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研究
——以“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
2022-08-09张玲
张 玲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8
1 概述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逐渐重视。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增设智慧教室、开设新型实验班等途径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相关能力的专业化人才,能够将其应用于不同领域[2]。根据调研,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主流。因此,本文以高校普遍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探讨“混合式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科学依据。
2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与优势
目前,“混合式教学”并没有统一定义。我国混合式教学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的发言。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优势互补[3]。实施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使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2.1 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政法大学“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主要针对法学本科生培养法律检索思维和技能。大学法学专业的学习最基本的是法律思维的训练过程,运用法律思维敏锐地发现社会现象中的法律问题,这需要具备大量的案例知识、法条概念等。法律文献信息检索是法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技能,在实施检索过程中能够发现许多论点、论据,检索习惯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检索结果的质量,也是培养法律思维的有效途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检索课程能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在实操检索中,不断积累法律专业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2 提升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遵循着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兴趣不大。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通过课前学习、课上提问、交流讨论、答疑解惑等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3 提升综合信息素养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在中国政法大学虽是一门通识选修课,但其课程实践性、适用性很强,在法学、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技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法律文献资源的获取、分析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自身研究领域的钻研能力,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3基于“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3.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从教学对象方面分析,“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该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相比于专业必修课而言,并不能得到学生的关注与重视;第二,该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教学对象涵盖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的学生,学生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这使得课堂上无法进行专业数据库的针对性训练[4]。
从教学的主导作用方面分析,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主要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这也是该课程不能引起同学们广泛关注和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以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整个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模块:课程引导、讨论学习(翻转课堂)、上机练习、课程答疑、课程考核(检索报告)[5]。
课程引导,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内容包括课程概况和检索理论,如授课方式、学习内容、检索原理、检索技巧以及考核方法等。对于学生理解上相对较难的知识点,如法律类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老师直接讲解。
讨论学习,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老师引导学生自愿分为若干小组,课前进行课程引导和任务分配,学生进行自学。课中,各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汇报,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互评和老师点评,做到小组内、小组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老师将对该小组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讲解反馈,加深学生的理解。
上机练习,每节课上老师都会提供符合该堂课内容的课题检索、案例检索等练习题,在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课程答疑,主要包括课堂答疑和微信群答疑。老师和同学间建立微信群,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沟通交流,避免学生在课下进行检索发现问题,无法解决耽误学习进度和效率。
课程考核,考核标准主要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检索报告。课程最终需要每人提交一份检索报告。课程之初,老师就会发布任务清单,把检索报告的结构、内容等告知学生,便于后续课上学生能够带着针对性的问题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从课题选题、文献信息获取、文献检索结果的优化、文献检索结果的管理等全过程,撰写出综合检索报告。
详细考核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考核标准
3.3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实践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承担的全校本科生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共有33学时,2学分。按照上述教学活动设计,选择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班级开展教学实践。根据选课情况,本次研究对象共31人,其中法学专业28人,经济学专业1人,哲学专业2人。
具体教学内容与课时如表2所示:
表2 教学计划
课程实施由课程引导、讨论学习、上机练习与课程答疑、课程考核四部分构成。
课程引导:老师主要面授图书馆资源与服务(2学时)、文献检索原理与技巧(2学时)、文献管理软件NE的应用(2学时)、学位论文规范与学位论文排版(2学时)、法律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2学时)、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4学时)等内容。共14学时。
讨论学习:本次课程选课对象共31人,分为6组,每组5~6人。各小组选择一个中文数据库、一个外文数据库进行课前自学,课上分组进行汇报讨论。共6学时。
上机练习与课程答疑:每讲课上都会有固定的上机练习和答疑时间(1学时),便于学生对该堂课程内容的理解,加强知识内化过程。共10学时。
课程考核(检索报告):对于课终需要提交的检索报告,大家可以在课程最后一节课进行交流、讨论检索词的选择、检索式的制定、检索结果的优化、检索心得等,老师也可以帮助大家答疑解惑。共3学时。
3.4 效果分析与评价
以此次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班级微信群,对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发起电子调查问卷,截至2021年12月18日,共收回调查问卷20份,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调查问卷
由上述结果可知,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分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学习协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等,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将知识迁移进行实际法律问题解决,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调查问卷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确定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课程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有少数学生觉得加重了学习负担,不习惯在课前完成充足的自主学习。这需要在今后对如何设置课题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上进行优化研究。
(2)有少数同学反映小组协助效果不太好,存在同学搭便车的情况。今后老师需要在小组分工时,尽量责任到人。
(3)本次调查对象人数较少,不能反映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全貌,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语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和应用符合了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将自主、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实现了教师主导下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利用信息化平台自主学习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技能,能够解决科研和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高校必须更加重视“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加快落实对该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