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心的这个“国之大者”

2022-08-10江渚

中国报道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之大者种粮耕地

文︱江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念兹在兹。

“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勉励种粮大户们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作贡献。

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考察调研,总要去农田看一看,察墒情、看苗情、问收成,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等情况。“庄稼能不能浇上水”“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家常话语,意味深长,饱含着总书记对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期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四川眉山、宜宾等地,深入农村、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企业等进行调研。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永丰村依托水稻产业和技术优势,建成了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完农技人员介绍完水稻试验育种和种植推广情况后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念兹在兹。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

2021年5月13日下午,正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习近平总书记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总书记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时光回溯到2014年5月,同样是在河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张市镇走进一片高标准粮田,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他看到小麦长势喜人,高兴地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伫立田间,总书记接着说,河南粮食播种面积在全国是第二,小麦是第一,占全国小麦面积四分之一,把河南粮食、小麦抓在手里,全国粮食丰收就有了基础。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

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年时常叮嘱、时常告诫:“对粮食安全不能有丝毫松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同时也要看到,从吃饱到吃好,消费结构还在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绝不能高枕无忧。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松辽平原。他走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海南“超优千号”超级水稻展示田,察看水稻长势。他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18年9月,在黑龙江七星农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谷粒、观成色。他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农产品展台,习近平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什么样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深刻判断:“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宁可多生产、多储备一些,多了的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总书记明确要求:“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严防死守耕地红线

“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同志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如何保障“吃饭”这件大事?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是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还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短视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地方在耕地占补平衡上弄虚作假,搞“狸猫换太子”;有的地方自认为有搞绿化的“尚方宝剑”,没有湖非要占用良田挖个湖;有的认为不用18亿亩那么多,只要提高科技水平就行了。“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一点预留都没有怎么能行?一定要有非常大的安全系数才行。这是‘国之大者’!”“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

说到耕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加重了语气:“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东折腾一下、西折腾一下,18亿亩耕地红线怎么保得住呢,14亿多人的饭碗怎么端得牢呢?”“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

2019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他强调,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了”“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

按照全年粮食生产目标,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要确保稳定在17.6亿亩。为推动春耕顺利进行,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已将经国务院审定的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份,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压实责任,确保措施落实落地。

提高粮食产量,要靠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

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

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调研时强调,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和增加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在政策上,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经济、增强农民工务工技能、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拓展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总书记浓浓的为民情怀。

春风化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增投入,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安排24975.47亿元,较2020年增长4.5%。强扶持,构建价格、补贴、保险扶持政策体系,适当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2022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将覆盖主产省份所有产粮大县,让农民更多分享政策红利。农民收益预期稳了,种粮积极性高涨。

面对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谁来种地”难题如何破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内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防止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带来大的影响。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

猜你喜欢

国之大者种粮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习近平强调的“国之大者”是什么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
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两个大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