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2022-08-10赵铭思

中国新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改革经济发展

|文·赵铭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我国经济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全面拓展,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

在中宣部2022年6月28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中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 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 美元上升到超过1.2 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我国创新指数升至世界第12 位,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

这十年,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约409 万亿元,年均增长7.8%,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2012年以来,全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55%以上,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国际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我国已与149 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截至2022年5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5493 列,运送货物480 万标箱;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1.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 亿美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 亿美元增至超过2.6万亿美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这十年,经济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这十年,我国统筹推进21 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260 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起步。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覆盖全国所有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诚然如此,我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水平总体比较低,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够高,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当前我国正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主体改革、市场体系改革、宏观经济治理改革、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4 方面取得新成就。

这十年,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健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过去十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形成100 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 亿多人口、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 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我国引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1.15 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62.9%……

同时,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持续创新,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等更加灵活有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欧鸿表示,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培育形成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逐步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区域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欧鸿这样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成就。

未来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22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 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强调。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市场,超14 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 亿人,居民储蓄率、外汇储备均居全球第一……中国发展的基本支撑、内在动因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吸引更多外资流入,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机遇”、中国贡献。近三年,受世界经济低迷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大多数区域的外资都有所下降,而中国却成为驱动外资增长的主要引擎。据商务部统计,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以美元计达到了1734.8 亿美元,同比增长20.2%,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22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规模稳中有增,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4%,连续8 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50.6 万家,同比增加5.5%;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上半年机电产品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9.1%,其中,电工器材、汽车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4.8%和51.1%,我国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展现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目标和路径;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五次会议聚焦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着力破除消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2022年以来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政策,彰显中国经济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定力与信心。

“中国将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系列活动发出中国开放时代强音。

总体来看,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的完成,中国已经为2035年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35年,中国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将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核心目标,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度跃升,跻身创新国家前列”。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正在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我们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中国答卷。

猜你喜欢

改革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