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党课
2022-08-1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李俊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 李俊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卞明月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认识并深刻把握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的价值意蕴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进文化发展,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砥砺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精神食粮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凝聚力量、汇聚人心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精神文化工作,形成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继续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的价值意蕴
精神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同样也是生活富裕与精神富足的高度契合。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孕育优秀的文化作品,成为激励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砥砺奋进力量的主要渠道。
(一)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这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来源于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准确把握,彰显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信念。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功能、作用的深刻理解,对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传承、发展文化历史重任的自觉担当。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观众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参观“兰台翰墨家国春秋——明清历史档案展”。图:新华社
文艺能够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和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而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彰显,深深植根于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力量,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和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崇高使命在于为人民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根本目的在于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二)坚定历史自信,用文化砥砺奋进力量
《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伟大、光荣的历史功绩,是激励人们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能力和水平的充分肯定,是对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历史成就、传承的奋斗精神、总结的历史经验、开辟的历史前景的高度认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历史自信的支撑,历史自信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源于对社会现实需要的把握,并通过一定的文化工作展现出来,帮助人们理解、把握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激励人们在坚定的历史自信中砥砺奋进。
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我们只有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弄明白过去我们成功的原因,才能掌握好未来我们继续成功的法宝。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历史使命,砥砺奋进力量,就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同时,我们党全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纪念活动,教育人民铭记重大历史事件、缅怀伟大历史人物。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提供了丰富且颇具营养的精神食粮,通过文化建设帮助人民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在新征程上砥砺奋进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增强文化感召力,不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和辉煌成就,为救国、富国、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形成了一系列珍贵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的高级精神活动,需要执政党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文化建设,从而确保党的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历程就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创新文化理论与拓深文化实践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结合时代形势和现实需要,与时俱进地制定文化目标、文化纲领和文化政策,在文化建设领域不断取得新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确立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勾画方略宏图、明确方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求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百年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和科学指导之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坚持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领导权
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强党的文化建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关注的命题。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高度重视文化工作的领导权问题,注重把文化建设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坚守理想信念和为民情怀,形成了彰显共产党人优良品质的红色革命文化,成为战胜困难走向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并在崭新的国家政权中积极探索文化建设之路。毛泽东提出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和科学”的发展目标,之后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赋予文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我们党强化阵地意识,不断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江泽民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党手里。胡锦涛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领导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近日,汉字传播文化主题书房在沈阳市和平区老北市开业。小朋友在汉字传播主题书房内阅读。图:新华社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始终围绕“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以高度的价值自觉和实践自觉,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方略,践行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旨归。我们党历来认为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同时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和广大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摒弃“左”倾关门主义,提出在全国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毛泽东指出:“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
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这一举措成功地将大批文人志士和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奠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文艺工作为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重视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毛泽东提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创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出现繁荣局面。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和文化市场的逐步扩大,文化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对此,邓小平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进入21世纪,党中央同样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门从事精神文明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江泽民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胡锦涛指出,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文化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新的解读,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正是由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朝着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不断发展。
(四)坚持服务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
百年文化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走在时代前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为服务时代需求,带领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培养革命文化队伍,鼓舞革命文艺创作,为工农群众运动培育文化根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为适应形势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政治变革,带领人民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教文卫事业,为保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提供思想政治条件,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文明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将文化建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五大首次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共同确立为党的“三位一体”布局。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以推动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将文化建设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考量之中。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百年文化建设始终服务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时代诉求,自觉坚持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统一,以文化的独特形式擘画格局宏大而意境高远的时代蓝图。
三、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现实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文艺创作者追求的目标。新征程上,为人民提供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
(一)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推动文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枝繁叶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依靠人民”,重视人民主体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基层实践中,激发人民群众迸发文化原创力;在日常生活中,引领人民群众汇聚文化创新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指引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
(二)弘扬中国精神,以精神为内核进行文艺创作
2022年6月24日晚,为期12天的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西安落下帷幕。自6月13日开幕以来,33个剧团携73台优秀秦腔剧目汇聚古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优秀剧目展演、名家“走进群众”、名团“走进校园”、名剧“走进影院”、高峰论坛等主题活动,让观众饱享了秦韵盛宴,展示了秦腔传承发展的成果。图:新华社
文艺作品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是文艺作品的重要使命。一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养分。文艺创作要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坚定方向,在文艺作品中自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二是从光荣历史中汲取养分。文艺创作要把握好中国精神的历史脉络、现实方位、发展方向,就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革命历史中探寻光荣传统,展现中国精神。三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艺创作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源泉,文艺作品要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植根伟大实践,从中汲取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
(三)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也是我国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化继承发展、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将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不断拓展题材、内容、形式和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现中国风貌。
(四)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生活更加繁荣,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也会影响文艺创作的深度和文化作品的价值。在喧嚣浮躁的商品社会中保持艺术的定力,创作优质作品,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理想信念。文艺工作者艺术理想的高度、深度、宽度、厚度,决定着文艺作品的高度、深度、宽度、厚度。文艺工作者艺术理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肩头有责任、胸中有大义,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质作品。其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高尚。引领社会风尚的文艺,一定是高尚的文艺,高尚文艺彰显高尚灵魂,高尚文艺源自高尚灵魂。文艺工作者坚守高尚,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透、讲述好,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让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德艺双馨。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文艺工作者要把德艺双馨视为终身价值追求,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和艺术修为,真正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文为世存。
1.如何充分认识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的价值意蕴?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