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跨界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为例
2022-08-12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艺术学院李丹
高等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等教育的工作效率如何进一步改善提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在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1+N”跨界式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革新能力,输出适应性优秀、创新精神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文章以《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1+N”跨界教学模式,进行思路分析、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期能为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1+N”跨界式教学模式概述
“1+N”跨界式教学模式即在高校课程学习中采取项目分类教学,由多位指导老师来共同实施专业课的教学工作。“1+N”中的“1”主要是指课程主讲教师,“N”是指项目教学中所有涉及到的专业教学板块的指导教师,涵盖了所有课程的教师或有关技工等。如此构建由一位主讲教师来集中规划教学各板块或环节,并结合项目教学模块,有针对性地邀请不同指导老师来一起实施项目板块的教学工作
。“1+N”跨界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种。
1.1 多视角组合模式
在该模式中,通常会有多位教师共同讲课。由一位主讲教师重点处理课程综合体系的构建,重点介绍课程的核心知识框架,其他教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给予相应的补充介绍。补充介绍是对主讲教师授课内容的一种补充、丰富、拓展,能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思考、研究问题。该组合最核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架构,拓宽知识面,学会以多维视角来思考和研究问题。
1.2 专长互补模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习背景、思维模式、知识框架、研究方向都各有千秋。有的老师理论研究能力较为优秀,有的老师实践能力更强;有的老师思维创意能力较优秀,有的老师设计能力较强;有的老师热衷基于市场层面研究产品,有的老师喜欢基于顾客需求体现产品的内涵……优势互补的方法能够使每位老师都可以积极地展现自己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将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各位老师的专长予以细化,由多位教师共同参与,这样一来,学生能学习到更全面的课程知识。
1.3 学科互补模式
学科互补模式的重点是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比如,涉及本学科之外的其他知识点,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获取,从而实现各取所长,互帮互补。当然,学科互补模式不是单纯地将其他课程教学机制进行融合,而是要求在课程设计时,要以本学科内容为核心,并辅以涉及多领域知识,科学地融合其他学科的课程知识,使得学科间的交叠融合性得以更好地体现。
2 “1+N” 跨界式教学模式对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的影响
2.1 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包含了每门课程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如果过度强调每门课程的独立性,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零散且不系统。部分教师在开展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的教学时,只是参考教学大纲和教材,未能考虑学生的学情与特点,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引入“1+N”跨界式教学模式,以此为载体,通过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交叉学科教师、企业实践导师为教师主体,可以将艺术设计类课程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把握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很多创新往往存在于课程之间的交叉地带,只有注重课程间的关联性,才能构建起完整的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艺术设计类课程目标化教学体系。
金融扶贫,涉及政府、银行、担保、保险、企业、贫困户等多个主体,协调难度较大,思想难以统一。在国家多年以来的持续推动下,已经摘掉了许多贫困地区的帽子,但当前尚未脱贫的地区,其程度更深、问题更难,严重制约着金融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2 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3.1.1 构建原则
3.2.1 主题讲座
1.2.1 细胞培养 U937细胞常规培养于含10%的胎生血清,100 μ/mL青霉素和100 μ/m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条件为37 ℃,5%CO2,饱和湿度。定期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当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时,用于实验研究。
3 “1+N”跨界式教学模式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3.1 “1+N”跨界式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将综合能力强的技术类创新人才作为终极输出目标,将“跨专业、厚基础、宽口径”作为优势,针对教学内容、课程机制、教学模式等加以革新,将更加形象直接、多元化、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贯彻到课堂中
。在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活动中,逐步构建“厚基础+多元化”的“1+N”跨界式教学模式,利用《空间视觉设计》《影视设计》《品牌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课程,筑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学习我国人文地理、传统文化等各种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理科、文科、工科、管理、经济等在内的多个专业领域中的跨学科教师参与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可以为设计类专业提供大量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与资料
。同时,通过企业实践导师参与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可以加强与企业长期的协同合作,能够获得大量的科研项目,这就为设计类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也为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所以,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引入“1+N”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可行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跨界式教学模式。
Analysis 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geo-hazards before and after Jiuzhaigou
1)学习者本位原则。学习者本位原则是设立“1+N”跨界式教学模式的前提与关键。该原则的核心是在制定教学计划与落实教学环节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客观实际,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间的不同,要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根本上而言,“1+N”跨界式教学模式便是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等维度,设立多元化、丰富性的教学方法。
3.1.2 构建内容
3)教学最优化原则。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是“1+N”跨界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目的。教学应当基于全局来把控整个过程,要对所有影响教学效果的有关要素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方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N”跨界式教学模式在践行过程中,并不是“N”的种类、方式越多就越好,而是需要基于对影响教学效果的所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全面权衡之后,认真设计、开发,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
2)课程适配原则。不同课程,在内容安排、学时分配、教学方法等方面有较大区别。“1+N”跨界式教学模式在规划设立和环节落实中,应根据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有针对性地制定、落实对策。
基于学习者本位原则、课程适配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1+N”跨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当前的课堂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结合多个领域知识,将《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中的“品牌与企业形象识别设计”“从品牌定位到视觉识别”“品牌视觉设计基本概念”“视觉基本设计要素”等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进行“企业形象识别手册应用系统设计实训”
;同时,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等要素,通过项目教学、体验教学、比赛教学等,匹配最优教学资源,协助课堂教学的开展。利用丰富的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知识点,提升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
。
3.2 “1+N”跨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形式
“1+N”跨界式教学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分工,而是要在课程的整体架构下形成深层的协同配合,同时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加以创新,以满足不同教学内容以及不同教学情景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1+N”跨界式教学优势,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以高校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品牌形象设计》为例,“1+N”跨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形式包括以下三种。
本研究通过探索红外蒸汽烤制对烤鸭理化品质的作用,优化出最佳工艺参数,提高烤鸭产品的产品品质。在保持传统烤鸭特有风味的同时,有效控制杂环胺的生成是目前对烤鸭加工相关领域研究和探索的重点。本试验采用红外蒸汽烤制提高了烤鸭品质,使烤鸭产业化成为可能。
由B样条基求出以n+1方程为运算目标的控制顶点系数矩阵,用矩阵求解方法可以得到全部n+1个控制顶点,如下式所示:
主题讲座指由一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结合相关主题的历史、现今研究成果、未来发展趋势开展深入的、全面性的讲解,由另外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对主题的相关细节进行提问和研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学习。
辅助引导形式的教学一般是应用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中,由一位主讲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而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则由其他教师来协助完成。这样既可以发挥不同教师的长处,也可以让老师有更充分的精力和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典型的“1+N”多师制教学模式,在国外艺术设计教育中普遍采用。这种模式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多个模块,如理论知识模块,软件制图模块、设计作品成型模块、设计作品发布模块等,不同的教学模块由主讲教师邀请与之相应的专业指导老师或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分别进行指导,并最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它打破了由一位教师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按照既定的教学模式独自面对几十位学生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具体运用中,还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小组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做好小组的日常任务安排和推进工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
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只需把本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讲解完毕即可,而对于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关注较少。在职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的改革引领下,我们参考了历年执业医师考试题,注重了学科知识点的交叉融合,以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执业医师考试的改革。例如:执业医师考试中关于血型及输血的相关试题出现频率较高,该内容涉及组织学、生理学及免疫学的相关知识,但由于以前未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组织学授课中只是浅显的介绍了ABO及Rh血型系统,不够深入,通过对执业医师考试的了解,我们在理论授课中加强并拓展了该部分内容,以期为生理学、免疫学及执业医师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辩论式教学形式一般是由一位教师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介绍和讲解,另外一位教师则负责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3.2.3 辅助引导教学
3.2.2 辩论式教学
3.3 “1+N”跨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3.3.1 多导师联合教学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涉及企业形象识别的作用、发展历史、策划提案、视觉形象设计等内容,涵盖了色彩构成、字体设计、标志历史、版式设计等相关课程内容。纵向来看,基于课程内容应当将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多门课程知识予以结合;横向来看,应当实施跨课程或专业协作—比如,品牌视觉设计项目,品牌视觉设计仅仅是项目终端设计,学生应当积极调查,明确符合企业、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品牌文化、设计定位,才可以开发出使顾客满意的品牌视觉形象。在跨课程、跨专业的环境下,一位教师通常难以兼顾全面的知识,所以,应邀请多位交叉课程教师与企业实践导师实施专题授课。多位导师的共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视野更加开阔,使学生更加懂得跨课程去思考与处理问题,更能理解学习本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其将来工作和发展夯实基础(如图1)。
3.3.2 创新实训课程教学
对钢轨的表面状态而言,在滚筒式校直机上对钢轨进行标准校直,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磨耗,这是因为钢轨在校直过程中会使钢轨体内的内应力增大;在一定的压力机上对钢轨进行适量的校直,则对钢轨波磨的影响程度较轻。
《品牌形象设计》根据企业导入项目诉求,细分成理论知识板块、认知实训板块、项目活动板块三个方面。教师应当革新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使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在实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所有资源,加大实习实训比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力;实施“大师讲堂”、设计师职业技术等活动,积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通理论、会设计、懂管理的综合型创新创意人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授各种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主动查询搜索相关数据,学习相关知识,探讨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企业导师可以以代表性的案例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讨论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实训教学中,项目开发小组可联系企业进行参观,和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交流。由企业导师与专职教师、跨课程教师一起帮助学生设计团队完成项目设计(如图2)。
4 “1+N”跨界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艺术设计是涉及设计学、自然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其综合特性的学习要求。因此,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理解多层次的专业知识
。比如,“1+N”跨界式教学模式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专任教师、跨学科教师、企业实践导师合作完成教学。在“1+N”跨界式教学模式实施中,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要优化师资组合。如此一来,可以使教学方式、方法变得更为丰富,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从现阶段来看,“1+N”跨界式教学模式和常规的教学模式之间仍具有一定的矛盾,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开展,“1+N”跨界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一定会不断的完善,从而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教学中应用“1+N”跨界式教学模式更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客观需求,同时在教学中由各个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全面增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使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强化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了艺术设计综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张晓芹.基于“1+N+1”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5):66-68+74.
[2]周玉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N”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5):43-45.
[3]王嘉楠.基于OBE 理念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161-162.
[4]王文中,崔勇.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湖南包装,2019,34(06):120-122.
[5]杨光,殷颖迪,赵敏,等.基于多导师制的《职业价值导论》课程改革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9):36-38.
[6]张静,杜煌.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21,23(04):132-134.
[7]胡淼.新媒体时代《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山西青年,2020(01):249.
[8]韦超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J].高教探索,2016(S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