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的发展探析
2022-08-06李夏如
李夏如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视觉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以水为媒的绘画方式在中国古已有之,绵延千年,留下无数艺术瑰宝。挥毫泼墨的画家们可曾想过,面对着一块小小的电子屏,也能创作宏大作品。20 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绘画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掀起数字创作热潮。随着人们对其了解和认识的深入,数字绘画从实用美术领域逐渐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兴形式,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应运而生。
一、蓬勃生长:新时代数字绘画的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软件技术的研发为数字绘画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基于传统绘画的数字仿真成为可能。数字收藏品掀起的热潮提升了人们对数字艺术品的价值认可,提振了数字绘画人的创作信心,为技术发展增添了外部力量。
(一)软件技术发展之便
2015 年9 月10 日,苹果公司发布智能触控笔Apple Pencil,标志着iPad 对于相关从业者而言正式成为生产力工具,基于iOS 平台的独占性软件Procreate 的应用研究逐渐展开。数字绘画便利、高效、易传播的多重优势,引发了人们学习和研究的热潮。如今的美术工作者与学生,已经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沉浸式绘画创作。
数字绘画是20 世纪计算机发明以后新兴的艺术形式,指的是以计算机和相应的图形软件为工具进行的绘画艺术创作,也称为CG(Computer Graphics)艺术。[1]由Adobe 公司开发和发行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因兼顾全面而强大的绘画功能与后期处理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数字绘画领域。除本身功能齐全强大之外,Photoshop 还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自定义方式,用户可根据软件提供的平台编辑出符合自己工作需求的工具组,并进行分享。近年来,数字绘画软件层出不穷,精于漫画创作流程优化的Clip Studio Paint、支持多平台使用的MediBang、能用于平板电脑且功能较为完善的ArtStudio、小巧易用的SAI 等,各种软件的优化更新,为数字绘画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由此展开的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传统文化传承之需
2016 年11 月30 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随着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数字绘画从最初的体验新鲜感逐渐转变为追求作品的美学高度与深度,传统绘画体系中的一些经典表现手法被应用于数字绘画领域,进而使得数字仿真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普及变得更为迫切。
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绘画技术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传统物质媒介形式的再现,二是对传统艺术手段与形式的超越性模拟,三是对传统艺术可能性或被背离性视觉形式的模拟。[3]基于以上研究,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根植于传统水彩画种,与以水为媒的中国传统绘画关联密切,又因其生发于新技术而具有创新意义。如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和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效便捷的数字绘画技术需求井喷式增长,而数字绘画中普遍存在难以实现传统绘画质感、难以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问题。如何使传统绘画视觉在新技术中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应用,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亟待突破的难题。为这些问题找寻解决之法,是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是数字绘画研究者肩负的责任使命。
(三)数字艺术价值之辩
2021 年3 月21 日,一部名为《每一天:前5000 天》的数字艺术作品以NFT(非同质化代币)形式被拍出约4.51 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数字收藏品的概念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对其形式和弊端的讨论尚未结束,但对于以数字工具进行绘画作品创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事件。
关于数字艺术品的价值争辩由来已久,高度便利的另一面是没有实体的“硬伤”。因此,当它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态受到瞩目时,随之而来的是对其价值的讨论。失去灵魂的艺术品不会因为载体的变化就能名垂青史,[4]拥有灵魂的艺术品也不会因为载体的变化而一文不值。艺术家、策展人等对于数字绘画从排斥到观望到接纳再到积极融入其中的观念转变,使数字绘画终于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而后,版权保护的重视与NFT 在数字艺术领域的爆发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于数字艺术品的价值忽视,这些转变提振了数字绘画从业者的创作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创作动力。
二、突破困局:数字水彩基于学科、教学、实践层面的改进探索
数字绘画对于传统绘画的仿真之路行进已久,而相关研究常常着眼于某个工具的优化,亦或是某种质感的再现。而当下的困境,在于该技法关联的整个学习与使用的体系优化问题。笔者通过走访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软件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及内容创作者,分析古今两种不同绘画方式的创作思路与表现程序异同,整合出三条可行路径(见下图):一是对相关学科进行合理的融合,二是疏通教学中的技法传授思路,三是优化实践创作中的各项工序和流程,进而在更广阔的视野之下将该项技法传承和发展下去。
图 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的系统改进
(一)学科层面从分立到融合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通常传统水彩与数字绘画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传统水彩在美术学科之下,以纸本绘画为主,极少进行软件绘画教育;数字绘画则属于设计学科,以软件教学为主,少有用到纸本绘画,或仅有少量基础练习。这样分立的学科设置,使得两种不同绘画语境下成长的学生普遍出现难以互相理解的困境。一直以来,这个空缺需要他们自己填补,而其中所走的弯路与花费的时间,却是整个行业实实在在的损失。
其实,无论是数字绘画还是纸本绘画,绘画是内核,数字或纸本的区别只在于实现形式,对于水彩亦是如此。问题在于,水彩画这种形式不属于基础美术教学中专门学习的门类,大多学生在中、高年级分专业后才会接触到。学习数字绘画的学生,如果没有对于水彩的系统认知,便难以理解其所要呈现的视觉内在逻辑;学习纸本水彩的学生,如果没有对于数字仿真技法的系统了解,会不自觉地放弃曾经纸上的视觉表达。这两类学生在正式进入到数字创作中时,会殊途同归般的拥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创作的作品数字化痕迹较重,既难以继承水彩温润自然的特性,更难以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困境之下,两个学科的适当融合变得十分迫切。究其核心问题,两种画法的区别在于:传统水彩绘画讲究对“水”的精准控制,通过控水而产生丰富的渐变、扩散、肌理与水痕,该专业的学生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对于水的控制力与表现力,避免绘画中可能出现的难以逆转的问题;而数字绘画的水彩仿真难点并不在于此,它可以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如何以一套有效的程序来实现特定质感的表达,使传统水彩技法与数字绘画软件中的工序一一对应,从而实现真实自然的呈现。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适当的学科互通来解决这一问题。将两个学科进行结合,形成传统水彩体验教学、数字绘画软件教学、数字水彩实践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体验水彩在纸张上流动的生动质感,了解各项流体表现和色彩晕染的实现方法;另一方面,在熟悉软件后,学生将该项技法系统地对应于软件的功能教学,得到感官与逻辑的双重沁润,既有利于增加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记忆,也有利于通过思维推演增强对水彩数字化技法的理解与领悟,从而高效清晰地将这一技法理解吃透,进而在实践中创作出更优质的作品。
(二)教学层面由点及面有序铺开
初次接触数字绘画,学生常常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拥有了机器就能拥有高超的绘画技能。这样的高期待值,映射着人们内心对于科技的期待与向往,却忽略了绘画无论以何种形式实现,它始终是由人所创造的艺术。这种高期待值反映在技术的应用上,便形成了到底是机器适应人还是人适应机器的困境。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引入到传统水彩的视角,颜料与笔被人发明却不会自己行动,我们理所当然地需要想办法去使用它。因此,研发工具的作用是使机器适应人的需求,而实际的教学则需要让学生明白工具的使用法则。
基础的数字绘画软件教学,比较注重介绍软件的各种功能,学生能够学会软件的使用,但对于各个功能的理解是相对孤立的。有学生误以为拥有笔刷就能画出相应的效果,当发现实现不了自己的想法时便归咎于工具不理想。事实上,这就像传统水彩也需要用不同的工具与媒材来实现不同的视觉效果,数字水彩之所以能够仿真,并不是单纯某一种工具的功劳,而是不同功能互相结合所产生的奇妙反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将传统水彩与数字水彩联系起来,也要将数字水彩所使用的各项工具联系起来。不是单一功能的独立教学,而是各个工具统筹衔接之下的完整应用体系教学,这要求教师具备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及更强的实操能力。
传统绘画教学中有点、线、面的概念,通过点、线、面的优化可以创作出优美的画面。这些抽象的概念在软件学习中同样适用,单个的工具是“点”,工具间的功能衔接是“线”,系统了解后自由地调用、组合各项功能构成自己的创作是“面”。这种从工具识别到功能关联再到系统认知的教学方式,由点连成线,由线构成面,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数字水彩的创作技法,并逐渐能够灵活运用它。
(三)实践层面形成科学工序流程
每当谈论起绘画艺术,人们的固有观念便是不应以效率论美学,这混淆了技术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在数字绘画领域这类争辩尤甚,因为这项技术诞生之初便是偏向于实际应用的。中国的水墨动画曾经享誉国际,也因其制作之难而难以普及和传承,可见在实际应用中,效率是无法避开的话题。如果数字仿真技法的运用不如纸本绘画快,流程不如纸本绘画便捷,那么它的发展必然陷入困境。
诚然,从数字水彩对传统水彩视觉特征的再现角度来说,重点还是真实。但从应用的角度来说,也离不开方便快捷,不然便失去了“仿真”的意义,数字水彩的瓶颈正来源于此。纸上几笔便能栩栩如生的画面,在电脑中或许要经过复杂的工序才能实现,这显然是人们的偏见。实际上,当画面的难度达到一定量级,且需要反复揣摩与调整时,或是被应用于动画、视频等其他领域时,数字水彩易修改、可分层、能适应团队创作的便利性便会凸显出来。为发挥这一优势,创作者除了熟练理解和使用软件之外,还需要具备依据作画的内容、题材提出方案,基于基本工具包优化各项工具设置、程序步骤,进而形成高效的创作工序的能力。这也是成为一名数字水彩创作者的重要标志。
因此,教师可通过完成实践选题来培养学生对该项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首先以确认创作方案奠定基础,依据方案尝试调整工具参数,优化整体创作流程,使效率得到提升,再将优化后的流程用于实际创作,并产生成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该项技法的使用熟练度,也可为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工具的后期实践和优化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战的打磨,在产生作品的同时推动技法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研发者,实现良性循环。
三、行稳致远:多维度下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的未来展望
在古今交汇的时刻,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将走向何方,时间的纵向轴线上能否开辟出自己的道路,空间的多个坐标里能否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价值在美学审视下能否经受考验?回望绘画史的长河,它的生命周期或许才刚刚开始。
(一)时间维度上始于传承,行于创新
数字绘画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5]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继承了传统水彩的视觉优势,但不会取代它,也不会被它取代,两者将并肩而行。属于数字绘画的独特美学已悄然生发,在中国传统绘画滋养下的国风数字绘画正蓬勃发展着。随着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的逐渐成熟和普及,这一呈现手法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用于实际的绘画创作中。
(二)空间维度上夯实基础,拓展领域
随着我国动画、游戏、影视等领域对视觉质感的要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把纸上呈现的艺术搬上屏幕,让它们动起来,交互技术、虚拟现实的发展更让它们有了进一步与观众互动的机会。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运用于这些领域,能够提供技术和效率的双重支撑。
(三)价值维度上沉淀底蕴,锤炼佳作
美学高度始终是各种绘画形式的终极追求,推动传统水彩画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是人,[6]数字水彩亦然。广泛的数字绘画实用领域使其诞生之初就具备了较好的商业价值,如今随着人们对数字绘画艺术价值认可度的提升,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重加持让创作者能使用传统水彩数字化仿真技法进行符合自己精神追求的创作,也为基于传统水彩视觉传承之下的数字绘画佳作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