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矿回采巷道强帮护顶支护技术应用
2022-08-10王泽东
王泽东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马兰矿,山西 古交 030205)
1 工程概况
马兰矿10503工作面位于南五采区,工作面开采02#煤层,煤层均厚2.4 m,平均倾角2°,工作面顶、底板岩层特征如图1所示。10503专用回风巷设计沿煤层底板掘进,巷道断面为矩形,净宽×净高=4 m×2.5 m,巷道设计长度为1 425 m。根据矿井地质资料可知,02#煤岩层整体松散破碎,煤层强度低。当巷道采用普通的锚网索支护方案时,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变形量大,为确保10503工作面专用回风巷围岩的稳定,拟针对巷道采用强帮护顶的支护技术,并围绕围岩控制技术方案对强帮护顶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图1 工作面区域顶底板岩层柱状图
2 强帮护顶技术
当巷道处于顶板强度高、两帮强度低的条件下,此时巷道开挖后会首先在两帮出现应力极限平衡区,巷道两帮在采动影响下会出现较大的变形,进而导致巷道整体变形量较大。根据两帮围岩强度低,顶板强度相对较高的特征,拟提出采用强帮护顶的支护技术,即通过强化帮部的支护强度来提升巷道围岩整体的支护,基于强帮护顶形成合理耗能[1-3]。
1)强帮护顶良性作用:当巷道两帮为松软煤体,顶板为岩层时,若仅在顶板采用补强锚索支护,由于两帮软弱,顶板相对承载能力大,应力会通过顶板岩层传递至两帮围岩上,致使两帮围岩变形量大,进而影响顶板岩层的稳定。针对两帮为松软煤体,顶板为岩层的巷道,若在帮部采取一定的补强支护,便能够大幅提升帮部的自身承载力,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顶板岩层的稳定性,进而形成顶板和帮部相互协调的应力支撑作用机制。巷道帮部支护的力学模型如图2(a)所示。帮部提高支护强度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顶板的竖向承载力。巷道开挖后帮部薄弱体符合莫尔-库伦屈服准则,表达式如下:
式中:σ3为煤岩体受到的最小主应力;σ1f为与σ3对应的竖向抗压强度;φ为帮部极限平衡区的内摩擦角;σc为帮部极限平衡区的单轴抗压强度。
根据式(1)能够绘制得出强帮前后的莫尔圆分布如图2(b)所示。
图2 帮部力学模型及强帮前后莫尔圆分布
分析图2能够看出,圆1和圆2分别为极限平衡时和帮部支护强度提高后的莫尔圆。当帮部支护力增大后,此时帮部薄弱体的最小主应力σ3也随之增大,围岩体的竖向抗压强度σ1f也逐渐增大,且σ1f的增大幅度大于σ3,据此可知,提升帮部支护强度可大幅提升围岩的承载力。另外从图中能够看出,帮部支护强度增大后,帮部薄弱体由极限平衡状态逐渐向安全状态过渡[4-5]。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强帮支护能够有效控制帮部变形,为顶板提供了更大的支撑力。
2)强帮合理耗能作用:煤巷开挖后,煤巷变形积聚了围岩弹性塑性能量,这种能量会通过一定的形式释放,进而使得巷道围岩应力重新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能量变化的过程可用如下表达式表示:
式中:QT为围岩受扰动后变化的总能量;Qs为支护构件分担的能量;QR为煤巷围岩自身承载的能量;QD为通过煤巷围岩变形释放的部分能量。
从式(2)中能够看出,QD在保障煤巷稳定性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巷道顶底板及两帮产生的变形消耗释放该部分能量。
针对煤巷支护,应保障煤巷结构形成一个合理的耗能机构,通过强化帮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而实现更多的能量通过顶板岩层吸收和消耗,达到控制帮部变形量的目的,以保障煤巷结构体的整体稳定。
3 支护方案
根据10503工作面的地质条件,设计巷道采用强帮护顶支护技术[6-7],即巷道两帮软弱煤体的支护强度,进而提升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具体支护方案如图3所示。
图3 专用回风巷支护方式
1)顶板支护。锚杆采用左旋无纵肋螺纹钢锚杆,规格为φ20 mm×2 000 mm。锚固方式为加长锚固,每根锚杆采用2卷K2550型树脂锚固剂。锚杆间排距为900 mm×1 000 mm,两帮角锚杆与顶板成15°布置,其余顶板两根锚杆垂直顶板布置,锚杆预紧扭矩为300 N·m。锚索采用1×7股钢绞线,钢绞线为低松弛高强度特性,锚索参数为φ17.8 mm×5 300 mm,锚索布置排距为3 000 mm。锚索布置在顶板中部,布置锚索时替换同位置处的螺纹钢锚杆。锚索采用加长锚固,每根锚索采用2卷中速和1卷快速进行锚固 (2支Z2550+1支K2550),设计预紧力为150 kN。顶板锚杆(索)间采用W型钢带进行连接,巷道表面采用菱形网+钢带进行护表。
2)两帮支护。巷道两帮锚杆规格、锚固方式均同顶板锚杆,帮部间排距为1 000 mm×1 000 mm,两帮角锚杆与巷帮成15°布置;其余锚杆垂直帮部布置,帮部锚杆预紧扭矩为200 N·m,锚杆间采用W型钢带连接,采用W型钢带和菱形网护帮。
3)帮部注浆加固。为强化煤体帮部的承载能力,针对煤帮进行注浆加固,本次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浆+外加剂,浆液水灰比为0.5,通过浆液在煤体内扩散实现对煤体内裂隙的充填与凝结,以此整体提升帮部煤体承载能力。注浆锚杆规格为φ25 mm×2 500 mm,注浆锚杆布置帮角锚杆下方400 mm处,锚杆同样与帮部成15°布置。注浆作业时采用中低压注浆,严控注浆压力,设置终孔注浆压力为2~3 MPa。
4 效果分析
10503工作面专用回风巷采用强帮护顶支护方案后,在巷道掘进期间每间隔50 m布置一个围岩变形观测站,通过十字布点法对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变形进行测量分析。监测断面每间隔5 d进行一次观测作业,根据观测结果能够绘制出顶底板及两帮变形曲线图。现取1#和2#测站进行围岩变形情况的分析,具体掘进期间围岩变形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变形曲线
分析图4可知,巷道掘进期间,两帮移近主要出现在滞后掘进头0~50 m的范围内,当监测断面滞后掘进头大于50 m后,此时两帮变形速率大幅下降,当监测断面滞后迎头70 m后,此时两帮变形基本达到稳定状态。顶底板移近主要出现在滞后掘进头20~50 m范围内,顶底板移近量整体较小,这是由于巷道顶板岩层较为完整,且顶底板变形在滞后掘进头50 m后,顶底板变形即不再增大。根据1#和2#断面围岩变形可知,观测期间内顶底板及两帮变形量的最大值分别为21 mm和85 mm,围岩整体变形量小,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在采用强帮护顶支护技术后处于稳定状态。
5 结语
针对10503工作面专用回风巷原支护顶强帮弱的特点,拟对强帮护顶支护技术应用于此回风巷进行了全面探讨。理论分析重点从强帮护顶良性作用和强帮合理耗能两个方面进行,结合巷道特征具体对强帮护顶方案进行设计,设计巷道采用锚网索+帮部注浆的加强支护方案。根据巷道掘进期间的围岩变形观测可知,巷道围岩在采用强帮护顶支护技术方案后,围岩处于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