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以贵州省为例
2022-08-09谢美娟
谢美娟
(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劳动力人口均被农业部门占据,劳动力结构几乎是以单部门的形式存在,而随着非农经济部门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农村呈现出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女性化、生产率水平低、劳动质量低等问题(张永丽、金虎玲,2013;高丽丽,2015;邓义等,2017)[1-3],王珺(1992)[4]通过实证发现劳动力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农村地区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对当地人力、土地、资本和财政等多项资源的利用。
目前,很多专家从国家宏观层面对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变动与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整体性分析。李术君、李韬(2008)[5]认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存在不利的影响。李旻等(2010)[6]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造成的影响。陈锡文等(2011)[7]从宏观层面定量化测度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得出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同样,王笳旭、李朝柱(2020)[8]基于中国微观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劳动供给、资本替代、土地转换三大效应的叠加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将导致农业产出水平、劳动生产率分别下降0.77%和1.19%,农村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农业农村发展。杨长福、张黎(2013)[9]和汪徐(2017)[10]认为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潘希迁(2018)[11]力求分析日本超老龄化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形成原因,并通过借鉴日本经验展望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具体政策安排。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发现无论是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层面,还是针对不同地域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当下大部分研究仍将较多的关注点放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工业化、城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针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未来劳动力的质量将取代劳动力的数量,而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对全国人口老龄化的贡献不可忽视。因此,分析贵州省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方面能够补充相关研究的欠缺,另一方面能够为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情况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实际参考。
1 理论基础
1.1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1960年由舒尔茨提出的。他认为人力资本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人力资本的贡献不可忽视。同时他还认为实施教育能够提升人力资本。此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人力资本,人口老龄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由此可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引起人力资本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发展。
1.2 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最早是由人口学家Adolph Landry提出并对其明确定义,人口转变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状态转变的过程,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Adolph Landry在其所著的《人口革命》一书中将人口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中期、现代,原始阶段的人口往往表现为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较高。
2 我国人口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不断改变,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5%,也就说每22个人中就有3个是老年人,并且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的比例达18.7%,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将成为老龄化潜在人口。如图1、图2所示,在1990—2010年期间,我国老龄人口总体呈缓慢增加的态势,其间老龄人口数增长速度较为平稳,老龄人数占比的变化不明显。到2010年后,我国老龄人口出现无论是人数还是总人口占比均表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尤其在2015年后,老龄人口以每年1 000万人的速度增加,人口占比由9.33%猛然增加到13.57%。也就是说在短短5年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就增加了4.24%,表明了自2015年起我国存在大量的60~65岁年龄组的人口,这部分人在2020年正式加入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行列,我国存在潜在的人口老龄化风险,未来有望向高老龄化社会过渡,人口老龄化问题亟待重视。
图1 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变化
图2 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比例变化
3 数据来源与研究区域概况
3.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历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和《贵州统计年鉴》,数据内容包括:地区老龄人口总数、老龄人口组成比例、年龄组成比例及农业相关生产数据等。
3.2 研究区域概况
据贵州省人民政府网,贵州地处我国西南的东南部,北纬24°37′~29°13′,东经103°36′~109°35′,全省常住人口38 562 148人,其中汉族占63.56%,人口数为24 511 882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4 050 266人,占36.44%,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目前,第一产业(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2%,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较大。由于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更适宜发展立体农业、特色高效农业。
4 贵州省老龄人口结构现状
近5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化和人口的更替,青年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劳动力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从贵州人口结构变化情况来看,自2015年以来,贵州省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不断提升,如图3所示。在2020年全省老龄人口占比达11.56%,全省各地区人口老龄问题均不容乐观,如图4所示,其中遵义、铜仁、黔东南老龄人口数最多,老龄人口占比均已超过13%,几乎接近于联合国14%的老龄化社会人口占比标准;安顺、毕节、黔西南、黔南也已超过10%,而贵阳和六盘水保持在9%左右的水平,表示刚开始或进入老龄化社会不久;但贵州省60~65岁人口基数仍然较大,达1 474 902人,老龄化风险依然存在。
图3 贵州省近5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
图4 2020年贵州省各地区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
5 贵州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作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贵州通过反复论证,2015年提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思路。随后,贵州省委及农业有关部门根据贵州实际,推行“5+1”特色产业,希望以此作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其中“5”即“茶叶、蔬果、中草药、食用菌、生态家禽”5大特色优势产业,“1”即现代冷链物流产业。2018年,在“5+1”基础上,贵州省又提出构建12项特色农业产业,此后对其具体内容不断进行优化调整。2019年,贵州省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回落到53万亩和232万吨。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最高值曾占贵州粮食播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3%和36%,目前仅为20%和22%。2020年,将12项特色农业明确成以既有传统的精品蔬菜、精品水果、辣椒和茶叶,又有新兴的食用菌、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中药材(石斛)和刺梨等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同时还提出对牛羊、生猪、渔业及家禽的养殖全部实施生态化。可见,贵州农业产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
6 农村老年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发展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与之密切相关的劳动生产力和农业生产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6.1 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
人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之一,人力资本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是关键,只有乡村能吸引人、留住人,才能更好地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但贵州乃至全国各地区农业青壮年劳动人口仍存在缺口,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导致农村萎缩、农业不强,农村低迷的人力资本严重阻碍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如何将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与引入乡村人才进行有机结合,如何通过人的振兴来促进产业兴旺无疑是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12]。
6.2 不利于农业高新生产技术推广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能够导致资源转向分配和促进技术研发,从而促进科技进步产出的增长,但持续不断的老年人口变化不一定有利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在农村大量的老龄人口也许会妨碍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留下的人口以老年妇女、老年男性、儿童、低文化水平人口为主,而这部分人群对新技术可能不感兴趣或者碍于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去应用新技术。因此,劳动力人口质量下降后,无疑将降低农业技术在当地的转化效果。
7 结论与对策
虽然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但目前我国仍是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本文通过审查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贵州人口老龄化变化对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并结合未来贵州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关于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的策略。
首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社会和低出生率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构成和质量。因此,为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可通过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改善农业经营主体弱质的现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提高各年龄段劳动力的参与率,缓解高质量、有能力的劳动力资源短缺风险。此外,要促进农业产业向更多具有创新型、知识密集型和科技集约型产业转变,为农村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其次,制定劳动力回流优惠政策。如果在外从事其他非农行业的人员有意愿返乡或已返乡还未就业,政府可为其提供合理的创业启动资金,合适的农业生产岗位,同时对于那些愿意且能够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应为其开通一条专门的“绿色回乡就业通道”。政策制定的目标应该是找到多种方法来刺激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乡村并持续地留在乡村参与乡村的建设和产业的兴旺,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最后,重视劳动力保健。提高老年人保健和相关社会福利方案的质量必须成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缓解农村老龄劳动力人口弱质,政府应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劳动力保健政策,注重老年人的饮食营养卫生状况,以便提高老年人口的劳动能力,使其能够继续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