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影响退休幸福感!“五心法”帮助调试心态
2022-08-10郑晓边徐文健
文 -- 郑晓边 徐文健
每位老人都可在大五人格中找到对应
在心理学上,人们迥异的性格最终都可归为一种分类——大五人格模型。它是当代人格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理论模型之一。研究证实,有五项人格因素是最核心、最稳定的人格特质,称为“大五”,即开放性、责任心、宜人性、外倾性和神经质。
每个人的性格各有倾向,从五个维度分别来看,开放性评分较高者,有想象力、有创造性、情感丰富、好奇心强;责任心特质明显的人,公正、有条理、有抱负、尽职、自律、谨慎;宜人性评分高者利他、直率、谦虚、信任人;偏外倾性的人会表现出热情、好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神经质的人则难以平衡焦虑、压抑、自我、冲动等情绪,比较脆弱敏感。
不同特质,退休生活可能大不一样
大五人格是人的典型情感—认知—行为模式,同理,老人的情感也会影响认知,进而改变日常行为。相关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会对退休老人的生活满意程度及积极体验产生重大影响。不同性格的老人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突出特质。
开放性高的老人爱创造。一项对退休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报告指出,居家的老年人越是觉得某种行为的源头或做事的动力来源于自己,他们就会越有能力,幸福感也越强。开放性高的老年人能更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例如与时俱进地学习使用智能产品;理解社会新思潮;热衷于捣鼓一些“手工艺品”或发展绘画、书法等爱好。这些能让他们获得自主性和能力感,提高退休生活满意度。
有责任心的老人能知足。对退休老人来说,责任心可能起到“心理缓冲”作用,能让他们更主动地寻找新的、充实的、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尽责的老人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家庭和社会都较为负责,他们倾向于以积极心态面对衰老,生活中不但注重自己身心健康,对家人也关怀备至,乐于承担照顾家庭或孙辈的任务。还有一部分老人会选择去街道做志愿者,希望在退休后也能发挥余热。
宜人性强的老人亲邻里。老年生活体验不佳的原因大部分来自社会压力和亲友关系网出现漏洞。退休后,随着认知老化和社交圈缩小,熟悉的同伴越来越少,老人渴望社会联结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会产生孤独感。宜人性强的老人,有亲和力,可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在与亲朋邻里的相处中获得足够心灵慰藉。
偏外倾性的老人更乐观。有研究表明,尽管变老意味着多方面能力的退化,老年群体也能比其他年龄段群体有更高的幸福感。还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因社会阅历丰富,会更懂得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且偏外倾性的老人可能会想念工作中的社交关系,借此作为动力去寻找社交气氛好、有益身心的爱好。不仅如此,外倾性特质明显的老人更少对年龄产生刻板印象,不易受偏见或歧视的影响,也不易陷入老年抑郁。
神经质的老人易焦虑。我们有时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甚至成天因为一点小事提心吊胆,这样的老年焦虑通常是由客观性因素和神经过敏等所致。虽然人们常认为退休老人比年轻人神经质更高,更易焦虑和压抑自我,但有研究表明,神经质高的老人如果保持情绪稳定,会重视有情感意义的活动,能积极寻求亲密关系、探索生命的意义,追求当下的获得体验,顺利将生活重心从工作转换到家庭,进而提高退休生活幸福感。
“五心法”提升生活满意度
一是信心。要对自己有实事求是的评价,注重情绪自控力,保持乐观,明确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的价值,确立适合的方向和目标。老年人要注意摒弃陈旧观念,即使年长、社会经验丰富,也会遇到不能解决的困惑或是社会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应积极去寻求心理支持,不必为自己的不足而苦恼,而是要给予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原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活到老,学到老”。
二是细心。多思考多学习,不仅延缓认知功能减退,还能让自己更加严谨务实,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和评价事物,同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凡事注重互助沟通。
三是宽心。尝试让自己保持大度,情绪稳定。若出现愤怒或忧郁情绪,要合理宣泄,而不是生闷气或刻意压抑。
四是耐心。随着年龄增长、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等各方面因素的改变,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开始走下坡路,心理健康状态也会或多或少发生起伏,这是正常的。建议老年人对自己要有耐心,接受衰老,正视自己,别太勉强,这样才更利于建立合适的期望。
五是知心。阅读对老年人来说,既能满足心理需要,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有助提高知识深度和幸福能力。同时,多与家人、朋友互动,可以有更多力量支持,共同抵御压力。(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