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景模拟的闽三角城市群承洪适灾网络构建及规划响应策略

2022-08-11王倩雯

水利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源地城市群斑块

王倩雯,田 健,曾 坚,2,王 宁,3

(1.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天津 300072;3.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12)

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镇化的推进,强降雨及特大暴雨事件呈现增多趋势,导致城市遭受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增大。从既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虽然工程防灾仍然是洪涝灾害基本且有效的防控措施,但工程手段的防御能力有其限度,在应对小概率的极端气象灾害时,过于依赖提高工程设防标准,不仅会导致投入与产出失衡,而且可能会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应对超出工程设防标准的极端气象灾害时,难以单纯依靠工程手段消除风险,需要通过提升承灾系统自身韧性来寻求合理而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智慧技术的支持下,国内外已从被动地应对洪涝灾害,逐步向主动型“精细化+自适应”的韧性承洪理念转变[1]。提升城市的防灾韧性,探索有效应对洪涝灾害的韧性承洪规划方法,正成为当前洪涝灾害防控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领域,韧性指“社会或生态系统在不改变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前提下,吸收干扰、自我恢复以及适应压力与变化的能力”[2]。韧性城市理念强调有机结合社会和生态系统,将其作为解决复杂城市问题的桥梁[3],而韧性承洪理念则强调通过构建承灾系统的多功能性、减灾设施的冗余性和生态海绵网络的连通性,来实现城市对洪涝灾害的适应和动态平衡。既有研究表明,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由跨越多尺度的生态和社会网络组成[4],从“生态适灾”的韧性视角出发,构建动态的城市适灾系统,并把网络结构作为适灾系统“领域”和“要素”的重要载体[5-6],在提高城市承洪韧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灾害过程中,生态和社会网络结构越完整,能量、物质、信息流在网络中的循环越通畅,越容易提升城市御灾能力、实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7]。部分学者尝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融合水文、水利等相关学科的技术方法,构建并优化多尺度洪涝灾害的预测模型[8-9]、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平台[10]等,并将其应用于确定不同尺度防洪工程设计标准或空间布局的实践中[11-12],为城市群承洪适灾网络构建提供依据或思路。

尽管韧性承洪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1)在研究尺度上,相较于其他独立发展的中小城镇,城市群作为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主体形态,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更高[13-14],但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城市、城市局部或特定功能区(如社区等)的适灾研究,因此构建城市群尺度的适灾网络仍存在挖潜空间;(2)在研究内容上,虽然“打破洪涝灾害防控的孤岛式思维”已成为共识,但战略、政策或咨询类研究内容偏多,仍未及时将相关学术成果转化为指导城市规划实践的行动指南[15];(3)在实践应用上,各地对洪涝灾害防控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以“以流域为单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洪涝管理模式[16-17],但在面对洪涝灾害的外溢、扩散等问题,或大范围极端灾害发生时,欠缺跨城市的洪涝灾害应对思维。

鉴于此,本文基于韧性承洪理念,从闽三角城市群(以下简称“闽三角”)洪涝灾害系统构成入手,剖析闽三角洪涝灾害风险格局,针对当前洪涝灾害管理的不足和灾害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多层级“生态-社会”适灾网络理论框架,并提出应对洪涝灾害的规划响应策略。其中,“生态适灾网络”旨在修复用于降低洪涝灾害风险的“海绵城市群”生态本底;“社会适灾网络”旨在搭建灾害周期内,用于人员疏散、物资输送转移的高效路径,从而匹配水文-生态循环和资源流通廊道、增强“生态-城镇”源地间和“高-低”风险节点间的连接度,为缓解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和洪涝灾害的矛盾提供参考。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思路

2.1 区域概况闽三角位于福建省东南海岸,由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及所辖区县组成(研究范围未包含泉州市金门县)(图1)。据统计[18],该区域总面积占福建省总面积的20%,2020年三市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福建省总量的45.74%、48.03%,即闽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资源高度聚集,城市群经济格局初具规模,是我国沿海正在崛起的三大特色经济群之一。但该区域地形多样,暴雨出现季节跨度广,暴雨量空间分布显著不匀,同时位于台风登陆高发地,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及次生、衍生灾害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

注:地图审图号为GS(2019)1822号图1 区位概况

2.2 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包括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路网数据4类。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采集了闽三角区域范围内及邻域共14个地面气象站1999—2017年的降水、气温等数据信息;土壤数据来源于世界土壤数据库(Harmonized World Soil Database Version,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V1.1);地形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GDEMDEM 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发布的2010、2015、2017年3期30 m分辨率的土地覆盖FROM-GLC数据集;路网数据来源于开源地图OpenStreetMap。数据类型多样导致栅格数据分辨率不统一,因此统一转换为适合大尺度区域分析、且数据信息保留较完整的30 m分辨率进行计算。

2.3 生态-社会适灾网络理论框架洪涝灾害具有可调控性,以工程手段为主要方式的洪涝灾害防控实践已取得积极成效。但工程手段发挥效能仍存在一定局限,在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引发超出设防标准的洪涝灾害时,通过构建承洪适灾网络来应对或缓解洪涝灾害灾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解构洪涝灾害系统构成,将区域承洪适灾网络分为生态-社会两个层面。(1)在自然生态适灾系统层面,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生物环境要素、水文环境要素、气候环境要素、生态生境质量等内容,从区域及建成区两个空间尺度,考查生态系统水文调节的功能适应度及适灾能力,修复河湖水系等生态水文循环系统,并结合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绿色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增加城市内部具有洪涝调蓄功能的生态节点。(2)在社会适灾应急系统层面,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城乡人群灾害适应度、应急通道流畅度、以及通道选择冗余度等内容,其承灾韧性能力的提升,主要涉及即时疏散密集人群、高效组织应急疏散路线、有效缩短疏散历时等,实现平灾结合的绿色防灾理念,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韧性承灾网络的鲁棒性。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耦合自然生态适灾系统与社会适灾应急系统的构建问题。理论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洪涝灾害情景下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社会适灾网络理论框架

在研究的技术路线层面,具体流程如下:

(1)结合机器学习的洪涝灾害情景推演。厘清构建城市群海绵系统的生态本底,辨识区域洪涝风险格局,预测区域近期(2025年)和远期(2035年)各类用地转换方向,划分区域的生态源地、城镇源地。同时,耦合生态源地的适灾能力,划定城镇承灾预警范围,构建国土空间适灾规划体系。

(2)结合成本路径计算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识别流域及区域水系、湿地、城乡绿色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的关键节点,以气象、水文、生物、生态服务等要素作为成本构成,解析生态承洪的最小成本路径,提炼海绵城市群生态基底,构建区域-城市级的绿色基础设施承洪体系。

(3)结合空间图形分析的疏散通道网络构建。考虑潜在受灾人群时空分布特点,结合灾害风险格局、道路级别和疏散历时、通道整合度和选择度等因素,科学确定疏散起始节点,计算最短时间成本路径,规划应对不同险情、具有承洪适灾韧性的多尺度疏散通道。

(4)结合定性分析的适灾规划,响应策略构建。通过图层叠加,实现闽三角城市群综合适灾网络多层级要素衔接,优化区域不同属性网络结构的空间组合方式,整合各行政单元间分散的应急救灾资源,提升灾区人员转移、备灾资源集散能力,根据灾害风险格局,有机耦合生态-社会适灾网络系统。

2.4 基于适灾网络构建的智慧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包括:处理风险辨识、分析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和识别最佳网络路径的BP(Back Propagotion)神经网络算法、PLUS(Patch-Generating Simulation)和MSPA(Morpha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模型、最小成本路径模型和空间句法分析技术等内容。

2.4.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群洪涝灾害风险辨识技术 BP神经网络算法是通过平行分散处理模式对源数据的学习训练,对误差进行反向传播修正,实现对洪涝灾害风险各类特征值的低误差辨识。根据灾害风险测度方法,将闽三角洪涝灾害风险划分为5级,Ⅰ级代表风险评价等级安全,Ⅴ级代表风险评价等级为危险。参考对洪涝灾害风险辨识的已有研究成果[18],结合闽三角现实条件,提取适用于该地区的风险指标和风险阈值,作为设置风险等级初始值的标准,并随机选择符合该特征值的样本,以创建训练和测试数据集。在本研究中,以MATLAB软件提供的神经网络工具箱为基础,编制网络建立、训练、测试代码,并根据经验公式,确定隐含层的节点个数,建立图3所示的风险分类识别BP神经网络,采用sigmoid激活函数。运行该网络,人为类风险验证集总体准确率为0.966,自然类风险验证集总体准确率为0.940,表明该辨识精度较高,网络性能良好。详细运算及验证过程见参考文献[18]。

图3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闽三角城市群洪涝灾害风险辨识过程

2.4.2 基于PLUS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分析技术 PLUS模型可用于预测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为识别韧性承洪的生态基底识别和矛盾斑块的预警范围提供技术支持。在本研究中,基于洪涝灾害风险辨识体系,分别设定并预测两种极端的区域发展情景:一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二是以保障环境和维护城市安全的生态优先情景。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改进的PLUS模型进行情景模拟,将两种极端情景的模拟结果作为适灾基底和预警范围划定的基础数据。该模型主要包括土地扩张分析策略的转化规则挖掘框架(Land Expamsion Analysis Strategy,LEAS),结合随机斑块种子机制的CA(Cellular Automata)模型,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推断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斑块在用地变更驱动因子影响下的发展概率;运用Markov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下各类型用地需求量,模拟时空动态下的土地利用斑块变更结果[19-20]。其中,用地变更的驱动因素参考文献[21-22],并结合闽三角自然资源和灾害影响因素进行选取,主要为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极端降雨条件、距水源距离、距各等级道路距离、距行政机构距离、洪涝灾害风险分布等。

2.4.3 基于MSPA模型的生态源地及城镇用地分析技术 MSPA模型可用于提取生态源地、城镇用地和矛盾斑块的空间要素构成,以确定洪涝灾害防控的核心预警范围。该方法将二进制用地斑块图像分类为包含核心区、孤岛、孔隙、边缘等7种独立的空间形态要素[23]。基于MSPA模型,提取出生态用地和城镇用地要素。其中,核心区为较大的生态/城镇用地斑块,作为生态、人口、经济等资源流动的“源”;边缘为核心区和其它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孔隙为内部斑块的边缘,起边缘效应;孤岛为独立、破碎的小型斑块;环道、桥接和分支为资源流动、联通的主要廊道。计算过程依托Guidos Toolbox平台进行辅助。

2.4.4 基于空间句法的应急疏散通道通达性分析技术 空间句法用于判断闽三角潜在疏散通道的可达性和通达性。基于高速、国道、省道、县道四级交通网络作为区域潜在疏散通道的构建要素,选择能够表达已有路网系统结构中心和空间组构变化的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分别计算区域交通网络的整合度和选择度,并将其作为疏散通道网络的核心参考要素之一。基于Depthmap平台进行计算,对投影相交但实际不相交的疏散通道进行Unlink处理。

2.4.5 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模型和改进的引力模型分析方法 最小成本路径模型用于确定适灾网络节点间所耗费的最小累计成本值,改进的引力模型用于对生成的成本路径网络进行校正和简化。

首先,基于综合成本栅格,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Cost Distance分别计算闽三角全域和建成区多级节点间的最小成本路径。其次,由于最小成本路径生成的网络数量较多、联系复杂,且各节点间的适灾潜力和联系程度有所差异,并非所有廊道均具有均质的资源流动、迁移能力,因此,参考由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引申变形的引力模型(又称“相互作用模型”)在人文地理和生态网络构建领域的应用[24],结合适灾网络构成要素特征,判断各节点间相互联系强度,对各路径的重要性进行遴选,以优化网络系统。算法如下:

(1)

式中:Gab为a节点和b节点间的引力强度;K为引力常数,取值为1;i为距离间的摩擦系数,研究表明,i=2时可解释城市体系空间联系状态[24];Na和Nb分别为节点a和b的权重,即节点所在的班块规模;Dab为节点a和b之间的相对空间距离,算法如下:

(2)

式中:Lab为节点a、b间的点距离;Lmax为研究范围内各节点间的最大距离,采用近邻分析工具对其进行统计。

其它辅助计算方法的原理可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因篇幅限制不在此赘述。

3 闽三角的生态-社会适灾网络结构解析

3.1 闽三角“生态-社会”的适灾基底与预警范围基于MSPA模型分别统计闽三角现状(2017年)生态用地和城镇用地各类空间形态结构的占比,结果如图4所示。生态用地各类型斑块占区域总面积的69.26%,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核心区占生态用地比例和完整性最高,该区代表具有稳定生态供给价值和保障水文循环的绿色空间,是区域生态源地所在,占区域总面积的53.34%。生态源地空间特征表明闽三角具有构建生态适灾网络的基底,但是生态资源分布不均,沿海生态斑块规模小且分散,要素流通不畅。城镇用地各类型斑块占总面积的12.13%,以核心区为代表的城镇源地分布散乱,斑块间缺少连接型要素,边缘和分支类型占比较重。城镇用地斑块破碎化导致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边缘交接区域占比增大,容易对生态源地形成胁迫,导致局地气候变化、生境质量退化、水土流失、水循环失衡[25],从而提高洪涝灾害风险;同时,边缘交接区域不仅为城市集聚、扩散的前沿地带,也是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的薄弱地带[26],增加了洪涝灾害防控资源投放的复杂度。

图4 源地识别与土地利用演变预测

图5 基于PLUS模型的多情景土地利用预测

由于城镇边缘区用地混杂,且大多位于行政管辖边界,生态、城市、灾害系统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城市灾害管理效能较低[27],因此,以自然资源部制定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年9月)中界定的规划年限为依据(即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应用PLUS模型,对闽三角生态安全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进行预测(图5)。两种情景表征了牺牲生态保护或牺牲城镇发展的极端情况。遵循我国总体安全观,介于两极端情景之间的统筹发展情景更具可持续性,因此,在两种极端情景的同期发展格局中,斑块属性不一致的区域应作为适灾调控的预警斑块,即在发展决策过程中,对该类斑块的属性和用途需要进行重点研判,通过对城镇发展价值和生态防灾成本的评估,以降低城市源地和生态源地边界的灾害风险。

将两种极端发展情景下的城镇源地与生态源地数据图层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冲突斑块。其中,同类源地的重叠区域代表处于稳定状态的城镇源地或生态源地;未重叠区域为在未来城市用地开发过程中,源地属性存在矛盾的斑块,反映了闽三角城镇开发建设(城镇源地)与生态适灾资源(生态源地)具有潜在冲突的不稳定区域,因此将其划定为洪涝灾害防控的预警范围(图6)。叠加结果显示(图7),冲突斑块类型构成中,核心区占总面积的57.26%,主要分布在“山-城”交界线附近,其次为桥接(5.09%)、孔隙(4.77%)等具有连接属性的斑块结构,大多分布于城镇源地和生态源地腹地。

图6 源地与预警范围

图7 冲突斑块构成类型

3.2 基于闽三角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生态适灾网络解析

3.2.1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多层级节点识别 根据洪涝灾害系统构成、水文循环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关系,将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成本归纳为生态要素、水源要素和生境质量要素对应的7项指标(图8)。生态要素主要为区域生态资源,以及区域交通干道中具有水文循环作用的缓冲绿带;水源要素选择通过水文分析提取的潜在涝水行泄通道,兼顾区域地形条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生境质量基于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28]计算,判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选取受城镇化胁迫较小、灾后恢复能力强的路径。除上述正向影响外,将硬化地表、建筑物等要素对水文流动的阻挡作用也考虑至成本路径计算中。

根据研究范围生态资源要素分布特点和灾害防控需求,划分区域和城市建成区两个尺度、三级网络节点分别考虑,将节点作为灾前、灾中、灾后分配或接收资源的目标源地。一级节点选择生态供给能力密集点,应用AHP(Analytic Hierarcy Process)层次分析法,计算7项指标的权重,并基于GIS进行加权叠加,确定区域生态源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继而甄别大于10 km2的生态源地核心区,将位于生态源地范围的区域生态和生物资源的流动节点作为一级节点。二、三级节点在城市建成区范围进行筛选,二级节点为建成区内规模大、密度大、连续性强的生态斑块,如大型城市公园或水域面积较大的湖泊等;三级节点为生态斑块相对较小,但仍具有规模生态效应的点位(图8)。

3.2.2 闽三角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基于多级节点识别结果,通过最小成本路径算法生成全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使所有节点间均建立有效连接。由于生成网络数量较多,且并非所有廊道均具有资源流动、迁移能力,因此引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判断各节点间相互联系强度,对各路径的冗余性进行遴选,以判断网络要素优先级,优化网络系统,形成高效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用于搭建“海绵城市群”生态本底(图9)。

图8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多级节点识别过程

图9 闽三角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3.3 基于闽三角疏散通道网络系统的社会适灾网络解析

3.3.1 闽三角交通通道整合度和选择度分布 交通通道的整合度反映了区域疏散系统中,单一疏散通道与其它空间的聚集和离散程度,也反映了该通道在潜在疏散系统的中心性和空间可达性[29-30]。整合度越高,疏散通道的可达性和渗透性越强、人流量越大,从而吸引的城市公共应灾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集成度越高。分别计算全局和3个、7个、11个拓扑距离深度(即n值)的整合度分布。计算结果(图10)显示,全局整合度较高的范围分布在漳州、泉州和厦门市中心城区,整体呈现“核心高、边缘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特征,贯穿三市的沈海高速和甬莞高速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中心性,连接度高、可达性强,疏散车辆行驶较为高效便利。

交通通道的可选择度反映了某一通道至其它所有空间的被穿越的可能性,选择度越高,越容易被疏散穿行[29-30]。全局选择度结果(图10)分布表明,贯穿三市的沿海沈海高速的选择度较高,在沿海到内陆通道中,沙厦高速、泉南高速、甬莞高速和漳武高速选择度较高;沈海高速厦门和泉州路段不仅选择度高,同时整合度也较高,这说明该路段虽然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但在灾情期间,极容易产生较大车流量,造成疏散效率降低。局部选择度反映局部节点穿行效率,从城市群尺度出发,计算范围(即r值)以3个疏散场景为参考:首先,采用最小邻近距离法计算灾害过程中区域资源转移的平均路径距离;其次,参考已有文献[31]对车辆在正常天气和暴雨天气的平均行驶车速、出行距离的经验值统计,计算15 min和30 min车辆行驶距离,用于衡量局部高效疏散路径。

图10 区域交通通道整合度和选择度分布

3.3.2 基于闽三角潜在疏散通道网络构建 潜在疏散通道网络同样由节点和通道共同构成。疏散节点根据两种情景进行确定,(1)由于闽三角所辖区县均存在洪涝灾害发生的历史事件,且大多数灾情在局部范围产生严重灾损,因此疏散节点和疏散路径的全覆盖模式具有必要性,以便在发生灾情时,及时疏通与非灾区的资源调度路径;(2)结合灾害风险辨识结果和历史灾情统计,重点强化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之间的联系网络,打通沿海至内陆的潜在疏散通道。根据上述两种情景,分别进行最短时间成本疏散路径的计算(图11)。由可选择度确定一级通道,形成贯穿区域南北、由沿海至内陆的疏散网络骨架,并以最小时间成本确定二级疏散通道;三级网络以节点全覆盖模式对潜在疏散网络进行弹性补充,以此搭建闽三角综合疏散通道网络(表1)。

4 基于适灾网络优化的规划响应策略

将闽三角生态、社会适灾网络结构进行叠加,构建融合源地、廊道、节点的综合适灾网络。叠加后的综合适灾网络,局部段位同时承载了多种功能或多个层级的属性。因此,除前文具有明确属性的要素外,分别将局部特殊段位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局部强化段、疏散通道局部强化段、复合功能局部强化段(图12)。

图11 适应洪涝灾害闽三角城市群潜在疏散通道网络构建

表1 综合疏散通道网络路径分布

图12 闽三角城市群综合适灾网络多层级要素衔接

在适灾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将适灾基底和预警范围的提取、综合适灾网络的构建结果作为洪涝灾害防控规划的数据图层,纳入区域相关规划的基础数据库中,并提出实现多层级适灾网络要素有效衔接的“网络治理”规划响应策略。如宏观(城市群)以国土空间规划为载体,中观(建成区)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城市设计导则等为载体,微观(工程技术手段)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综合防灾规划技术规范等为载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中遵循洪涝灾害防控要求,明确适灾网络各层级要素的规划目标、策略体系、策略落实主要方向和规划落实路径(表2),加强适灾网络结构的功能匹配性和生态水系的网络传输性,使灾时起到延缓洪峰时间、缩短积水历时、加速人员物资集散的作用。此外,通过区域空间规划与洪涝灾害风险辨识结果叠加,重点强化高风险范围的御灾能力,在规划中侧重径流峰值控制、适宜水面率等指标,提升高风险区的雨水消解能力和生态-社会适灾网络承受风险的韧性,实现全局统筹、局部优化。

表2 闽三角适灾网络要素衔接策略矩阵

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智慧技术支持的灾害管控平台,解决跨区域灾情沟通屏障问题,对灾害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在联防机制实施主体上,参考治理整合模型,结合公共平台建设[32],将闽三角城市群联动防灾机制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多层级整合,各层级包括各级政府的灾害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共管资源共享平台,统筹灾害规划响应;二是各级政府其它部门组织间的功能整合;三是公私整合,如公共部门、私人营利组织和非盈利志愿组织等公共服务机构,在各层级组织指挥机构协调下的统一调度,打破灾害信息在上下级、公私营机构的流通壁垒,实现横向信息沟通共享,实现从“属地管理”到“跨区域联动治理”。

5 研究结论

以闽三角城市群为例,探讨了区域承洪适灾网络构建及规划响应路径,提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划定预警范围,强化生态和社会适灾的复合网络建设,迅速构建有序、互补、循环的“面(源地)-线(廊道)-点(节点)”多元适灾系统,并在适灾基底与预警范围识别、适灾网络构建的基础上,探讨了多层级网络要素衔接的“网络治理”规划策略。一方面,丰富了应对洪涝灾害的城市群尺度适灾网络构建方法,探索并细化了从城乡规划学科的技术语言出发来缓解洪涝灾害的实践路径,拓展了城乡规划在洪涝灾害防控领域的视野和交叉学科融合的思路;另一方面,为配合“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洪涝灾害属地管理模式、实现跨城市的洪涝灾害防控规划提供借鉴,为我国其它滨海地区的城市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但本研究以闽三角城市群的研究尺度为切入点,侧重探讨基于洪涝灾害防控的宏观调控手段,未能深入阐述对预警斑块的属性决策方法、中小尺度的洪涝灾害防治策略、具体工程实践路径或关键要素的阈值量化,因此将该部分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以完善多尺度的洪涝灾害防控体系,为高质高效的调控洪涝灾害提供更丰富立体的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源地城市群斑块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5种源地葛萝槭表型性状变异研究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移民与文化认同:土家族民歌《吴幺姑》探析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青海游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