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022-08-08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

奋斗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人类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张志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态科学理论和中国优秀生态伦理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夯实人才保障和思想基础的重要举措。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自然、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哲学基础,实践的辩证观是从人的实际活动出发,建立在自然、社会与人的相互作用基础上,既注重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又注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原理,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影响和作用显著不同。从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关系,到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非对立关系,再到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呈现尖锐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认为,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刻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提出了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论断。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责任,“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并赋予了时代创新,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生态文明的科学论断。

东北林业大学逸夫教学楼(图片由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世界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曾兴盛于世界,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着适合于人们生活的良好生态环境。比如中国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有着茂密的森林、充沛的水量和肥沃的土地。在黄河流域,人们依靠着“生态兴”的优势,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博大精深、闻名于世界的中华文化,让古老中华文明亘古流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始终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这也充分证明走生态文明之路,是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人类将进入崭新的文明阶段,即生态文明。这更加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趋势。

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科学论断,并且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无疑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为人民谋幸福的观点,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问题的密切联系,更是对人民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着人民的幸福展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前提,是提升人民精神境界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清醒地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给人民提供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优质的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表达了对人民幸福的高度关注,更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二、以“三题教学法”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发挥优势,积极探索,采取“三题教学法”在大学生中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三题教学法”是指“课题导引”+“专题深化”+“问题交流”的集成教学方法,是在整合当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主客观问题提出的教学改革新思路,是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旨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培养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课题引导”。课前思考是课题引导的逻辑基础,课前的思考与课堂的学习、课后的实践是一脉相承的,是巩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催化剂。课前思考的前瞻性与先导性、自觉性的深层对接会产生良好的规模效益,符合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时代进步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掌控者,有效引导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前思考,有利于大学生深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完整图景和整体效用,实现课前、课堂和课后的最优同步。课前思考的先导性符合大学生受众的个性特质和情感诉求。问题的广度在学生之间的横向关系上交叉融合,思考的高度在师生关系的纵向发展上层级推进,学生课前在精神层面与问题领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同发展。“课题引导”就是在上课之初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对社会上生态文明领域重大热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困惑作为自己的课题,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一直带着课题学习,带着课题思考,并在课后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终用课堂上学到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分析和解决这个困惑,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课题引导教学的目标就是以课题为牵动,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专题深化”。“专题深化教学法”强调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协调好知识的系统性和重点难点的突出性。一方面,重视教材的基础性作用,保证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教学碎片化,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知识成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另一方面,结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有选择地进行专题讲授,突出重点难点,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理论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真正实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将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教学的重点、难点相结合,让学生既能全面地了解知识的框架,又能有针对性地吸收重难点知识。由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课堂学时有限,势必要求教师讲授时详略得当,对课堂内容中重点部分进行专题深化。我们重点突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对关于生态文明的历史规律,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关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实质,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建设宗旨,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与发展目标,即“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治理,即“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等问题进行重点专题讲授。

“问题交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教师在课下与学生就特定问题展开互动,并解决学生各种问题和疑惑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用QQ、微信等沟通方式实时互动,随时解答学生的思想和理论困惑,与学生形成全方位经常性交流互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做到了教学相长。在问题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兴趣高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深入发展、对现代生态科学规律深刻把握和对人类未来发展前路深邃思考的集中价值体现,是新时代下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指南、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人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