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双膜覆盖模式“懒人”旱育秧技术要点
2022-08-09李海韵,贺光成
仁义镇位于重庆市荣昌城区西北17千米,是荣昌区的三大农业大镇之一,地形以浅丘为主,试验旱地海拔高度在366~388米,年平均气温17℃,大于10℃有效积温6442℃。该镇土壤以pH值为5~6.5的弱酸性黄壤土为主,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为特色产业,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066.7公顷,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66.7%。目前,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60岁以上的劳动力人口是在家务农的主力军,在文化程度上也大部分处于初中及以下水平。在这种实际情况下,仁义镇利用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推广了省时省力又便于管理的双膜覆盖模式“懒人”旱育秧技术。
一、苗床地选择与苗床制作
苗床地宜选择交通运输方便、坡度46.6%以下、地下水位1米以上、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地势平整、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呈弱酸性的沙壤土或菜园地。若苗床地选择不当,会影响水稻产量,比如地块板结、积水会使秧苗根系生长困难;为方便管理而选择房前屋后较背阴的地块,容易造成光照不足生长缓慢或受冷害影响;若离水源远不利于排灌,就无法保证育苗期对苗床湿度的控制而影响培育壮秧。
苗床是水稻育秧的重要必备条件,如何整理质量好、适用性强的苗床,直接影响苗床后期的管理和培育壮秧效果。
①苗床用地面积。按照大田种植面积、种植密度、稻种特性、移栽秧龄来确定苗床育苗用地面积。一般移栽小苗的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0~60),移栽中苗的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0~50),移栽大苗的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30~40)。
②开厢起垄。建议在无雨的天气将选好的苗床地进行整地、培土、开厢、起垄。为方便苗床管理,建议用于苗床的厢面宽1.2米左右,起垄宽度以60厘米为宜,垄上细土备用于撒播稻种后的厢面覆盖用土,待完成播种后,起垄位置即是育秧管理过道,也是套作下一茬玉米的预留行。
③混土整床。为保证旱育秧的秧苗在苗床期有良好的营养生长环境,在进行肥培土壤时,结合苗床消毒混土整床。肥培土壤按照每亩面积用40%的硝态氮肥和硝酸磷、钾肥12.5~15千克,均匀撒施于厢面后与土壤混拌均匀。若施用复合肥、有机肥,应在播种前1周进行,施肥并与土壤拌匀后用清水均匀喷洒苗床厢面,使土、肥充分融合。苗床培肥后,用清水均匀浇灌厢面,彻底湿透土壤,使土壤含水饱和度能充分满足种子整齐发芽出苗对水分的需求。
二、稻种处理与播种
根据仁义镇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播种时间宜选择在3月8日前后,此时气温相对稳定通过10℃以上,为旱育秧适宜播种期,也是保证再生稻生产的时间前提。播种用量可掌握在每亩本田准备稻种0.75~1千克。
①晒种。种子经过丸化处理的可直接浸种,未经丸化处理的稻种需要在播种前选择晴好天气晒种6小时左右,再将晒后的种子在阴凉干燥环境中放至常温状态,一方面可以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淀粉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发芽力,另一方面也可在晒种时杀死部分病菌、清除部分虫害。
②浸种。晒种后的稻种在去除空壳或杂质后,用清水浸种,浸种用水建议选择家用井水或稻田自然活水,浸种时间为1~3天,具体浸泡时间可根据品种、当日气温而定。浸种时每隔24小时务必换水,时间过长会减弱种子的发芽力。
水稻浸种的过程,也是种子吸水膨胀的过程。当水稻种子吸水膨胀使胚根突破种皮谷壳,生产上称这为“破胸”或“露白”;由于“露白”甚至发芽的种子处理不当会造成烧芽,撒播时会增加工作量,也容易损坏幼芽,建议浸种程度以种子不露白为宜。
播种前浇透苗床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再将稻种按计划用量均匀撒播在厢面后,立即将垄上备用的细土均匀覆盖在厢面上,盖土厚度为1~2厘米,做到泥土表面不露种。
三、病虫草害芽前封闭式防治与双层覆膜
由于本地土壤中地下害虫较多,而水稻除草也是导致近年来在水稻生产中投入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因此,采用芽前封闭式杀虫除草,可在稻种出苗前将地下害虫和杂草有效防治。该方法就是在完成水稻播种、覆土后,立即使用安全、高效药剂(防止药害)对厢面进行“除草杀虫”防治,然后及时在厢面覆盖双层薄膜保温保湿。
①药剂除草:每亩用丁草胺60%乳油100~125毫升,兑水50千克,对厢土表面均匀喷施除草。
②诱杀害虫:用辛硫磷颗粒饵剂均匀撒施在床土表面诱杀地下害虫。
当完成药剂防治后,立即在厢面平铺一层保湿地膜,将播种后的厢面全覆盖,并在覆膜周边压实;同时在平铺的地膜上面再用竹片做架条搭建棚高40~50厘米的拱棚,棚顶可做成弧形或平顶形并覆盖一层棚膜,并注意在搭架前先按常规将竹片毛刺刮净,以防划破棚膜。若做平顶形拱棚膜,可将竹片齐厢面宽度位置的两端弯成近90°直角(可适当用火烤此处,让其不易折断)。无论是地膜还是拱棚膜,在覆盖后都必须将膜边用泥土压实,以提升保温保湿效果。
四、苗床管理
旱育秧苗床管理的重点是对苗床温度、湿度的控制和管理。在播种后,利用“平铺地膜+搭拱棚膜”的双层膜覆盖,可使拱棚内温度达到28~30℃、湿度达80%以上,能有效预防烂种、烂芽和死苗的发生,保证出苗整齐,有利于培育壮秧。
当稻种发芽出苗至1叶1心时,此时幼苗出土1~2厘米高,可揭开拱棚膜两端,抽掉里面平铺的保湿地膜,再继续压实拱棚膜,使棚内温度保持在在25℃以内;直到幼苗长到3叶1心时,根据气温状态逐渐在白天掀开棚膜两端开始通风控温、排浊、炼苗,夜间压实棚膜继续保温。至秧苗4叶1心时,可根据天气情况逐步揭去拱棚膜。
揭膜后的秧苗期,以干旱模式育苗为主,正常情况下不再进行肥水管理,如果没有极端高温或寒潮天气,也不再有人工投入。但是因持续高温干旱至叶片缺水卷筒、土壤干硬发白时,就需要结合抗旱用腐熟的农家清粪水或细渣肥少量浇灌至地表湿润,再用适量清水喷洗幼苗;如果遇到低温冷害,就应当适当施用杀菌剂和壮秧剂。
用75%三环唑,以每亩用量20~25克喷施预防叶瘟病。
防治稻飞虱,可用吡蚜酮、烯啶虫胺;防治一代二化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使用时注意药剂合理混配或交替使用。
五、适龄移栽
移栽前7~10天,可按“送嫁肥”比例配制施用一次水稻专用叶面肥。旱育秧的大田移栽,建议选择没有下雨的天气,以减少拔苗伤根和增加运输成本。“双膜覆盖模式”的旱育秧,因其干旱式管理,促使地下根系多生快发,防止地上部分陡长,有利培育矮壮植株,育成的秧苗移栽适龄期比普通育秧的移栽适龄期长10天左右,种植户可根据农时合理安排大田移栽时间。
建议最佳移栽适期的秧龄在35~60天,分蘖3~4个。秧龄过小,会增加用种量和人力等成本;秧龄过大,影响水稻产量。若人力不足或受自然气候影响,可适当延长移栽时间5天左右,不影响秧苗大田移栽后的正常分蘖和常规产量,但不易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