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河文化概说》谈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保护与传承
2022-08-09张喜云
张喜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步入21 世纪以来,国际竞争逐渐由经济竞争转向文化竞争,在此情境下,我国提出并重点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黄河文化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基于此,结合由牛建强编著、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文化概说》一书,通过对黄河文化进行横向与纵向梳理,整体把握黄河文化精神内核及发展脉络,以此充分激发黄河文化活力,通过谱写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新篇章,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我国文化强国目标的达成。
《黄河文化概说》一书共包括十三章内容。 第一章立足俯瞰视角全面梳理黄河文化发展历程。 第二章结合不同时代发展背景,分析黄河河道的变迁过程。 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以文明初曙、黄土馥郁、神圣崇拜、大河民风为主题,详细论述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农耕文明、民间信仰及民俗风情。 第七章与第八章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黄河灾害进行整理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黄河流域治河方略的发展历程。 第九章充分肯定先贤智慧,重点论述黄河文献的治河价值。 第十章聚焦城市发展,全面分析黄河岸边的城市演变。 第十一章聚焦商贸活动,详细论述黄河流域的商业及商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二章与第十三章深入解读黄河的河流生命伦理,并在掌握其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提出黄河文化的现代转型路径。
《黄河文化概说》一书从政治、农耕、商业、民俗等多个方面对黄河文化展开全面论述,以此论述为基础,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同时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梳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下面主要从文化、经济、政治三个方面具体论述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第一,黄河文化的文化价值。 从文化视角来看,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黄河文化内涵愈加多元化。 例如,黄河文化中蕴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在《黄河文化概说》一书中论述了黄河的治河策略,其中提到西汉贾让“不与水争地”的治河对策,这一因地制宜的治河方略充分体现出自然伦理观,是古人传统生态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 黄河文化中还蕴含百折不屈的斗争精神,时至今日,与黄河相关的神话故事依然在流传,如大禹治水、鲤鱼跃龙门等,这些神话故事所承载的忠于梦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核。 面对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冲击的严峻局势,以黄河文化为载体孕育民众精神文化品格,无疑是中华民族稳定发展、顽强奋斗的必然举措。 此外,基于特殊的战争背景,黄河作为见证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红色之河,黄河文化中还蕴含诸多红色文化,如长征红色文化、沂蒙红色文化、太行红色文化等,这些红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强力发展的坚实底色。 除生态文化、斗争精神、红色文化外,黄河文化还蕴含丰富的治河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 由此可见,黄河文化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其在多元文化需求的新时代具有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第二,黄河文化的经济价值。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可以由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基于这一理论明确肯定了黄河文化的经济价值。 通过实践调查可知,旅游发展、饮食经营、文艺创作、影视制作等都是黄河文化经济价值体现的重要领域。 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例,从旅游实践层面来看,黄河文化的经济价值一直深有体现,如2019 年国庆假期,陕西延安市的游客接待量达到70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43 亿元,在这一旅游黄金周中枣园、宝塔山、壶口瀑布等黄河文化的代表性文化景点成为游客的主要选择,由此充分说明黄河文化强大的经济效能。 除此之外,以黄河文化为主线的各旅游线路的火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黄河文化的经济价值,如近年来以甘肃伏羲庙、宁夏黄河坛、陕西黄帝陵等为主线的黄河寻根问祖旅游线路及以敦煌莫高窟、陕西秦始皇陵、山西平遥古城等为主线的黄河流域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已得到游客的普遍好评,在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并不断提升。
第三,黄河文化的政治价值。 通过解读黄河文化内涵可以发现,黄河文化具有正统性与包容性等属性,在黄河文化的这些属性中可以剖析出深厚的政治文化含义。 其一,从黄河文化的正统性展开分析,黄河文化的正统性主要是指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黄河文化已经在思想、政治等方面根植于国家政治、文化核心体系中。 比如,黄河文化中所承载的“同根同源”意识与“大一统”思想认知是当下国家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国民民族认同感、维护国家稳定与团结具有重要意义,突出体现了黄河文化的政治价值。 其二,从黄河文化的包容性展开分析,黄河文化的包容性主要表现为黄河文化中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共存与融合,黄河文化的内核与国家“以和为贵”的政治理念相契合,是国家处理各民族多元文化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达成和谐发展共识的重要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黄河文化具有突出的政治价值。
以上从文化、经济、政治三个方面肯定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此价值认知下,我国针对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关于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法规逐渐丰富与完善,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 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项目的发展愈加成熟,如2022 年银川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黄河文化旅游节。 从工程建设层面来看,以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导向,相关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相继实施,如沿黄生态长廊规划与改造工程等。 整体而言,我国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相关工作全面开展且不断升级,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进度与实效性:其一,保护与传承理念存在局限性。 目前,仍有一些部门或民众认为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是完全依赖于政府的一项工作,在此情境下,社会力量的参与意愿与形式非常有限。 在主导部门的单一性影响下,会出现多元主体间协同性不足、保护与传承模式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进度与效果。 其二,保护与传承工作专业性不足。 从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专业性来看,各领域专业人才不足是制约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而言,其不仅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专业的黄河文化知识素养,还需要其具备专业的新兴文化发展理念与技术,人才专业性不足极易造成黄河文化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出现主次颠倒问题,继而造成大众对黄河文化的非理性解读,由此阻碍黄河文化的时代传承与发展。
基于对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有效经验的总结及对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下文从模式创新、人才强化、政策保障三个方面出发,探索新时代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创新的可行举措。
首先,创新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模式。 通过问题分析可知,政府是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导力量,在政策推动下,“黄河文化+旅游”成为最常见的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且在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下,该模式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 随着“黄河文化+旅游”模式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尝试黄河文化与更多领域融合,并将主导权赋予更多主体。 举例而言,2022 年3 月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协同黄河博物馆举办了黄河文化进校园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使“黄河文化+学校”模式成为学界关注、研究的一大热点。 再如韩若冰等人于2021 年分析了黄河文化与日常生活融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黄河文化+日常生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思路。 通过多领域、多主体参与,创新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有利于赋予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更加深厚、持续的生命力。
其次,强化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才队伍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成为各领域发展创新的重要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需要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这也与改变当下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困境相契合。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其一,全面挖掘民间人才。 黄河文化是体系庞杂的艺术瑰宝,其中不仅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留存于书本,而是由传承人进行传承。 因此,在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才队伍时,应将民间传承人纳入人才队伍体系,通过全面挖掘、系统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完善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才队伍结构,这也是保持黄河文化体系完整性的关键举措。 其二,依托学校教育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离不开学校教育,因此应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曾明确提出应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通过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黄河文化普及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置黄河文化选修课程等方式,丰富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人才储备。
最后,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保障体系。 从政策层面分析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从立法与政策体系两个方面展开思考。 一方面,应针对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完善立法。 目前,我国就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出台的政策法规并不多,各地区主要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为基础制定地区发展政策,如《甘肃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 在这一政策环境下,2021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旨在通过这一法案为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加全面的政策支撑。 另一方面,应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体系生态化建设,即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的同时,注意政策间的衔接,如将黄河文化保护政策与黄河文化传承人培养政策进行衔接,立体化、生态化的政策体系有利于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全面落实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