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22-08-10江苏
◎江苏/胥 静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除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外,微课犹如一股清流,逐渐涌入教育领域。微课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符合学生的认知记忆规律。尤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涉及极为丰富的语言知识点,微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笔者针对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地探讨分析。
一、利用微课教学,辅助文本预习
与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倾向于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发展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形成初步感知,了解自己的学习盲区,这对于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中精心筛选疑点、难点、重点、考点等内容,将其制作成微课发送给学生,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帮助。
教师可按照如下方式设计微课:首先,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学生即将学习的文本内容,并从中提炼出重要的知识点作为微课的主题。其次,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教辅资料,将其进行整理归纳,作为对主题的有效补充。再次,教师可以结合微课主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以学习《赤壁赋》一文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可在微课中给学生补充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突出文本的教学重点。具体为:其一,了解作者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二,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其三,探讨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如下预习目标:(1)预习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掌握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3)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预习任务:(1)作者在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景?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2)作者在第三段是如何将景、情、理融合在一起的?(3)作者在第四段和第五段是如何劝慰客人使其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4)文中人物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5)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的人生态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为学生设定预习目标以及预习任务,并将这些知识制作成相应的微课,让学生根据微课完成预习任务,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应用微课教学,完善课堂导入
高中阶段语文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多篇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包括文言文、古诗词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是高考经常涉及的考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因为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很难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及情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为了节约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往往在处理相关的练习题时才会简单提及。教师通常可借助微课教学完善课堂导入,为学生补充文本的写作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索欲望。
教学《离骚(节选)》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发现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为:其一,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语言体系较为复杂。其二,文章的创作背景相对遥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此时,笔者把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制作成的微课展示给学生。笔者从一些古籍中搜集有关屈原生平经历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楚国政治以及历史背景资料,将二者进行有机整合,制作成相应的微课,作为导入环节的热身素材,引导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微课以后,有助于理解屈原的政治处境以及政治理想,对屈原投身汨罗江的行为也会有比较深刻地认识,从而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这些课文文质兼美,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关历史资料,很难读懂这些课文。因此,教师可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成微课播放给学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利用微课教学,创建文本情境
部编版语文教材选入多篇议论文和小说体裁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说理性极强,缺乏趣味性,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篇幅较长,学生阅读提炼有障碍。为了增强语文课程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利用微课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全方位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如,教师可通过微课丰富的展现形式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深入理解作者传递的思想以及价值理念。
例如,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时,文中涉及到很多传统的中国建筑类型,因为建筑有着不同的形态,其风格和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未展示相关的图片,学生只凭借课文中的描述很难形成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学生并不了解这些传统建筑的相关知识,因此其在理解课文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执教时,笔者结合文本内容搜集整理其中提到的建筑物类型及特点,汇总了丰富的图片资源,并将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源相搭配,制作成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在建筑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建筑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赞叹。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议论说理文,相对抽象,学生很难形成感性认知。教师可在微课的辅助下,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文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四、利用微课教学,解决教学难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有的教师会反复进行强调,希望用这种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但这种方式收效甚微。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教师需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课堂教学的脉络,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以《促织》一文教学为例。《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具有极强的政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高。想要深入理解文本,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基础,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学素养以及人生阅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利用微课为学生介绍《聊斋志异》这部小说的相关知识,并从中筛选反映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压迫的小说素材。除此以外,引入“马瑞芳妙解聊斋志异”的视频讲座让学生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以及对百姓的残酷镇压,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深刻内涵。通过微课视频,不仅可以拓展学习的深度,还可以突破学生的阅读障碍,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阅读障碍或是不理解文章的重难点知识时,教师可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完成课文学习。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和微课的联系更加紧密。微课对语文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教师运用得当,既能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又能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