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08-10陈敏秦淑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组间偏瘫康复训练

陈敏,秦淑梅

(徐州市康复医院康复科,江苏徐州 2210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 多发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及医疗行业的发展,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可得到及时的救治, 但仍会遗留语言障碍、口斜眼歪、肢体瘫痪等后遗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身体痛苦,还会导致其出现恐慌、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未及时进行干预,则可能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使其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影响整体疗效及日常生活质量[2]。因此,临床需加强对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的关注。有关资料显示[3],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可改善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9 月—2021 年9 月本院收治的56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对象,观察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在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56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研究资料完整、齐全;经MRI、CT 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沟通能力正常且意识清楚;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具有传染疾病史、精神异常;合并恶性肿瘤;哺乳期、妊娠期妇女;合并肾、心、肝等脏器器质性病变;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免疫系统疾病;中途选择退出研究;存在严重感染。 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28 例,15 例男,13 例女;年龄42~88 岁,平均(61.35±4.15)岁;脑梗死发病时间:0.8 h~6.0 d,平均(2.35±0.64)d;偏瘫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偏瘫分别有3 例、19 例、7 例;文化水平:小学8 例,初中9 例,高中5 例,大专及以上6 例。 观察组28 例,17 例男,11 例女; 年龄40~88 岁, 平均(61.42±4.23)岁;脑梗死发病时间:0.9 h~6.0 d,平均(2.41±0.62)d;偏瘫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偏瘫分别有4 例,18 例、7 例;文化水平:小学7 例,初中10 例,高中6 例,大专及以上5 例。 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同时对其进行日常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等。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指导其进行床上抬腿等活动,适时开展行走训练。为患者营造舒适、干净的治疗环境,合理调节室内温湿度。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适当按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按摩,首先按摩其头部,之后用拇指揉捏患者上肢,最后用弹指法按摩下肢肌腱位置。 按摩后协助患者做关节被动活动。(2)翻身运动:翻身运动能够锻炼患者的全身反应及灵活性。指导并协助患者交叉双手十指相握,然后上举超过肩膀,弯曲健侧膝盖,将头部偏转至一侧,用手引导躯干进行翻转,在患者向患侧翻身后,应禁止其弯曲患侧膝盖。(3)主动运动: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后,指导其进行床上主动运动。 首先,缓慢收缩四肢肌肉,之后放松,轮流运动各肢体,每次1~2 min,每日重复数次;然后进行关节活动:伸展、屈曲瘫痪肢体手指关节,手中放置一块毛巾或者海绵垫;微屈肘关节,轻微外展上肢,防止关节内收;伸展膝关节与髋关节,轻微背屈踝关节,避免足下垂的发生;偏瘫下肢以“丁”字鞋固定,避免患肢畸形。 (4)坐位训练:在患者可以自由翻身后,指导其进行坐位训练。 将床头缓慢调高, 起始角度为30°,慢慢增加角度、延长时间;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协助其逐渐调整为双足下坠,坐在床边。 待患者能在床边坐稳后,指导其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双手支撑开始,过渡为单手支撑、手扶膝部,最后到双手抬起,确保双足并拢着地,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角度超过90°,保证头、躯干处于中间位。 (5)站立训练:指导患者坐于床边,双足平放在地面上,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膝部与足尖处于同一垂直线,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起立。 站起后,护理人员需要陪伴在患者身边进行保护,并指导其手扶椅子、栏杆、门等进行训练。 嘱患者将身体重心倾向于健侧, 按照循序渐进方式进行,缓慢转移至患侧,每日重复多次,直至患者可以独立站立。(6)步行训练:在患者可站立10~15 min 且无劳累感后,指导其进行步行训练。 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手杖,护理人员站在其患侧,指导患者伸出手杖的同时迈患侧肢,慢慢调整重心到患侧。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和家属需要时刻陪伴在其身边, 帮助其反复训练,直至患者可以独立行走。(7)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体操训练,为其讲解体操训练方法,必要时进行示范,确保患者能熟练掌握,每次训练30 min,每日训练3 次。 鼓励、支持患者积极参与日常生活训练,包括如厕、自行上下楼梯和饮食等。 此外,护理人员需主动接触患者,并与之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及积极性,提高其治疗信心,从而达到日常生活自理的目标。

两组均干预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干预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量表总分100 分,分值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总分45 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明显。(2)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 指数(BI)量表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量表总分100 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呈正相关。(3)肌力恢复状况:干预后,评定两组患者的肌力。 0 级:肌肉全部麻痹;1级:肌肉能够轻微收缩;2 级:患侧肢体能够在床上平行移动;3 级:患侧肢体能够抬起,对抗地心引力,但是无法对抗阻力;4 级:患侧肢体能够对抗阻力,并进行运动;5 级: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4)生活质量:干预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和生理职能等项,每项总分均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5)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6)抑郁、焦虑程度: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各量表均包含20 个项目,最高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4-5]。

1.4 统计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FMA 评分和NIHSS 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FMA、NIHS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FMA 评分和NIHSS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FMA 评分和NIHS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FMA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NIH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 值P 值21.53±2.41 21.56±2.32 0.047 0.962 33.67±5.28 56.12±12.74 8.614 0.000 34.56±2.81 34.81±3.12 0.315 0.954 12.32±2.84 8.24±1.32 6.894 0.000

2.2 两组BI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BI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BI 评分比较[(±s),分]

组别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 值P 值36.54±5.12 36.62±4.98 0.059 0.953 68.45±9.14 81.25±10.26 4.929 0.000

2.3 两组肌力恢复状况比较

干预后, 观察组的肌力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肌力恢复状况比较[n(%)]

2.4 两组SF-36 评分对比

干预后, 观察组的各项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SF-36 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SF-36 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 值P 值生理功能65.32±3.14 74.25±3.65 9.814 0.000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3.58±3.54 74.23±2.69 12.675 0.000 65.28±3.32 74.69±3.05 11.045 0.000 65.23±2.47 75.46±3.12 13.603 0.000活力 生理职能64.91±3.06 75.48±2.69 13.728 0.000 65.08±2.36 74.12±3.31 11.767 0.000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6 两组SDS、SAS 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的SDS、SA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DS、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6。

表6 两组SDS、SAS 评分对比[(±s),分]

表6 两组SDS、SA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SD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SA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 值P 值65.14±5.15 65.21±5.12 0.051 0.959 58.26±3.14 46.23±2.98 14.705 0.000 62.13±4.97 62.21±5.02 0.059 0.952 57.12±4.15 48.47±3.65 8.282 0.000

3 讨 论

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主要症状有吞咽困难、颅内压增高、失语和肢体麻木等,对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该病即使得到及时治疗,也很容易遗留偏瘫等后遗症[5]。 有关资料表明[6],脑梗死偏瘫的发生率超过80%,为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需加强对康复训练的关注。

患肢活动是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的重点,其有利于恢复患者的正常运动,最终实现生活自理。 既往研究指出[7],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恢复时间为几个月至几年不等,与患者病情、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许多患者因缺乏对康复训练的全面认识及存在负面情绪,不愿意进行训练,影响了其恢复。偏瘫训练建议早进行,通常建议缺血性脑梗死发生后, 只要患者意识清晰,生命体征指标平稳,则可在治疗后48~72 h 进行康复训练[8]。 按摩可加速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预防水肿,同时可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营养状况,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翻身运动能够较好地锻炼患者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主动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加快肌力恢复速度,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肉协调性,降低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9]。通过坐位、站位、步行等训练,可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神经冲动的反复刺激有助于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进而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促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10]。 此外,护理人员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可全面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发现其存在的负面情绪,并通过健康知识宣传等方式增强其自信心,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其能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康复训练中,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肌力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干预后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和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干预后的SDS、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其肌力、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采纳与推广。

猜你喜欢

组间偏瘫康复训练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