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及时空演化研究
2022-08-09孙小龙秦彬朦刘红兰朱林彤侯晓敏
孙小龙,秦彬朦,郜 捷,刘红兰,朱林彤,侯晓敏
(1.贵州师范大学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学院 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0 引言
随着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我国文化与旅游消费呈显著增长态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我国国内旅游接待人次达到32.5亿人次,较上一年增长12.8%。同时我国人均出游花费不断攀升,旅游热度不断增加,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急需增加优质供给来满足。为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文旅融合。作为文化旅游大省,贵州省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与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全面和深入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实现贵州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已有文旅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融合机理[1-2]、融合模式[3-5]、融合路径[6-7]等方面,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上的文旅融合路径和机制探讨。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如何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紧密程度是更加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8-9]。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评价研究方面,已有研究集中于采用耦合协调度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程质彬、赵嫚等通过耦合协调度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算,构建文旅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10-11]。但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文旅融合关系的表层分析阶段,忽略了文旅融合效率的结构评价,不能有效指导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与此同时,在产业效率评价上,已有研究多运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即数据包络法)-BCC模型及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单一的产业投入和产出效率进行分析[12-13],这种单一的效率评价方式无法充分揭示各区域的内在联系。此外,在研究空间尺度方面,已有研究多从省级层面对产业效率进行从研究[3,14],但是揭示中小尺度城市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差异及时空分布特征对本地区的发展更具指导性。由此可见对各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进行评价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产业融合状况,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本文使用DEA、ArcGIS以及GeoDa软件对贵州省各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贵州省及其9个市(州)的文旅融合效率演变过程及空间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促进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推动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本文采用DEA方法评价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通过DEAP 2.1计算贵州省9个市(州)文旅融合效率。DEA模型是由Charnes等人在1979年提出的相对效率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15]。根据DEA的思想,将贵州省各市(州)作为实际决策单元,通过对各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比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每个决策单元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文采用1984年Banker等人提出的DEA-BCC模型[16]。模型为:
λ≥0n=1,2,…,K
1.2 Malmquist指数
研究表明,Malmquist指数[17]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效率的变化特征,弥补DEA模型计算的效率值无法在不同时间截面进行连续比较的弊端。为更加全面地了解贵州省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效率的变动特征,本文采用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测算结果进行动态比较,同时分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演变过程和特征。计算公式为:
TFPch=TEch×Tch=PTEch×SEch×Tch
式中:TFPch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TEch为技术效率变化;Tch为生产技术变化;PTEch为纯技术效率变化;SEch为规模效率变化。TFPch、TEch、Tch、PTEch、SEch大于、等于或小于1分别表示效率提升、持平、下降。
1.3 GIS时空分析
GIS时空分析的基础是时序、空间关系的概念化,可以反映研究对象对应属性的时空分布与演绎[18]。为准确评价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空间分布和格局演化,本文运用ArcGIS 10.7软件的自然断点法将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及分解效率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展示。
1.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通常用来描述空间依赖现象、关联现象及自相关情况。本文利用GeoDa软件,根据空间特征构建地理距离空间权重,从局域和空间演变趋势对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空间格局及9市(州)文旅融合效率空间关联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1.5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资源和企业投入能够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保证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选取5个指标,构建了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表1)。在投入指标方面,结合贵州省民族旅游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这一特点,从文化旅游吸引力角度出发,选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作为投入指标[12];从旅游服务要素出发选择星级饭店数量;从数据的可得性出发选择各市(州)统计口径相同产业相关资金投入总量为投入指标[12],因此选取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预算支出。在产出指标方面,根据一些学者[19-21]构建的文化产业评价体系、文化旅游产业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化旅游产业效率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是旅游生产活动产出最主要的表征指标,因此选取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作为旅游产出指标进行效率估算。
表1 评价指标体系Tab.1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icator
在数据周期方面,2016年公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促进文旅融合,随着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标志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正式启动。此外,考虑到疫情影响这一背景,本文选择2015—2019年作为文旅融合效率分析周期。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以贵州省9个市(州)为研究区域,数据主要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和各市(州)统计公报,部分年度缺失数据则通过电话、现场查询的方式由各地统计局提供。
2 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分析
2.1 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总体特征
本文使用数据包络法对2015—2019年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进行测度(表2)。从总体特征上看,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偏低。技术效率是对旅游资源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的总体评价,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技术效率值为0.606,存在39.5%的提升空间。纯技术效率反映旅游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合理程度,2015—2019年贵州省平均纯技术效率值为0.756,受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结构影响导致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其投入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利用仍存在24.4%的浪费。规模效率是反映旅游投入和生产规模的合理程度,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规模效率值为0.794,存在20.6%的浪费。可能的原因是对民俗资源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2015—2019年规模效率均高于纯技术效率,但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总体效率偏低。因此贵州省需要通过合理利用和配置旅游资源,增加产出来提高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总体效率。
表2 2015—2019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Tab.2 Integration efficienc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2015 to 2019
2.2 贵州省各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特征
表3为2015—2019年贵州省9个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首先,从2015—2019年贵州省9个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值来看,仅安顺市各效率值均为1,表明安顺市文化与旅游资源达到相对匹配最佳状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较高。可能的原因在于安顺市是全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同时是贵州首批2个地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拥有黄果树国际精品旅游区、大屯堡文化旅游区,积极打造“黄龙屯凸”一体旅游区,同时联合六盘水市、毕节市等市(州)牵头成立了“贵州西部旅游协作共同体”,因此有效推动安顺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其次,除2019年外,贵阳市其他年份的综合效率值、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均为1,表明贵阳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效率较高,但在2019年有所波动。黔东南州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但是规模效率值偏低,说明需要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或通过增加旅游产品供给进行调节。因此需要考虑制定适宜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增加投入规模的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游客到访。从规模效率角度来看,毕节市、铜仁市和六盘水市均处于规模效率递减状态,表明这两个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投入资源多而产出较少,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了整体效率水平低下,因此不能只增加投入量,应该适当地减少冗余投入,提高该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运作能力,进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产出效率。
表3 2015—2019年9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Tab.3 Integration efficienc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in nine cities from 2015 to 2019
续表3
2.3 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动态分解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动态分析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得到贵州省文化旅游融合效率动态变化结果(表4),从均值看2015—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均值为0.960,即5年内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平均下降4%。其中,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均值为1.015,在各分解指数中效率呈上升。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值为0.983,5年间规模效率平均下降0.17%。
表4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动态表Tab.4 Dynamic table of integration efficienc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从各年均值变化情况看,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的变动情况仅2017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其余年份都小于1。且2017年除技术进步效率小于1,其余均大于1,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增长幅度最大,均增长5.4%,规模效率变化指数为1,即规模效率与2017年相比没有变化。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下降5.4%,除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其余指数均大于1,由此可见,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有所下降,同时,除技术进步指数上升14.3%外,其余指数均下降,可见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对2019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产生影响。
根据2015—2019年贵州省连续5年各个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Malmquist指数分解值情况(表5)来看,黔南州、毕节市、安顺市、铜仁市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为正增长,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为负增长,且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呈现降低,可能的原因是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在国家与省级非遗数量上偏少,从而导致文化与旅游产业规模偏低;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来看,仅黔东南州、安顺市、黔西南州技术效率呈整体上升趋势;从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看,黔东南增幅最大,达25%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黔东南州民俗文化特色显著,在政策的支持下,全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使得黔东南规模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安顺市、黔西南州处于规模效率不变,铜仁市仅增长3%,原因在于铜仁市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强,推介方式有待丰富,因此导致增长不明显。其他市(州)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由此可见,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整体规模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表5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Malmquist指数分解值Tab.5 Decomposition value of Malmquist index for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3 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时空演化分析
3.1 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时空格局
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图1),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表现较优的市(州)大多位于贵州省中部和西部地区,并呈现出由西向东效率逐渐降低的态势。从技术效率空间分布看,在2015—2019年期间贵阳和安顺市依托发达的交通环境和富集的旅游资源一直保持较高的技术效率。由于产业发展联动能力不强等原因,黔东南州一直处于技术效率“洼地”,形成了中西部综合效率高热值区的空间格局。从纯技术效率看,由于管理技术和各种软件投入不足,黔南州纯技术效率降低一个等级,其余市(州)均保持不变。整体看来,贵州省纯技术效率变化不大,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贵州省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源的技术利用未达到合理状态,技术推广力度亟待提升。从规模效率看,2015—2019年,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规模效率在空间上由中西部高热、东南部低热转变为黔西南地区和黔东南地区高热。随着时间的演化,2015—2019年期间黔东南州规模效率提升3个等级,由低热值区提升到高热值区,大幅度的规模效率提升是由于2015年黔东南州步入“高铁时代”,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规模。由于贵州省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以及经济水平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这种空间分布,但总体来看部分地市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下降趋势,仍需要合理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
图1 2015、2019年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空间格局Fig.1 Spatial pattern of integration efficienc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2015 and 2019
3.2 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时空关联
通过局部莫兰指数反映空间分布类型及显著程度,主要分为“H-H”“L-L”“H-L”“L-H”4种集聚模式,分别表明高值区域被低值邻居单位包围、低值区域被低值临近区域包围、高值区域被低值临近区域包围、低值区域被高值临近区域包围,并通过LISA图进行显示[22-24]。选取2015—2019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文化与旅游产业效率值的截面数据,对贵州省及9个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相关格局演变趋势进行整体分析,并绘制文化与旅游产业效率协调度LISA聚类图(图2)。
图2 2015—2019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LISA聚类图Fig.2 LISA cluster of integration efficienc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from 2015 to 2019
技术效率在2015—2016年仅贵阳市呈现出“H-H”型集聚,也是全市唯一出现HH聚集的地区。表明贵阳市自身及周边城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技术效率协调水平平均较高,呈现较显著集聚性,其自身发展能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随着时间的演化,2017—2019年技术效率仅六盘水市呈现出“L-H”型集聚,其余地区均呈现不显著,六盘水市技术效率较低,但被高技术效率城市包围,属于低效向高效过渡区域。某一区域的旅游业发展会对周围区域的旅游业起到带动、示范的效应,由于周围安顺市、毕节市、黔西南州自身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因此应该利用周围城市带动六盘水市整体技术效率的提升。
纯技术效率在2015年仅毕节市呈现“L-H”型集聚,且随着时间的演化毕节市均保持“L-H”型集聚,主要原因是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等地区拥有先天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同时资金支持相对较高,进一步影响了纯技术效率水平[25]。因此毕节市应该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或引进新技术,解决在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中技术投入的不足,提高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率。2019年安顺市呈现出“H-H”型聚集,安顺市得益于黄果树大瀑布的高吸引力,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技术投入得到提升,因此安顺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技术效率在2019年较高,并能够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规模效率2015年仅六盘水市呈现“L-H”型集聚。六盘水市虽然纯技术效率较高,但是其规模效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六盘水市饭店数量、省级非遗数量均位于全省最少,大规模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条件不足。2016—2018年在全省规模效率中,贵阳市一直呈现出“H-H”型集聚,表现出高集聚类型,不仅自身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规模效率较高,并且可以带动周边其他城市技术的进步与创新。2019年六盘水市和黔南州均呈现出“L-H”型集聚,虽然这两市毗邻安顺市和贵阳市,但是该市邻近城市的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规模效率水平均不高,不能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相互带动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六盘水市、黔南州在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中由于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偏低,导致其在周围城市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规模效率较低。
总体来看,贵州省各市(州)效率聚集程度多呈现不显著,表明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没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理上的空间邻近性与依赖性,各市(州)多处于孤立发展的格局。可能的原因是各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力度不大,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景区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以及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预算支出的不同,导致各市(州)发展步伐不一致,进一步导致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较高地区未真正对周边地区形成带动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通过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贵州省及9个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1)DEA-BCC模型测算发现,贵州省总体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水平受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影响,导致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不高。2)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动态分析表明,2015—2019年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全要素生产率虽然由0.898上升到0.960,但全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仍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3)从空间分布上看,高热值区均分布在黔中部和黔西南部,黔东南地区最低。在时间变化上,部分地市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呈下降趋势。4)从空间关联格局上看,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空间关联度不高,仅贵阳市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现出“H-H”集聚,六盘水市呈现出“L-H”,毕节市在纯技术效率中呈现出“L-H”集聚,六盘水市和安顺市呈现出“H-H”型集聚,其余几个市(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空间相关性并不强。
4.2 建议
为了促进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1)促进质量提升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创新能力能够扩大文旅产品生产效能,对文旅产业价值链进行优化升级[26]。技术进步效率下降是贵州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应着力提升技术进步效率。一方面,完善旅游企业经营建设与品牌塑造,持续经营优秀传统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鼓励文旅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提高自身创新力,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2)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发挥区域优势资源。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关联性较强,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文旅企业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联动效应[27]。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发展不平衡,毕节市、铜仁市和六盘水市一直处于规模下降。基于此,要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结构,利用地区产业结构、区位条件,打通区域壁垒,激活省内客源优势,逐步提升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注重旅游品质的提升,主打差异化、高端化吸引省外客源。借助民族旅游文化资源,重点推广少数民族聚集地,注重发挥黔东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的独特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扩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水平;加强各地级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关系,以景点连线、联网式带动,促进文化资源和旅游要素的流动,提高区域旅游发展要素向边缘地区流动的强度,特别是通过贵阳市的交通和技术优势带动黔东南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共同推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3)加大文化生产力度,优化文化产品质量。丰富文化产业内容对于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对于毕节市、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这些地区已经达到规模不变,因此仅依靠增加文化与旅游的投入对其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应着力挖掘和开发这些地区的文化旅游精品资源、整合利用旅游资源,深入探究地区文化的内涵与本质,避免与贵州其他地区同质化,使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走向高质量;4)加强地区合作交流,促进文旅产业融合。贵州省各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空间关联度不高,贵阳市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与周边地区空间关联度高,特别是毕节市、遵义市、黔南州等边缘地区应该同贵阳市加强技术和规模合作,同时注重加强与其临近云南、重庆及广西等重点城市的交流,找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点。同时,毕节市和黔西南应该加强技术投入,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或引进新技术,以此促进自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4.3 研究局限
由于各市(州)对旅游业统计口径不同,因此本文在指标选择方面更倾向于各统计口径相同的指标。未来研究可以丰富数据来源,进一步拓展评价指标,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效率进行更全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