用

制作建筑模型在我国历史上渊源已久,西汉时期古滇国地区的“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就清晰地展现出了房檐上宽下窄的干栏式建筑,说明我国在很早之前就会利用模型手段表现具体建筑。在历史上,古人充分利用建筑模型的隐喻性、展示性和科学性,使建筑模型兼具多重任务,为古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

1.1.1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案展现形式

制作建筑模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建筑设计的理念,其中最典型的是“样式雷”家族所作的“烫样”。样式雷家族七代人先后在清代“样式房”任掌案共两百多年,制作“烫样”模型是这个家族的创举。样式雷的“烫样”是利用木条、秫秸和纸板等简单材料,经过锯截、培塑、裱糊、沥粉、彩画等多个步骤加工而成,因过程中需要用特制的烙铁热压成型而得名。“烫样”的制作过程精细严谨,以1:100 或1:200 的比例展现具体的建筑方案,并仔细标注了各部位的名称、尺寸,以及施工方法。环境要素不仅包括屋瓦门窗、水池山石、树木花草等外部景观,还有桌椅、几案、床榻等内部陈设,每一个构件均可灵活拆卸组装,十分细致地向皇家展示了建筑设计方案

。如今“烫样”的展示功能依旧存在,现大多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这些建筑模型的留存还原了清代皇家建筑的辉煌时代,让世人看到被战争破坏前的文化遗产原貌,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依据。2007 年,“样式雷建筑图档”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我国古代建筑除了“烫样”外,同样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的建筑模型还有“木样”,也是用于在营造之前展示的建筑样式,与我国传统建筑选材相呼应,原材料为木材。这些建筑模型在古籍文献中常被称为“木样” “小样”,民间把这种匠作技法俗称为“扎小样”或“造小样”

。“木样”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通常与建造古建筑的复杂程度相对应,分为画草图、选料、烤干、下料、制作基台、立柱、形成柱网、组装梁架、屋顶建造、装修、油漆彩绘等流程,均为手工制作,并沿袭了大木作营造的多种技法。比如榫卯工艺、斗拱结构等,对匠师的制作经验、木材结构和精准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相较于“烫样”,“木样”制作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明确提及“木样”的书卷是唐代魏征的《隋书· 礼仪志》

,其记载了宇文恺制作的“明堂木样”,宇文恺是隋代著名的建筑工艺学家。隋文帝想修建象征天子权威明堂的“木样”,准确运用比例尺,直观地展示出了明堂的样式与方案,供隋文帝与大臣商讨。在没有建模技术的古代,手工制作的“木样”与“烫样”为决策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的展示方案,是我国木作营造智慧的精神产物。

(2)试验区周围必须设保护带,玉米、大豆保护行不少于4行,保护头不少于3米;小麦保护行不少于6行,保护头不少于3米;水稻保护行不少于6行,不设保护头。

在艺术市场中,古建筑模型是文物IP 开发的重要方向。随着政府与社会对古建筑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大多古建筑都有了专门的运营机构,用以对古建筑相关资源进行利用与开发。而在古建筑资源运作过程中,古建筑模型是对古建筑美学的直接继承,现已是古建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常规操作。在文化艺术市场中,古建筑模型兼具娱乐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使用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较快地发挥了古建筑资源的市场能力,将文化附加值转化为经济效益,为古建筑文化运营机构增加了创收途径。

以住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接收,课堂上很少有信息的交流,都是教师一直的“灌输”,教师讲什么学生只能被动地增收。这样一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被弱化,没有交流,一些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也会被一致化,即只有教师教的才是对的。这样的教学结果也可想而知。

古建筑模型复苏的开端得益于中国营造学社在研究过程中对制作建筑模型的重视。20 世纪30 年代朱启钤先生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作为专门研究中国营造学的学术团体,他们将科学系统的建筑学方法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先后整理发表了多篇建筑学术文章,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贡献了重要力量。

1.1.3 古代的建筑装饰与文化交流媒介

古代的建筑模型大多制作精细、造型精美,因此常被用来作为建筑装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天宫楼阁”,宋代李诫在《营造法式》中将其称为小木作,指的是将建筑模型打造成鳞次栉比的琼楼玉宇,装饰于殿中各处以营造氛围意境,这种室内装修手法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天宫楼阁”精巧豪华却存世不多,将建筑模型融入室内装饰,能充分发挥工艺美术的精神教化作用,将抽象化的思维创造以具象化的模型手段展现出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陕西鄠邑区的明代公输堂,匠师们以有层次而富有变化的装饰艺术手法,缩小建筑比例,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设置了穿堂、天宫楼阁、藻井和佛道帐,呈现出华丽威严的“天宫”景象,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建筑模型是建筑的延伸,其结构和外观的设置隐含了古人对其中建筑文化的认同,建造文化的传播在建筑模型的制作中也会有所体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新疆阿斯塔地区出土了许多带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器物,其中包括唐代的 “木亭模型”。木亭模型整体高20.8 厘米,较为珍贵的是它的彩绘、斗拱、梁柱结构保存得都比较完好,是现今存世的木制建筑模型中时期较早、形制较为完整的实物。这一建筑模型由基座、木柱、斗拱、栏杆等拼接组合而成,装配科学,表面刷赭红,栏杆挡板底色为白色,绘有云朵图案,从结构到装饰都有着唐代中原建筑华美大气的风格。唐朝时期中原与西域地区来往频繁,木亭模型的发现,说明了当时唐代的建筑文化随着两地的交往传播到了西域地区,并对当地的建筑功能和造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古代,建筑模型不仅具有功能性,也具有审美性,其形制与当时的建筑文化、礼制等级、审美观和价值观密切相连,逐渐发展成为了承载着象征功能和传播功能的综合性工艺美术品。

1.2 近现代社会中古建筑模型的功能转换

古建筑模型虽然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但到了近现代,随着古建筑原有的生存空间逐渐被瓦解,建筑模型的应用范围开始急剧收缩。幸运的是,一批有识之士关注到了中国营造文化的重要性,古建筑模型也随着对古建筑的重新整理而开始了初步的现代化转型。

1.2.1 古建筑模型在近代古建筑研究中复苏

在古代测绘与验证技术条件的限制下,制作建筑模型的过程也是对大木作推演计算的过程。根据古籍记载和文物遗留情况来看,古人利用建筑模型对建筑进行验证的手段多使用“木样”。在中国古代,大型建筑的建造需要考虑礼制等级、材料运输、用途样式等多个复杂的问题,建筑设计的严谨性和合理性也需要科学保障。“木样”的材料、工艺、结构更接近建筑本身,一般只是比例尺和木料的转换,中间省去了大量的运输和分工环节,使制作建筑模型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远低于建造建筑本身,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快速还原。也正是因为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建筑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准确地发现大木作营造前的计算错误与施工问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木作的顺利建造。

在中国营造学社的成果展示中十分关注建筑模型的作用。朱启钤先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了“样式雷”遗留的图纸与烫样,并聘请了富有经验的匠师根据图纸制作古建筑模型。1931年3 月21 至22 日,中国营造学社与北平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会,展出了许多样式雷家族制作的圆明园图式与“烫样”模型,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广泛关注。

工作人员公路桥梁养护工作理念的转变是公路桥梁养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此公路桥梁养护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紧随时代的变迁不断改革创新桥梁养护工作的理念与模式,提高公路桥梁养护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公路桥梁养护的工作人员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公路桥梁的养护工作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不断提高其养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最后,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公路桥梁养护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公路桥梁养护的预防控制机制,将公路桥梁养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与规避,进而不断提高公路桥梁养护工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7]。

在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的研究过程中,除田野调查、绘制图纸、撰写文章外,制作相应的建筑模型几乎也成为了必备要素,如梁思成在1934 年第二次探访独乐寺之后制作了观音阁的模型,作为观音阁的研究成果展示与保存。中国营造学社在研究过程中发表制作了多个重要古建筑相关的稿件、图纸、模型,以研究所得,作为国内古建筑的修葺、教育教学及建筑设计的参考资料

,他们对建筑模型的注重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复兴土壤(如图1)。

1.2.2 古建筑模型现代价值的初步开发

2.学习无策略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只是做到上课听讲,课余潦草完成作业,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中积极参与发言、课后复习和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制作建筑模型是中国营造学社和文物整理委员会对于古建筑的拯救性保护措施之一,古建筑模型随着对古建筑研究的深入逐渐复兴

。古建筑模型原有的装饰、推演、展示、象征功能脱离了传统的文化生存语境,逐渐被应用到历史展览、学科教育和保存收藏的现代场景中,转化为更加适用于现代需求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的手段。由此,在近现代的仁人志士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中,古建筑模型作为基础性文物资料而被重塑,进一步延展了建筑模型的传播和教育功能,这些路径成为了古建筑模型这一传统工艺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开端。

1949 年新中国诞生后,当年11 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下设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专门负责国家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继承了中国营造学社的部分资料和研究传统,制作建筑模型成为古建筑修缮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物整理委员会以金丝楠木为原材料,由该会内著名模型制作匠师路鉴堂及木匠井庆升等,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制作了北京西安门、山西应县木塔、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与南禅寺大殿、敦煌莫高窟第431 窟木构建筑、河北赵县安济桥等中国著名古建筑模型,作为保存古建筑的副本。其中的永乐宫建筑群模型,制作于永乐宫搬迁之前,成为搬迁工程实施的基础保障。这些模型制作伴随着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始终,先按照建筑结构做好后再进行拼装,用材精巧,做工细腻,现已成为文物级藏品。

2 中国古建筑模型的当代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崛起,古建筑模型也迎来了更多元的发展机会。2014 年,“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泛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古建筑模型的相关产业,一部分保留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一部分引入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不仅满足了大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让古建筑制作的传统技艺得以自主传承,这两种生产方式对标不同的受众群体,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演化,逐渐发展成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产物。古建筑模型的当代应用途径大致可归类如下:

2.1 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

在文化传播中,古建筑模型是传统文化推广的物质载体,古建筑模型体积更小、更易制作、方便运输。因此,也具有更高的传播自由度,常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

。在我国北京、山西等地也成立了专门的古建筑模型博物馆。在我国古建筑模型展示与普及传统营造文化的过程中,结构科学严谨,蕴含了古人的智慧,有利于提升我国大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其文化自信。在国际舞台上,古建筑模型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了文化交流形式,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古代建筑在建造时费时、费工、费力,因此一般在正式建造之前会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而建筑模型大多以小比例尺的方式精确地还原了大木作营造的结构和样式,也有一些匠师们会利用建筑模型检验大木作营造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做法在古籍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宋代的《玉壶清话》

卷二中提到,在北宋初年,浙东名匠喻皓在建造首都开封十三层开宝寺塔之前,擅长界画的郭忠恕制作了寺塔建筑模型验证木塔的结构比例,在制作木塔模型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计算问题,于是喻皓连夜校验,之前的木塔设计果然出现了错误,因此及时修正失误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制作建筑模型作为建筑施工参考体现了其制作技艺的严谨性,相关记叙在清代《梁九传》

中有所体现,里面讲到明代皇家御用建筑师冯巧有一个徒弟叫梁九,在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 年),统治者想重建太和殿时,老工师梁九按照1:10 的比例制作了太和殿的“木样”,是当时的绝技。

2.2 建筑文化衍生品开发

1.1.2 技术条件限制下的设计验证工具

2.3 现代建筑学科教育工具

在学术研究中,古建筑模型是教育教学展示的有效方式。相较于大型建筑的体积而言,与之相关的古建筑模型在教育传播中具有更大的容错性、多样性和自由度,多个建筑可存在于同一空间内,使受众能够方便直观地对比差异,将感官认知转换为抽象知识,加深学习印象,比较符合教学场景和教育需求。在许多高校及研究机构,古建筑模型作为教具使用,如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与古建筑相关专业教学中都有古建筑模型的应用,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研究古建筑结构、历史形制变化、古代礼制观念变革都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也为建筑模型产业的存续注入源动力。

2.4 文化传承的基础手段

在文物保护中,古建筑模型是保存修缮古建筑的基础资料。古建筑有着物质与精神双重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宝库。但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不易长期留存,即使是传承至今的古建筑在维护和修缮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古建筑模型制作相对较快,且能够清晰地还原古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因此,在古建筑管理时,制作古建筑模型作为建筑副本资料留存,能为古建筑后续的修整、维护和开发提供一定参考,是我国建筑文物保护的方式之一,也是保障营造文化持续传承的基础性手段。

然后,他们就结婚了。他们婚后的生活看上去很幸福,开始的时候我们经常在电影院的台阶上相遇,要不就是在商店的门口,我从那里走过去,而他们刚好从里面走出来。

从最高压力点开始到燃料基本燃烧完为止称为补燃期。这一阶段的燃烧主要是明显燃烧期火焰前锋扫过的区域,部分未燃尽的燃料继续燃烧;吸附在缸壁上的混合层继续燃烧,部分H2、O2、CO等高温分解产物,因在膨胀过程中温度下降又重新燃烧、放热。混合汽的燃烧过程如图1所示。

3 结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模型角色和功能价值随着古建筑生存文化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古建筑模型在古代应用广泛,材质多样,使用场景丰富。到了近现代社会,古建筑模型逐渐转型成为学术研究与文物保护的手段之一。发展到当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为古建筑模型提供了新的土壤,其内在的功能与内涵也不断丰富,围绕着古建筑模型的生态产业链不断成熟,成为我国当代古建筑资源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古建筑模型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需要学术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在拓展古建筑模型的当代价值时,应充分发挥其自由性和包容度的优势,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实现古建筑模型的现代复兴与活态传承,助力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应用和传播,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1.建立SVM模型。首先,确定训练集和测试集。本文将样本数据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为了保证模型能够充分地学习到样本的信息,模型输入控制训练集大小与测试集大小的比例为7:3,且固定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逾期样本与未逾期样本的比例为3:7。其次,构造划分超平面。设训练集为D={( )xi,yi};其中yi={ - 1,1},i={ 3 1项指标下标 }。y=-1表示客户未逾期;y=1表示客户逾期。建立划分超平面为:

①《隋书·礼仪志》:“后检校将作大匠事宇文恺依《月令》文,造明堂木样,重檐复庙,五房四达,丈尺规矩,皆有准凭,以献。”

② 《玉壶清话》:“将建开宝寺塔,浙匠喻皓料一十三层,郭(郭忠恕)以所造小样末底一级折而计之,至上层余一尺五寸,杀收不得,谓皓曰:‘宜审之。’皓因数夕不寐,以尺较之,果如其言。”

③《梁九传》:“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有老工师梁九者董将作,年七十余矣。自前代及本朝初年,大内兴造,梁皆董其事。一日,手制木殿一区,献于尚书所。以寸准尺,以尺准丈,不逾数尺许,而四阿重室,规模悉具。殆绝技也。”

向沈湖补水方案:为保证沈湖正常水位,满足景观要求,灌溉期经蛇家坝干渠向沈湖补水;非灌溉期,当蛇家坝干渠水源不足时,可通过王庄洞引大运河水向沈湖补水。

[1]永昕群,温玉清.咫尺楼台—漫谈中国古建筑模型[J].紫禁城,2010(12):12-19.

[2]穆杰.中国古代建筑“木样”的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J].上海工艺美术,2021(04):78-80.

[3]朱海北.中国营造学社简史[J].古建园林技术,1999(04):10-14.

[4]马晓维.研习古建筑模型的目的与意义[J].美术大观,2015(12):108.

[5]穆杰.咫尺楼台—非遗“木样”的运用与探索[J].美术观察,2021(06):146-147.

猜你喜欢

古建筑营造建筑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