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
——以山东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2022-08-11于志云徐立先李学娇
○于志云 徐立先 李学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大学生成长诉求的必然选择[1]。上世纪末以来,国家持续发布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做出规划和提供支持,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尝试探索阶段发展到细化分层、多元发展的新阶段[2]。高校在学校层面上相继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如清华大学“三创”融合的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南京大学的“五四三”“双创”模式,浙江大学的“双螺旋模式”等[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多方协同育人效率不够高、与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全过程缺乏深度交融等实践性问题[1]。二级学院作为高校基层教学单位,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具体任务,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4]。因此,研究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对于破解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二级学院层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二级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缺少完整的支撑体系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都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和活动品牌。但是高校之间、高校内各院系之间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高校二级学院普遍缺少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来深化成效。具体表现为,由于学科特征、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制约,多数二级学院往往直接应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导致存在实践活动较为零散,没有相对系统的实践活动平台等问题。
(二)由于学科差异,校级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适性较差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校级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充足、师资雄厚、活动创新力度大,但是由于学科差异、年级差异,校级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把问题聚焦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导致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无法覆盖全体学生,学生干部参与率高,普通学生响应率低且参与积极性不高,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实效大打折扣。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低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独立成体系,又贯穿在专业教学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在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已陆续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高校大学生培养计划,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是面向全校的通识性课程,无法与二级学院的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未实现与专业知识的整合和课程的交叉融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校各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难题。
二、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案
2013年,山东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创业园”运营,探索开展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方案;经过研究与实践,2017年,构建了“一心双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心”是指“以创新能力教育为核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内环”是指以课程融合、竞赛、产教融合、团队、创客空间五个平台为驱动,实现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融合和应用;“外环”是指以“组织+制度+导师+经费+氛围”为保障,形成基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解决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支撑体系、专创融合度低等问题提供了系统可操作的方法。
图1 “一心双环”体系示意图
(一)“内环”
以课程融合、竞赛、产教融合、团队、创客空间五个平台为统领,融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知识体系,搭建起适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
1.课程融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建立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耦合联动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分离的问题。
第一至三学期作为专业基础和素质教育阶段,通过开展认知实习、参观学院实验室、开展专家讲座、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形式的公共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和掌握基本技能。第四至六学期作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阶段,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各类学科竞赛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创新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等,将学生取得的创新创业成果记入个人成长档案[5]。第七至八学期作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阶段,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打通校内校外实训的学分互认。
在课程实践环节,尤其是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设计这些集中实践环节,注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工程项目作为课程的引擎,学生作为项目参与人,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项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作为项目引导者,帮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表1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列举创新创业教育与代表性课程的融合情况。
表1 “双创”与专业课程融合情况
图2 “一心双环”体系设计思路示意图
2.竞赛。建立“三级三类”竞赛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类别的实践锻炼平台。根据竞赛级别,把竞赛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根据近几年计算机类专业相关创新创业竞赛的影响力,将竞赛分成一类、二类、三类。一类为影响学校排名的综合性比赛,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综合性比赛等;二类为影响学科排名的专业性竞赛,包括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华为ICT大赛等;三类为对学院专业有重要支撑的竞赛,包括山东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等。将师生奖励体系与“三级三类”竞赛体系对接,对其参与的相关竞赛工作进行量化,提高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教与学相交相融、知与行的相互实现。
3.产教融合。构建了“创新创业委员会+专业校友会+行业协会+院企合作委员会”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成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纳入企业、校友、学校(院)教学、科研等力量,统筹、规划、协调本单位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依托专业校友会,引入校友力量直接参与创新创业的培养,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创新创业教练,打造多元化的“双创”育人导师队伍。同时引入校友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项目中去,实现导师对学生“全面指导、分类指导”;依托专业学会、行业学会,一方面通过行业内组织的各类讲座帮助学生学习行业内前沿知识;另一方面搭建协会与学生桥梁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企业服务项目,目前学院依托四类协会,即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山东科技咨询协会、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济南计算机协会,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数字助农等国家政策,开展师生共同科普讲座10余次,被新华网等数十家知名媒体报道;成立院企合作委员会,与36家企业合作建立就业创业基地,企业参与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人才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4.团队。依托学院各专业教研室建设学生社团、工作室等“团队库”,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形成以老带新的梯队,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和活动。学院制定社团工作室管理制度、资金扶持制度和评优制度,提升团队的内在活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拥有深度工作室、无人机社团、ACM及JAVA工作室等九个大社团和工作室,每年开展各类技术辅导100余场,学院评选一定数量优秀团队并予以表彰。以深度工作室为例,自2018年成立以来,成员主持或参与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团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40余项;累计获得奖学金20余万元,3人获得保研资格。
5.创客空间。围绕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以激活内部潜能、协同外部资源为思路,搭建“场所群、导师团、课程系、活动库”四位一体的“社群化”专业创客空间。2019年,“E路同行”创客空间获评“济南市众创空间”项目,获批扶持资金100万元,是目前驻济高校唯一由高校二级学院运营的创客空间。
(1)以“场所群”为阵地。即建设“工作区+交流区+训练区+展示区+校外基地”的“创客空间”阵地群。整合学院的虚拟现实、云计算平台,为创客提供硬件保障。建设“E殿长廊”,营造创客氛围,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拓展创客空间的外延。目前“E路同行”专业创客空间入驻团队31支,已注册公司8个。
(2)以“导师团”为智库。即组建“辅导员+班级导师+教练”的导师团,实现“全面指导、分类指导”。辅导员负责教育和活动组织,实现项目化运作;班级导师负责普及班内科技实践活动;聘请优秀教师、校友、企业家担任导师。
(3)以“课程系”为支撑。即结合培养方案,建设“静态”与“动态”并行的创客培训课程体系。静态课程是为创客设置的固定课程,如Python编程基础、css基础课程、JavaScript入门教程等;动态课程为前沿科技课程、讲座,如联合济南计算机学会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每年组织开展讲座10余次。
(4)以“活动库”为载体。即“专业竞赛+校企合作”多线程开展创客活动。协同外部资源,推进产学合作。联系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支持,合作开展校内竞赛。联系专业学会,承办省级学科比赛决赛。
(二)“外环”:以组织、制度、导师、经费、氛围五个保障为支撑
1.组织保障。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统筹、规划、协调本单位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同时设立办公室专职负责本单位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日常事务。
2.制度保障。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函〔2016〕14号)等文件精神,制定并实施《学院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细则》,对包括“认知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及相关课程设计等在内的集中实践环节,在教学组织形式、选题要求、实施过程及成果提交方式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从“工作开展、评价、奖励”三个方面保证相关教育活动稳步推进,从制度上保障了教学实践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
3.导师保障。导师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搭建金字塔型“双创“教师团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团队支撑。团队金字塔的顶端,设置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与管理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团队带头人。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践实训类课程导师,位于团队金字塔的中部,承上启下;他们在团队带头人的总体安排下,协助各专业进行实践实训类课程的本地化设计、实践实训基地的建立,指导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同时对各专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创业学生(如创新创业竞赛的获奖者)进行个性化指导。各班级的专业班主任面向全体学生宣传引导,为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夯实基础。
4.资金保障。设立专项资金,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切实保障和扩大资金来源,明确资源配置的范围和方式,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科技创新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审核。
5.氛围保障。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一是借助校内外的新闻传媒进行舆论宣传,主要内容指向创新创业教育,其涵盖了与创新创业指导有关的概念性质以及目标任务。通过舆论的作用渲染良好的创业氛围。二是加强有关基础设备的完善,包括实践活动的场地和周围文化背景的设置。通过外在的环境促进学生主观意识上的创造力和创业趋向。
三、“一心双环”体系的应用成效
本项目目前已建设ACM协会、深度工作室、云奕工作室等八个专业工作室,年均受益学生数千人。目前,学院的《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课程被评为山东省一流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山东省一流专业。2013年以来,学生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00余项,18名在校生注册企业;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软件设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2018级在校学生代表居建注册济南邦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个人志愿服务由学院发起的“数字助农”活动。该活动得到新华社、中国教育在线、大众网等著名媒体的广泛报道,反响积极热烈。2019年至2021年,学院连年有学生荣获校长奖章,11名学生荣获十大自强不息优秀学生、十大优秀学生。2020年,“计科”172班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班集体,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陈泉江获得山东“十大创业之星”。2021年,“软测”172班学生史善力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是该年度山东省内获此殊荣的唯一在校本科生。自2017年以来,学院学生先后12次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立项。学生工作室编著的《黑客攻防从入门到精通》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得到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评价,省级以上媒体对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报道30余次,中央电视台记者曾到校专访。山东省计算机学会、济南计算机教学研究会、山东省科技咨询学会等科技协会的专家曾到校参观考察。
四、小结
本文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凝聚校内校外各方资源和要素,形成了可推广、可操作的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案,即“一心双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化零为整,归纳为内环和外环,内环驱动大学生学习、模拟和实战,外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实施、持续推进。该体系融合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知识积累与应用的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借助创新创业委员会、专业校友会、行业协会、院企合作委员会等的创新创业教育力量,搭建了以二级学院专业创客空间为引擎的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环境和系统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在高校二级学院可借鉴、可推广的创客空间运行机制,大大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