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2-08-09王成礼
刘 娟,王成礼
(1.中国矿业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继2009年甲型H1N1流感以后世界卫生组织对传染病疫情的第六次预警[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抗疫斗争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2]。”早在2003年SARS疫情引起全国恐慌、给社会公众带来沉重的心理阴影之际,国家和政府就已经意识到构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紧迫性,经过近二十年的完善和积累,已经较为健全。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疫情在我国境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相继复工复产,学校有序安排返校,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当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疫情初期,武汉市防疫未能把握控制疫情的关键节点,导致疫情迅速蔓延扩散,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暴露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的短板。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法愈来愈受到学界的重视,其以量化、知识图谱化的方式清晰呈现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多项分析指标可供研究者利用。经文献梳理发现,从宏观视角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的论文并不多。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现状并为后续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文章尝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和可视化工具对国内近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领域的样貌进行知识基础的总体描绘,揭示研究的热点主题以及现有研究的不足和薄弱之处。
1 数据来源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初步检索,得到14 000余篇文献,考虑到研究的产出成果量过大,因此选择学界较为认可的高质量CSSCI文献(以下简称“C刊”)作为研究的代表样本。具体检索方法为:①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题名或者关键词,检索时间范围为“2003—2021年”,来源类别设置为CSSCI;②通过高级检索共获取560篇文献,剔除无作者的文献13篇以及与主题无关的18篇文献后,得到529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③进一步将529篇有效文献以“Endnote”的格式导出后,再压缩成“.zip”形式进行存储作为后期导入SATI中的数据源。SATI软件能够实现机构、作者、关键词等字段的提取和统计,进而生成矩阵形式[3]。 笔者使用SAT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构建相关字段的词频列表、共现矩阵、二值矩阵和相异矩阵用于后期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样本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21年11月16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
文章对529篇C刊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并绘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年度发文量柱形图如图 1 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近20年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领域的C刊文献研究数量少,产出规模小,直到2020年才实现爆发式增长。总体上可划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03—2019年)。该阶段文献量增长缓慢,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整体呈现波动式增长的态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引起关注始于2003年“非典”疫情,该年的发文量在统计时区内处于最高水平,随后研究热度逐渐下降。除2003年外,直到2019年C刊年度文献量都不足10篇。同时笔者还发现了发文量“冷热交替”的有趣规律:自 2003年起,当年或者次年研究的文献数量常常伴随着公共卫生相关事件的出现而达到局部峰值,待该事件的影响逐渐消散之后,研究的文献数量就会有所减少,逐步回落。如2005年禽流感爆发、2009年“新医改”方案公布、2010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等相关事件都引起发文量的小幅增长,在局部范围内达到峰值,然后趋于下降。第二阶段是暴发增长期(2020年—2021年)。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得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研究在学术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献产出量在2020年达到顶峰,该领域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
2.2 文献来源
如图2所示的统计结果表明,529篇C刊论文分别发表在238种不同的期刊上,《图书情报工作》期刊的发文量最高,刊载 24篇,占比为4.54%;《情报理论与实践》以18篇的发文量排名第二,占比为3.40%;同时发现刊载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中情报与信息科学类高达5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价值越来越凸显,从信息的视角出发拓宽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成为现实需要。除此之外,《新闻与写作》《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反映了新闻传媒、行政管理等学科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的关注,展示出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倾向。另外,排名前十位的期刊发文量共计 129 篇,占样本总量的24.39%,没有达到统计论文总量的三分之一。由布拉德福定律可知[4],我国目前刊载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期刊相对分散,未能形成稳定的期刊群。
图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主要文献来源
2.3 研究力量分布
2.3.1 主要研究单位
首先对发文二级单位进行统计,再利用Excel函数对发文一级机构进行合并统计(见表1)。从汇总后的一级机构来看,武汉大学以67篇的最高发文量稳居首位;吉林大学达到38篇位列第二;中国人民大学以36篇排名第三,它们是我国致力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三所重点高校。此外,发文20篇以上的一级单位共有7家。从二级机构发文量可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发文量排名第一,达到22篇;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发文量为19篇,位居第二;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以11篇位列第三,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二级机构也只有这三家单位。同时透过表1可以发现,高产发文单位主要位于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和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的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
表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2.3.2 核心著者
将核心著者共现矩阵导入,利用Gephi软件绘制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将节点Ranking属性按照中间中心度渲染,节点越大表明该作者的中间中心度越高,其影响力越大;两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粗,表示两位作者共同出现的频次越高,即合作的强度越高。中间中心度最高的学者是安璐,中间中心度值为14;其次是李纲,中间中心度为6,他们均处于研究领域的中心位置,并且两位作者的合作强度也最大。以李纲、安璐为首的学术研究团体重点关注领域皆为信息管理和应急情报等,反映了大数据在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情况。
图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领域核心著者合作关系网络图谱
同时注意到还有许多孤立分散的节点,这些作者之间的合作很少甚至没有合作关系,使得网络图谱整体上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综合核心著者发文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领域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和薄弱,有高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尚未形成,未来学者们可以逐步展开信息交流和共享。
2.4 关键词分析
一篇论文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对其核心主旨的提炼和总结,对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6]。为提高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对关键词做如下处理如表2所示:合并相同含义或者属于同一研究范畴的词汇,对无益于研究或不存在研究专指的词汇做剔除处理。
2.4.1 词频统计
根据Donohue等学者提出的用于确定高频关键词界限的公式,进一步确定关键词的数量[7]如公式(1)所示:
(1)
式中:I1为频次为1的关键词数量。
通过计算得出高频关键词数T=46.24,由于第46位关键词词频数为3,该关键词处于词频数为3的第一位,综合考虑予以舍弃,选择以关键词频数4词为阈值,最终选取前45位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研究热点的高频关键词。由于数量较多,仅列出前10个高频关键词如表3所示。
表2 关键词处理
表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前10)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舆情”“图书馆”等主题看似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联较弱,却成为高频关键词。笔者认为这实则反映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类新媒体应用和“互联网+”产品蓬勃发展,一方面为大众发声、信息服务提供了便利的生长条件,另一方面也给舆情引导和治理带来挑战。并且,从空间分布上看,图书馆这类场所具有人员密度大、场所聚集、空间闭塞等特征,一旦有疫情出现,传播速度难以控制,容易给师生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科研文化场所,在线下服务因疫情受阻的情形下亟需开展应急服务和管理。
2.4.2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运用定量描述的方式解释社会现象,逐步成为社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8]。为提高研究的准确度,将主题词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和背景词“新冠肺炎”做剔除处理,仅运用其他41个高频关键词进行研究。将41×41共词矩阵转换成dataset文件,导入NetDraw绘制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进而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图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1)网络密度分析。为获得网络图整体状况的定量描述,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网络密度测量。网络图的密度值越大,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性越好[9]。经Ucinet计算得出该网络图密度为0.1,意味着在41个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可能存在的820个关系中,实际上只存在82个关系。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图的整体密度很低,其结构松散,这些主题之间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讨。
(2)中心性分析。中心性在社会网络研究中常常被用来衡量行动者影响力的大小。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行动者更容易影响他人[10]。中心性有三种常用的度量指标:包括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通过Ucinet可以计算得到网络中每个节点关键词详细的中心性度量指标数值如表4所示。①点度中心度。计算与某点直接相连的其他点的个数就是点度中心度。如“应急管理”这个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为11,说明“应急管理”作为关键词至少与其他11个关键词在某篇文献中共同出现过。在共词网络中,一些关键词相较其他关键词拥有较大的点度中心度,那么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也相对更强。如表4所示,“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疫情防控”“网络舆情”以及“高校图书馆”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明显高于其他关键词,表明在我国当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中,这5个关键词及其子领域所反映的问题是研究的重中之重。②中间中心度。从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角度看,如果某个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则该词起到连接其他关键词的桥梁作用就更明显。由表4可以看出:“应急管理”“疫情防控”“公共卫生”“网络舆情”“高校图书馆”这些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数值仍远大于其他关键词。正是由于某些高中间中心度关键词的中介联系作用,多个关键词之间才能够连接形成网络,没有呈现四处散落的状态。此外,从表4中我们还发现有10个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为0,这说明还有不少关键词处于共词网络的边缘位置,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③接近中心度。如果说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都是从正向衡量行动者所具有的权威力和影响力,那么接近中心度这个指标则是从反向来度量的。在共词网络中,如果某关键词越独立于其他关键词、越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则它的接近中心度值越大。从表4可以看出,“应急管理”“疫情防控”“公共卫生”“高校图书馆”以及“网络舆情”这5个关键词的接近中心度值较小,说明这些关键词处于或者接近网络的中心。相对而言,“公共危机”“谣言”等边缘关键词的接近中心度值很大,需要依赖网络中其他核心关键词才能来传递信息。
表4 关键词网络的中心性分析结果
(3)边缘群体词的聚类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边缘分析方法,可以把高频关键词分为两大类:①核心群体词,这些词汇彼此之间联系紧密;②边缘群体词,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很少。经统计得到7个核心关键词,即“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疫情防控”“网络舆情”“治理”“应急服务”和“高校图书馆”。另外还得到34个边缘群体词,由于这部分边缘词汇数量较大且占比高达82.93%,相互间的联系不容忽视,因而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这部分边缘词再次进行分析。将数据导入Ucinet软件后得到如图5所示的分析结果,34个边缘关键词划分成 4大聚类,分别对应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4个研究不足领域,即预警机制、风险管理、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
图5 边缘群体词的聚类分析图
3 研究结论
文章从发文量、文献来源、主要研究单位、核心著者情况、研究热点主题及研究不足等方面入手,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2003—2021年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529篇C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如下:
(1)从文献规模上看,目前我国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C刊文献数量少,产出规模小。
(2)从时间序列上看,可以划分为两个研究阶段:①第一阶段是萌芽期(2003—2019年),该阶段文献数量增长缓慢,发文量呈现“冷热交替”的有趣规律;②第二阶段是暴发增长期(2020年—2021年),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领域在学术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献产出量在2020年达到顶峰,该领域的研究步入繁荣时期。
(3)从文献来源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以情报与信息科学类的期刊为主,新闻传媒、行政管理等学科也多有关注,展示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倾向。另外,在期刊分布上未能形成稳定的核心期刊群。
(4)从主要研究单位和核心著者分布情况看,高产发文单位主要位于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和文化实力较为雄厚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目前该领域“核心著者少、发文量少”的问题凸显,有高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尚未形成,未来学者们可以逐步展开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5)综合关键词词频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热点主题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疫情防控体系、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以及网络舆情等议题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针对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这几个方面的讨论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不足与薄弱所在。
4 展望与思考
4.1 展望
结合CiteSpace5.6.R5对主题词进行突现性探测如图6所示,筛选出近三年突现强度高的关键词,进而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前沿主题进行展望和预测。由表5可知,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新冠肺炎”,其次是“疫情防控”。新冠疫情背景下,应急响应、应急管理再次成为学者们热议的主题。此外前沿主题还涉及大数据、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风险社会、治理能力等。
图6 2003—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文献的突现词(部分)
4.2 几点思考
基于上文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研究关键词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领域未来还有可以扩展的研究空间。
4.2.1 关于预警机制的思考
学术界关于预警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建立健全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 提升应急能力等方面。完善国家制度体系能从整体上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11]。将国家治理领域的一系列制度通过法制化的手段转化成法律制度,用法律的“硬约束”保证制度的执行力,从而实现制度的规范化、定型化[12]。故笔者认为从完善立法、提供法律支撑的角度出发,将预警制度以法制化的形式落实,构建和完善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法律制度值得进一步探讨。
4.2.2 关于风险管理的思考
现有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大多从增强风险意识[13]、为应对非常规风险事件提供制度保障[14]、利用大数据完善风险治理体系[15]、实现风险的现代化治理[16]等宏观层面进行探讨,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界重视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但缺乏微观应用层面的讨论。风险包含着不确定性,是一个实时变化的因素,风险监测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加强风险监管。一方面,可以将量化分析工具作为一种控制风险的监测手段,针对某一领域的风险考虑构建具体的风险预测评估模型,从而预防和减少损失;另一方面,需要将前沿风险监测技术成果及时运用到风险管理中。
4.2.3 关于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观察国家治理能力的“窗口”,也考验着政府和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17]。现有的舆论引导文献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基本为制定舆论引导策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方面。在信息传播方面主要围绕提高辨识伪信息和误导信息的能力、完善信息传播治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传播的善治[18]等问题展开。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抖音等新型信息传播渠道涌现,为政府和媒体适时回应网络舆情、开展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思路[19]。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信息传播和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思考并不多见。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将这两者甚至三者结合考察的选题能更好地服务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