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的空气有点甜
2022-08-08刘浩军
□ 刘浩军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漫步在绿意葱茏的孤江河畔,眼前呈现一幅“鱼在云中游,鸟在水里飞”的生态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我端着相机靠近水面寻找最佳拍摄机位。“河水太清澈,鱼儿看见人影会被吓跑,不要过来,谢谢!”不远处一位正在钓鱼的老人打着手势小声说道。
这里是地处赣中腹地的永丰县龙冈畲族乡,这里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首战告捷之地,这里“红色历史、蓝色民俗、绿色生态”交相辉映,是江西生态旅游前50强乡镇,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
“好生态成就畲乡‘绿富美’,‘绿林好汉’雷水保应记头功!”畲民新村的兰邦宁笑着竖起大拇指。今年62岁的雷水保是乡政府的水保员,这位21岁参加工作的老党员退而不休,继续在为水土保持绿化奉献余热,乡亲给他取了个“野名”:绿林好汉。
▲森林村庄绿满眼帘
初夏时节,我专程采访雷水保。行走在林荫山道上,耳畔泉水叮咚、鸟儿叽喳,宛如一曲秘境乐章。来到密林深处,找到正在忙着清理防火带的雷水保。他中等个头,脸庞黝黑,头上夹杂少许白发,虽然年过花甲,但精气神良好,做事动作麻利。
“要采访我的先进事迹?嘿嘿,我没什么可宣传的。家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所取得成效,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得益于乡亲们的支持配合。”雷水保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继续劳作。
“快12点了,回家吃中饭吧。”“这里离家较远,回家耽误时间,我带着饭来的。”“干体力劳动累啊,你不用午休吗?”“吃完饭躺在大树下的草地上眯一会儿,这里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比睡在家里的床上惬意。”“今天你的侄孙雷泽泉结婚,不回家喝喜酒?”“唔!怎么忘了这事,走,我们一起去吃喜宴。”
步入热闹的小楼房,婚礼正在进行中。新郎雷泽泉、新娘兰云溪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青年,这对青山碧水滋养的新人颜值生辉。新郎英俊挺拔,气质如山,神采焕发;新娘身姿婀娜,清灵似水,笑若甘泉。
饮下一杯用泉水泡的畲乡白茶,味道醇厚浓郁,清新爽口。笋包、薯包、孤江鱼、艾叶饼、乌饭......这些畲乡传统美食,让人大饱口福。“哈哈,你们吃的清蒸鱼是我今天钓的,吃不出腥味吧。好山好水出好鱼!”我上午在孤江遇到的钓鱼老人笑道。
“泽泉前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担任水保员,令人欣慰!”吃完中饭,雷水保出发去巡山护林,防止森林火灾和林木盗伐,与随同的我们边走边聊。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1974年和1992年的公约对波罗的海沿岸国如何携手共同对抗波罗的海海洋污染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做出了细致、清晰、周全的规定和安排,加上公约设立赫尔辛基委员会、重视科学技术成果的引入、灵活利用区域和国际组织、不断自我更新的特色,开启了波罗的海沿岸国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正式合作,为持续数十年并取得积极进展的波罗的海环保实践,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框架性法律保障。
枣树、石榴树、桔子树、杏树、山楂树、枇杷树......一路花果飘香。“这片果园以前叫爱情林,我结婚时倡议创建的,和妻子栽下了第一批树苗,共147株,寓意一世情。泽泉新婚种果520株。”雷水保说,10年前已将爱情林更名为爱情百果园,本地喜结连理的新人都要来这里栽种象征爱情的果树、花卉,让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变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美丽乡村生态旅游景区。
沿着山脊行进,宛如徜徉在绿色海洋中。山林郁郁葱葱,绿得生机盎然,绿得沁人肺腑,绿得神清气爽。目光所及之处,难以看到黄土裸露的山体。
山无绿兮水无清,风既毒兮沙亦腥。“我的少年时代,这里大部分是荒山秃岭,成了水土流失的江南红色沙漠。孤江晴天变小溪,雨天河水浑浊不堪。”雷水保回忆道。
那段时期,很少有人外出务工,包括龙冈畲族乡在内的孤江流域群众窝在家乡,日常主要干两件事:种田、砍柴,当时县域内无水电、火电、风电和沼气,买不到液化气,唯一的生活燃料就是柴草。随着人口的增多,柴火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树木越砍越小,越砍越远,越砍越少,后来连荆棘也砍来当柴烧,把树蔸也挖回家烧火炉取暖。
群山失去植被,人们饱受水土流失之苦。久晴少雨,山泉断流,溪河干涸,村民到处找水喝;久雨少晴,山洪肆虐,泛滥成灾,住在孤江河畔的村民提心吊胆。鸟儿在山头盘旋几圈,找不到树做窝,飞走了。山谷中的耕地跑水、跑土、跑肥,农作物收成微薄。晴天易旱,雨天易涝,一些水田变旱地,只能种植红薯、芝麻、花生等耐旱作物,一年有近半时间吃不上米饭。
▲孤江鸟影
有一年隆冬时节,万物凋敝,枯水期荒山秃岭间的田野农作物稀少,一头野猪饿得不行,被迫进村寻找食物。野猪悄悄溜进一家农户门前的菜园中,不料还未张口吃菜就被户主发现,大声疾呼打野猪,在家窝冬的村民们听到呼喊声,顿时来了精神,倾巢而出,手持刀具或棍棒拼命围捕,野猪被吓坏了,慌不择路地冲进孤江,陷入沼泽,动弹不得,被村民们活捉。当时村民每月难得吃上一顿肉,见到送上门的野味哪能不兴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送春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分山到户,原先属于集体的大部分山田经营权变为私有,再也不能见到树木就任意砍伐,村民们开始在自己分得的荒山上植树造林,结束了只砍不栽的掠夺性砍伐。
几年后,从水校毕业的雷水保回乡参加工作,担任乡政府水保员。水保,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取的,虽然有些土气,但雷水保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名。他的兄弟姐妹的名字都带“水”,如水根、水秀、水兴、水清,寄托着父亲对林茂、水足、粮丰的美好愿望。父亲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带头营造水土保持林,鼓励后辈考取水利院校,毕业后回乡为水保绿化贡献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丰县在治山理水的同时,加速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步伐。如今,砍柴烧火做饭的村民越来越少了,使用电炊具和液化气做饭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做饭不再被烧柴的烟尘熏得灰头土脸。
雷水保带着我们环绕巡山,不走回头路。夜幕降临,回到起点。“我没有发现一棵树木被砍伐,只栽不砍,没有回报,群众植树造林有积极性吗?”“生态公益林不允许砍伐,村民自造林且未划入公益林管辖范围,要砍伐必须先经政府批准,只能间伐并及时补栽树苗。只栽不砍的回报大着呢,乡亲们早已尝到甜头......”
营造水土保持林,目的不是卖木材赚钱。荒山坡地得到充分绿化后,植被发挥出良好水土保持作用,山泉长年不息,孤江水位稳定,即使下暴雨,洪水也不再像以前来得凶猛,没有那么浑浊,保障了群众的饮水安全和防汛安全。随着山林涵养水源能力的提高,林区的耕地实现保水、保土、保肥,农作物旱涝保收。
近年来,龙冈畲族乡调整水土保持工作思路,改变以前以种植松树、阔叶树为主的造林方式,因地制宜营造水土保持生态经果林,不砍树也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治山治水又致富。雷水保将爱情林更名为爱情百果园,正迎合了新时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
要想家乡富而美,必须植绿和护水,已成为畲乡儿女的共识。山水共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畲民们正在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上脚踏实地加油干,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