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创新探讨
2022-08-10傅依达熊兴旺陈云香罗晓燕
吴 霞,傅依达,熊兴旺,李 军,陈云香,罗晓燕
(江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46)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自20世纪开始,经过萌芽起步、快速发展、调整发展、全面发展和提质升级5个阶段[1],建成了一个覆盖广泛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助力[2]。
江西省地域特征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农业人口多、农村地域广,粮、猪、油、蔬菜、水产等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等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过对外输出商品粮[3]。江西省于2001年开始开展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工作,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江西省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持续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产业运营模式凸显,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江西省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农民的就业增收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 江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1.1 园区管理经营模式现状
为落实江西省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2017年,根据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国科发农[2012]760号)的要求,江西省科技厅印发了《省级农业科技园认定管理办法》(赣科发农字[2017]98号),主要包括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申报条件、认定程序、管理和支持方式等内容,突出了园区必须有稳定的技术依托单位、科技研发的投入、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等内容;主要以促进园区健康发展为指引,从指导思想、建设定位、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着手,明确了园区建设方向和发展重点,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地提升了园区自身发展水平、促进了园区各项功能的发挥。
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发展前景,江西省先后分5批共批准了80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及20个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运行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园区发展格局,初步完成了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的战略布局,基本实现了全省主要农业县区“一县一园区”全覆盖、、各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一业一园区”全覆盖[4]。
经过20年的园区建设,截至目前,江西省有80个省级园区,其中10个升级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分别是南昌、井冈山、新余、上饶、赣州、丰城、萍乡、宜春、九江、景德镇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切实提升园区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园区的各项功能,经主管部门提交评估申请、园区自查、专家现场评估和会议答辩等环节,其他省级园区中有43家通过了考核评估。经多方证实,在43家园区中,安福泸潇农业科技园和德兴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单位因经营管理不善,现已关停,其余41家园区中政府主导型5家、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型7家、企业主办型22家、院所主办型7家(表1)。
表1 江西省级农业科技园管理经营模式一览表
1.2 园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江西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聚集和发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示范和成果转化的关键作用,已经成为江西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的重要平台,在促进江西省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较好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截至2021年12月,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涵盖了11个大类共计101个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反映了农产品的原产地属性和品质属性,表征了农产品的品质及其影响力,是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力量[5]。江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区域特色农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和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如表2所示,有8家农业科技园区主导产业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主。
表2 主导产业与农产品地理标志对应表
1.3 园区产学研合作现状分析
江西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为依托,吸引和聚集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有明确的技术来源和人才团队支撑,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园区与90余家科研单位建立了多形式的广泛合作机制,包括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省桑蚕与茶叶研究所等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为园区的持续发展、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园区与300余位科技特派员建立了长效联络体系,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联合攻关、资源共享等服务,为园区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园区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9个,为构建结构完整、优势互补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网络奠定了基础。以广丰马家柚科技园为例,该园区以马家柚为主导产业,有2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园区提供技术服务,并与江西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园区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保障,为园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长效对接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基地,进一步扩大了园区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以奉新猕猴桃科技园为例,园区以农产品地理标志——奉新猕猴桃为主导产业,核心区高标准建设了猕猴桃新品种展示园、猕猴桃选种采穗园、生态标准化示范园,园区内有6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奉新猕猴桃科技园在做大做强自身主导产业的同时,作为科研院所和专家的实验园、果农参观学习的教学园、猕猴桃产业招商引资的孵化园,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和企业发展,在猕猴桃种植、加工、营销和旅游观光一体化协调发展上具有竞争优势。
2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省各类农业科技园区虽然管理经营模式不同,但多数都按照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的要求,能够在搭建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助推农业科技发展与合作等方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但从区域分布、产业发展、功能定位、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分析,江西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发展壮大,使其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带动作用和科技引领作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管理体制不顺畅
园区建设应该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从江西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来看,不同地区的园区发展不平衡。江西东江生态农业科技园、南昌蒋巷现代农业科技园等5家园区是由地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直接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园区,企业投入和其他社会力量介入较少。这类园区大多没有明确的建设主体和功能区,缺乏总体规划布局,一个园区往往就是整个行政区划,资金、技术、人才、物质等生产要素没有很好地优化配置,导致园区作用发挥不明显。
抚州鹏溪现代农业科技园、广昌白莲科技园等7家园区为院所主办型。江西省科研院所和高校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1年,因机构改革,部分园区建设单位名称发生了变化。这类园区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定位主要是科研实验基地,同时兼具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示范、农业知识与新技术培训、创新创业服务等功能,以科研、普及教育为主要目的。但因一类事业单位不允许从事经营活动,不能以利益机制为纽带,造成园区技术、生产与市场脱节,不能很好地实现园区的功能。
2.2 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南丰蜜桔农业科技园、信丰脐橙农业科技园等22家园区为企业主办型园区,是政府处于引导地位、市场起主导地位的模式,园区发展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原则。江西省大多数园区建设都是以政府投入资金为主建设起来的,投融资渠道不畅通,园区建设周期长,自身资本积累慢,总量不足。尤其是企业主办型园区重建设、轻科技元素,导致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业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不足,多是效仿或简单运用先进设备,或随流行趋势种养一些产品,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导致产品没有品牌优势,很难在市场中脱颖而出,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石城观光荷花农业科技园、吉水八都农业科技园等7家园区,多数追求高标准建设,重视科技展示等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对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集中投入和开发,产品品牌效应低,导致整体收益低,园区建设进展缓慢。
2.3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江西省省级园区普遍存在科技创新要素不足的情况,各个园区的技术储备与科技支撑情况与建设单位类型、所在地区关系密切,且存在较大差异,个别园区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导致园区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创新型企业较少。除抚州鹏溪现代农业科技园、广昌白莲科技园等7家院所主办型园区外,多数园区年度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的数量均为个位数,直接影响了园区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的产出,造成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生存困难,严重制约了江西省园区科学健康发展。
3 江西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创新探讨
经过20年的建设,江西省农业科技园区在协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制定了省级农业科技园认定管理办法,为正确引导和规范江西省现有各类园区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科技部先后发布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8~2025年)》(国科发农[2018]30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国科发农[2020]173号)等相关文件,为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6]。
农业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园区健康长效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是解决目前园区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为开创江西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新局面,在国家科技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并在研究分析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出台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笔者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对江西省农业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探讨。
3.1 加强组织领导
园区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涉及科技、金融、政策等多领域多专业,建立一定的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至关重要。江西省农业科技园区在申报时,因建设单位、申报单位没有明确主体和职责,出现一个单位既是园区申报单位又是建设单位的现象,最终造成园区后期管理体制不顺畅。在新形势下,着眼于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园区就是整个行政区划等不正常现象,立足省情和新发展理念,明确在园区申报、审批、管理、验收与评估过程中涉及建设单位、申报单位等各部门的定位和具体职责,加强对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的协调和指导,从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明确园区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园区管理有序进行。
3.2 细化申报条件
园区申报应具备明确的建设主体、科学的总体规划、合理的功能分区、鲜明的主导产业、有力的创新支撑、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园区需与农业部门协作,又不同于农业部门的产业园,应强调从技术上解决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增产与增收的矛盾,在体制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技术研究与生产相脱节的矛盾。应从园区申报开始进行源头把控,将申报条件从主要注重定性向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转变,进一步加入科技内容,体现园区科技含量,突出地方特色和市场机制,正确引导园区申报单位和建设单位合理配置资源和产业化经营,对不同类型申报园区的核心区面积、产值和主导产业数量、科技创新载体数、辐射带动农民数、专职人员数等,提出明确、可量化的指标,从而激发和促进园区农业科技创新,确保园区建设规范、有序,也便于园区建设单位申报时自查和制定可量化的评审标准。
3.3 强化规划引领
园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园区建设必须要得到所在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只有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规划引领、推动机制创新、提升配套服务、促进政策落地,为园区建设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园区才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以县(市、区)级及以上人民政府为园区申报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为园区建设单位,采取将园区建设规划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措施,确保政府规划引领作用落实到位。
针对以往县(市、区)政府作为申报单位时,在建园区出现问题时,不是及时给予整改,而是听之任之,又另新建园区的做法,应重点谋划发展布局和建设重点,统筹规划全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每个县(市、区)原则上控制1个省级园区,明确一县一园区的概念。
根据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双碳”决定,以及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等8个厅局联合印发的《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议园区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基地,打造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以及产品科技创新基地。
同时,厘清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之间的关系,可让园区建设单位在申报时自查功能分区是否满足条件,并为今后园区年度数据统计填报统一口径;规范园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功能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明确示范区、辐射区与核心区之间的科技示范联系机制。
3.4 完善评价体系
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模式,应建立健全、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农业科技园区定期开展验收和评估,使园区发展走上规范化轨道。《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国科发农[2020]173号)对园区的建设及验收做出了具体规定。
目前,江西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存在动态监测与评价制度缺位的情况,园区长期健康发展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应充分考虑江西省农业科技园区的现状,结合整体发展规划,完善多级、多维度的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监测、验收与退出机制。
4 结束语
江西省农业科技园区工作是农业基层科技工作落地的抓手和措施,各县(市、区)都有需求,园区正处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黄金时期。农业科技园区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政策引领。从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申报条件、强化规划引领、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园区在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7]。应以科技为主导,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面,为推进乡村振兴、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作贡献,推进江西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