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研究
2022-08-11余熠帆
刘 晗 ,余熠帆
(1.重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 400024;2.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3.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 400067)
1 引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作为中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最大、产业基础最完善、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内需空间不断拓展,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发动源。尽管如此,从中国整体区域发展背景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素禀赋不足的现状依旧没有彻底改变,如何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带动西部发展的现实问题迫在眉睫。对于现代经济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是金融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刻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成为西部金融承载地,《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则专门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由此可见,加快推动金融发展步伐,特别是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然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数字普惠金融是向相对落后地区、金融弱势地区延展基础金融服务的高效工具与有效通道,能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供给效率。数字普惠金融的效率提升、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内涵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所面临的环境及问题相对应。在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财政分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迁、FDI、贸易开放等获得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在已有研究中,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的分析却不多见。事实上,科技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能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现代新型科学技术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势头方兴未艾,由科技所驱动的金融发展已经对传统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金融市场信息对称度、金融交易成本、金融运行效率、普惠金融推广和金融交易安全性等诸多问题上做出了改善;另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诸多机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抓住科技机遇,积极实施科技发展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战略,发挥政府职能,结合区域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识优势、科研优势,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成渝地区的协调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应有之义。
本文选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所明确的重庆、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开展实证研究。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因变量,以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该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性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少有文献涉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科技创新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科技创新的投入端证实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正向推动作用,也进一步验证了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两种不同的权重矩阵下空间溢出效应的不同表现。第二,为合理衡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本文选取关键变量后以熵值法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第三,在内生性问题的处理上,为防止可能存在的互为因果以及被解释变量发展的惯性影响,本文通过将核心解释变量滞后1期、更换估计方法为GMM估计法等方式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确保了结论的稳健性。
2 理论分析
2.1 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作用途径
对金融活动发展优劣的评价离不开对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评价。通常而言,金融活动实现资源配置功能有两个常见的途径:一是直接融资,即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以市场为平台直接进行交易;二是间接融资,即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过程,一般是由商业银行扮演中介角色推动间接融资的完成。中国的金融活动长期以来都是由商业银行主导完成的,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外部的强力竞争者,自身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间接融资的基础风险之一的信用风险给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融资过程带来了重重挑战。数字普惠金融要想优化金融市场,扮演好外部竞争者的角色,推动良性竞争,就必须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凭借科技优势缓解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而信用风险之所以给大量中小企业造成融资困扰,是因为对金融机构而言,系统可靠的企业风险评估往往是高成本低效率的,于是“富人和大型企业信用好,穷人和中小型企业信用差”的朴素直觉使得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当中出现了金融歧视问题。就信用评估过程而言,实际发生过的交易记录是最能体现企业与个人违约风险高低的凭据,而科技创新意味着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诸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正是处理好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外,科技创新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引入、开发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金融活动支付、清算的效率。在中国的金融结构之中,商业银行承担着经济活动中的支付清算功能,但在时空约束之下,支付清算的完成需要一定的流程才能实现。这降低了资金在社会上的流动速度,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若能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升级支付清算流程的技术手段与操作工具,将有效提高金融活动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发挥出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增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性,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社会中的普及与发展。
2.2 科技创新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关联性
已有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首先,从科技创新的空间扩散路径来看,技术贸易和技术合作是两种典型的扩散路径,技术输出方以交易的形式将某项技术或权利转让给引进方,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科技创新的空间外溢。现代经济活动中各公司、组织机构的技术活动不是独立运作的,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多个企业、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往往会以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其手段包括技术信息与技术经验的交流。其次,从科技创新外溢的空间距离来看,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都可能对科技创新的空间外溢产生影响。地理距离的外溢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们广泛的验证,且这种空间外溢基本存在于邻近区域内;此外,部分学者也验证了经济距离上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
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样可能表现在地理距离与经济距离之上。从经济距离来考虑,数字普惠金融理论上可以凭借其数字技术突破传统地理距离的空间局限性。大城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凭借互联网的连通性将有能力拉动提升偏远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在偏远地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资源配置,因而数字普惠金融在某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其邻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可能没有显著的关联性,而与经济联系更高的地区展现出明显的关联性。但从地理距离来考虑,数字普惠金融虽然有数字化优势,但其无法凭空出现,依旧要依赖于传统金融的发展与地区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地理距离更近的地区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仍然可能显示出更强的空间关联性。结合上述考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是如何发展和演化的是需要被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实证研究设计
3.1 模型设定
首先,设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基准回归模型为:
式(1)中,表示数字普惠金融,表示科技创新,和分别表示第个城市和第年,control表示个相关控制变量,和γ为待估计参数,是常数项,μ表示固定个体效应,ε表示随机扰动项。
其次,为防止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互为因果及其他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分别采取将核心解释变量滞后1期以及更换估计方法为GMM估计法的方式验证回归的稳健性。
在式(1)的基础上将核心解释变量的滞后1期tec纳入模型,模型变更为:
再次,对于GMM估计方法的使用,本文以Arellano和Bover(1990)提出的动态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法为基础,参考刘生福和李成(2014)的做法,选择系统GMM提高模型的估计效率,同时解决被解释变量与部分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模型设计如下:
式(3)中,城市在第年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index被定义为其前期水平index、科技创新发展水平tec和一系列控制变量control的函数。
最后,为讨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在式(1)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扩展为空间面板模型。建构如下所示的空间杜宾模型(SDM):
3.2 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并根据郭峰等(2020)的研究进行整理和运用。该指数由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3个维度组成,共计涵盖33个具体指标,既能较为全面地评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又方便针对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的发展维度做出进一步探讨。其中,覆盖广度指标以电子账户数、绑定银行卡数为基础,使用深度指标以实际使用数字金融服务的情况为基础,数字化程度以数字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与门槛程度为基础。
核心解释变量:科技创新水平。科学地评价区域科技创新水平需要结合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相应条件的需求变化,单一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包括科技创新环境在内的综合评价。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建立包含多个维度、复合指标的评价体系替代单一的科技创新指标。考虑研究地域范围的覆盖性和数据指标的可得性,本文选择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科学技术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重这3个指标,运用熵值法综合上述指标信息,具体步骤包括:
首先,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Z表示城市第年第个指标的正向标准化值,X表示城市第年第个指标的原始值,max(X)和min(X)分别表示在由城市和年份组成的个样本中第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具体公式为:
其次,计算指标的信息熵。E表示第个指标的信息熵,、和分别表示参与评价的城市个数、时间段个数和指标个数。按照式(8)计算科技创新各个具体指标的信息熵:
再次,计算指标的权重。W表示科技创新第个指标的权重。运用信息熵数据,通过式(9)计算指标权重:
最后,计算科技创新水平。tec表示城市第年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具体计算公式为:
控制变量。本文选取3个关键控制变量。其中,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衡量,贸易依存度以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衡量,金融发展以金融业从业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衡量。上述控制变量均取对数纳入模型,分别记为ln、ln和ln。
3.3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地级以上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其他数据来源于历年《重庆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由于空间计量模型要求观测值齐全,个别缺失值使用线性插值法予以补齐。表1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表1 数据描述性统计
4 实证分析及结果
4.1 基准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
表2反映了基准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1)—(4)分别是逐步添加控制变量后的参数估计结果。从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不断增加来看,逐步添加控制变量有效,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以模型(4)估计结果为例开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水平每提高1%,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平均提升0.37%,且该结果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科技创新是成渝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为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和供给提供关键性技术支持,使得金融产品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且以数字化方式实现服务供给,从而助力数字普惠金融使用率不断提升,进而不断扩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规模;二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增加有利于培养科创型企业,特别是有助于扩大创新型小微企业数量规模,进而产生多频次、小额度的信贷资金需求,从需求侧激发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三是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及关联行业的发展,对提升本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具有一定影响,使得居民消费需求增加,交易频率加大,带动数字普惠金融业务量的扩大;四是科技创新发展促使政府强化网络基站等数字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表2 基准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从控制变量影响效应看,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以及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的提高均有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产业高级化有利于数字普惠金融向实体行业的渗透,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而金融行业规模则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容易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步伐。贸易依存度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可能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尚未完全嵌入对外贸易行业。
4.2 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为防止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因为互为因果等内生性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带来干扰,且考虑到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部分影响效应可能在下期才能显现出来,本文将核心解释变量进行滞后1期处理,在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的同时再次验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效应,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显示结果来看,模型(5)—(8)整体估计结果与基准回归模型基本相一致,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滞后1期对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前述实证分析结果具有稳健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确能在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产生积极效应。
表3 稳健性检验:解释变量滞后1期的回归估计
为进一步验证考虑滞后效应之后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使用系统GMM估计法对模型做出验证。表4显示逐步添加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从模型(9)—(12)估计的AR(2)和Hansen检验的值来看,GMM估计结果准确且有效。在模型(9)—(12)中,除模型(10)外,科技创新水平对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均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再一次佐证了前述基准回归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动态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滞后1期对当期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时序上具有一定惯性,更须注重对不同城市的协同推进。
表4 稳健性检验:GMM估计
5 进一步讨论:空间溢出效应
5.1 全局莫兰指数测算
为验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需要通过莫兰指数验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具有空间集聚性。若莫兰指数的数值大于0,则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即邻近城市之间具有相似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城市聚集在一起,发展程度低的城市聚集在一起;若数值小于0,则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负向的空间自相关,即具备“高—低”的布局特征,发展程度高的城市被发展程度低的城市包围。表5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给出了全局莫兰指数的测量结果,莫兰指数均为正,且基本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并没有摆脱空间地理位置的约束,呈现出“高—高”“低—低”的集聚态势。
表5 全局莫兰指数
5.2 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在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空间溢出效应进行验证之前,首先要对空间杜宾模型(SDM)做出检验,以判断该模型是否需要退化为空间自回归模型(SAR)或空间误差模型(SEM)。在针对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杜宾模型检验中,LR检验的结果显示 chi2=20.91 且 Prob>chi2=0.000 3,Wald检验的结果显示chi2=16.17且Prob>chi2=0.002 8,说明模型无须退化为SAR模型或SEM模型;在针对基于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杜宾模型检验中,LR检验的结果显示chi2=25.08且Prob>chi2=0.000 0,Wald检验的结果显示chi2=19.03且Prob>chi2=0.000 8,同样说明模型无须退化为SAR模型或SEM模型。因此,本文将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做出检验,表6分别展示了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这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SDM模型的检验结果。
表6 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表6中,模型(13)和(14)分别是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估计结果。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与核心解释变量交互项的系数都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空间系数同样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因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存在的。LR检验和Wald检验表明,SDM模型的回归系数不能满足模型转化的要求,SDM模型所包含的两种空间传导机制对数字普惠金融在空间上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变量与空间矩阵交互项的回归系数并不能直接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或影响方式,因而需要计算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才能具体表征。具体值见表7。
表7 空间效应分解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无论是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还是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其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在1%水平上显著,直接效应在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首先,从间接效应来判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对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这是科技创新流动性的体现,即使在空间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同城市之间有所差异,但周边地区依旧能享受到科技创新投入带来的利好。其次,从直接效应来判断,直接效应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正向的反馈效应,也即在本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带动邻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邻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又将反过来对本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正向影响,这反映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具备较好的协同效应。最后,从总效应来判断,总效应显著为正说明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对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结合不同空间距离权重矩阵的系数大小,还能对空间溢出效应做出进一步的分析。虽然两种空间距离权重矩阵下各估计系数均在相同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可以看到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的估计系数明显大于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的估计系数。这反映出虽然科技创新投入与数字普惠金融凭借信息流动和数字技术切实突破了科技创新活动、传统金融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水平相近城市之间跨区域的交流,但就溢出程度而言,科技创新投入与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大小依旧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地理距离的远近,地理距离上邻近城市的溢出效应明显大于经济距离上的邻近城市。这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还须依靠地区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此才能更好地达到空间外溢的效果。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调健康发展是完成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这一成渝地区重大战略使命的重要目标和基础保障。本文着重考察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驱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科技创新投入与数字普惠金融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否在整体上和空间上促进了区域数字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立足于理论分析,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座城市的面板数据,遵照OLSSDM的分析思路构建普通面板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对上述问题做出考察,并以滞后项、GMM估计等多种方式保证了研究的稳健性。主要研究发现有:
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提高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效应。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提高将显著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考虑可能存在的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和科技创新投入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发挥作用的滞后性问题后发现,滞后1期的科技创新投入同样会显著推动当期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
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的空间距离权重矩阵的检验下,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溢出效应都是正向的。一方面,本地区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能够带动邻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邻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在被带动发展的同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从溢出程度而言,地理距离上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大于经济距离上的邻近城市。
6.2 对策建议
基于研究发现,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周期建立合理的规划与预期,积极提高科技创新投入的转化效率。科技创新的投入想要完全发挥作用可能需要经历一定的运作周期,当期科技创新的投入虽然能够扩大数字金融的覆盖面积、服务面积,但就用户黏度、使用频率和业务占比来说,科技创新的投入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产生正向的影响效果。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投入—转化—应用”流程上,政府与研发机构可以适当考虑精简行政流程,防止内部损耗,提高从投入到应用的转化效率。特别是要注意整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资源,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应该正确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需要作用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防止出现无视客观规律、盲目寻求科技创新投入能够达到立竿见影效果的现象。
其次,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摒弃零和博弈的预设想法,积极达成非零和博弈的理想效果。由于市场的运作、信息的流通和数字化的便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投入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空间溢出效应。各地政府与研发机构应保持互联互通的良好态势,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的作用,既要看到市场的自发性、政府的调节性,又要警惕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契约履行等较为温和的方式,维持并提高现存的正向外部效应,使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备可持续性与协调性。
最后,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虽然数字普惠金融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模式下地理空间带来的约束,但任何技术溢出与信息交流都无法凭空实现,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上,对比本文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结论可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地理距离更近的城市明显具有更大的互动优势,而想要进一步外扩这种互动优势就必须在地理距离较远的城市之间建立起包括交通、网络等在内的成熟的基础设施。而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加之地形条件等先天自然禀赋限制,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这一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保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普惠金融协调发展,建立金融增长极,顺利完成建设金融中心的战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