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白草本草考证

2022-08-06赵培媛唐泳楠林上伟王心睿徐凡君阮丽艳尤金玲蒙雄裕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本草纲目本草功效

赵培媛,唐泳楠,林上伟,王心睿,徐凡君,阮丽艳,尤金玲,蒙雄裕

(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三白草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Saururuschinensis(Lour.) Baill.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年均可采收,其根于每年2、8月采收为佳[1]。自南北朝始,三白草被载入本草文献,属下品,主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消痰破癖。查阅三白草的历代记载,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①三白草原植物形态,在三白草中存在偏差,尤以叶生长形态特征为最;②三白草多为野生,其产地从古至今存在向南向北纵向延伸的现象,也未有道地产区的记载;③在三白草入药部位方面,由于时代的认知局限或在运用三白草时的侧重功效不同,其在民间的入药部位与本草文献记载存在出入;④三白草在民间治疗妇科及泌尿系统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但在历代本草中均未见对三白草作为民间用药的系统总结,该现象直至近代才有所好转。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从基原、产地、入药部位及功效四个方面出发,基于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三白草进行考证,总结其历史发展脉络,为三白草正本清源及深入开发提供依据。

1 基原考证

三白草始载于南北朝梁代《本草经集注》[2],在该书“牵牛子”条下注文曰:“又有一种草,叶上有三白点,俗因以名三白草。其根以治脚下气,亦甚有验。” 此时有关三白草形态特征的描写较简略,难以判断是否与后世本草文献记载的三白草为同一基原植物。

自唐代始,本草文献对三白草形态记载做了进一步细化。《新修本草》首载三白草叶片、根茎形态:“叶如水荭,亦似蕺,又似菝葜,叶上有三黑点,非白也,古人秘之,隐黑为白尔。高尺许,根如芹根,黄白色而粗大。”[3]但同为唐代的《本草拾遗》[4]所载与《新修本草》[3]略有冲突:“此草初生无白,入夏叶端半白如粉。农人候之莳田,三叶白草便秀,故谓之三白。若云三黑点,古人秘之,据此即为未识,妄为之注尔。其叶如薯蓣,亦不似水荭”,指出《新修本草》[3]所载并非三白草。

明代《本草纲目》对三白草原植物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三白草生田泽畔,三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如蓼,叶如商陆及青葙……五月开花成穗,如蓼花状,而色白微香。结细实。根长白虚软,有节须,状如泥菖蒲根。”[5]又言:“藏器所说虽是,但叶亦不似薯蓣。”据文献考证,薯蓣叶片为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中部以上为对生,茎下部为互生形式[6]。相比于薯蓣叶,商陆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青葙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均为互生形式,而三白草叶片为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且均为互生[7],故可认为《本草纲目》[5]将商陆及青葙叶与三白草叶类比更具科学性。陈藏器虽在《本草拾遗》中提出“妄为之注尔”[4],但并未明确古时本草记载有“三黑点”的为何种植物。李时珍对此在《本草纲目》中作出解释,认为是误将带黑点的马蓼当作三白草[5];还记载三白草根“长白虚软,有节须,状如泥菖蒲根”,将三白草根与泥菖蒲根类比,并补充了三白草根质地较软,根间有节及白须的特点。因三白草花不为传统入药部位,历代本草鲜有对三白草花的详细记载。明代《本草纲目》首载三白草花的形态[5],此处蓼花状即为总状花序,且“色白”实为三白草总状花序中的叶状苞片,三白草花藏于其中,为棕褐色[1]。此外,《本草纲目》提及“结细实”[5],点出三白草果实微小的特点,为后世本草沿用。明《本草汇言》载:“三月生苗,高数尺,叶如薯叶,对生……根间白须,宛如菖蒲根”[8],指出三白草叶片生长特点为对生,且番叶还具备被疏柔毛或无毛的特征。此特征与民国时期《中国民间百草良方》记载的“两面均无毛”相印证[9],但其所提及的叶片对生特征,除与清《本草乘雅半偈》记载一致外[10],和《本草纲目》[5]《植物名实图考》[11]《本草推陈》[12]等本草均有较大出入。结合历代本草文献附图(图1),推测所指叶片对生特点可能为总状花序与顶端叶片对生。

清《本草乘雅半偈》首次出现三白草夏秋交替之际结果的相关记载:“颐家植此草于庭前者,二十余载,每见三月生苗,叶如薯叶而对生,……转以火金相袭之际,化炎为清肃,此即点火成金,不烦另觅种子者是也。”[10]清代《药性纂要》总结概括三白草特征为“苗高二三尺,茎如蓼,叶如章陆。五月开花成穗,如蓼花状而色白微香,结细实。根长白虚软,有节须”[13],《本草详节》[14]《类经证治本草》[15]等本草均有类似描述。《植物名实图考》所绘图片(图1B)增加了多处细节,茎直立且具纵沟;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基出脉5条;总状花序与顶端叶片对生;茎下端有节及白须[11],与现代三白草的特征一致(图1I)。《植物名实图考》[11]亦得出与《本草纲目》[5]相同的结论:“陶苏皆未识,苏所说乃马蓼有黑点者。”经考证,马蓼植物形态及分布环境与三白草具有高度相似性,可认为《新修本草》[3]中记载为三白草者实际为马蓼。

对比历代本草中三白草附图,发现具有共同特征:茎直立且具纵沟,单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基出脉5条,总状花序,根状茎膨大、于地下横走,花小,结子细小,蒴果近球形,有多疣状突起。对比附图,图1(A)三白草叶对生的形态特征与后世其余本草所载图片相比而言较为简化且形态差异较大,参考价值较小,其余无异。故推断历代本草记载的三白草基原为三白草科三白草。

注:A.《本草蒙筌》;B.《植物名实图考》;C.《本草推陈》;D.《本草便方》;E.《中国民间百草良方》;F.《广西本草选编》;G.《湖南中草药》;H.《四川中药志》;I.《中华本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对三白草形态有详细描述:“本品茎呈圆柱形,有纵沟4条,一条较宽广;断面黄棕色至棕褐色,纤维性,中空。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5 cm,宽2~10 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基出脉5条;叶柄较长,有纵皱纹。总状花序于枝顶与叶对生,花小,棕褐色。蒴果近球形。气微,味淡。”[1]

综上,三白草形态在明代《本草纲目》[5]后大致明确,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记载基本一致。

2 产地考证

三白草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大多为野生,且作为民间药使用较多,导致古代本草文献有关三白草产地的记载较少。

宋代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6](以下简称《证类本草》)引《本草图经》记载“出襄州”。襄州,位于鄂西北,大致为今湖北省襄阳一带。明代《本草纲目》[5]沿用《本草图经》出襄州,并补充三白草生田泽畔。可见,三白草最早发现于湖北省,且多生长于低湿近水处或田埂旁。

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记载:“出荆、襄,所在亦有。”[10]书中所说荆州在当时属湖广行省。同为明代的本草文献《本草蒙筌》载其“出自襄州”后小字加注“属湖广”[17],均说明三白草不仅仅生长于湖北,在湖广行省范围内的地区,如湖南、广西、广东、贵州、海南等均有分布。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所载“湖南俚医治筋骨及妇人调经多用之”“此草喜近水滨,江右,湘南土医习用其方”“大约江南诸药”[11]等字句,可侧面推知三白草在明清时产地已扩大到长江以南地区,且在民间有广泛应用。

延续至现代,《海南常用中草药名录》[18]《广西植物名录》[19]《湖南药物志》[20]等地方本草文献中均能找到三白草的药用记载。总结近现代文献《岭南采药录》[21]《本草推陈》[12]《简明本草药用分类》[22]《全国中草药汇编》[7]《中药辞海》[23]《中国民间百草良方》[9]等出现的三白草产地,得出三白草性喜温暖,生长于低湿地及近水处,产区大致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又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以及河南为典型产地。

综上所述,古代本草文献记载的三白草产地最早是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地也有发现。与古代本草文献记载三白草产地比较,近、现代三白草产地有所扩大,向北延伸至河北省,考证河北自然条件,地处华北平原、土壤肥沃、水系发达,符合三白草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此外,三白草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其中又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以及河南为典型产地。

3 入药部位

查询历代本草,发现关于三白草入药部位的记载较为混乱,详情可见表1。《中药大辞典》[24]《中华本草》[25]等现代本草著作中甚至出现将三白草与三百草根区分为两味中药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三白草入药部位进行了多次修改,1977年版记载为干燥块茎,到1990年改为干燥根茎或全草,直至2005年确定为干燥地上部分并延续至今[26]。

表1 本草典籍中三白草入药部位记载

古代本草中,“三白草”自有记载以来多以根入药,宋代《证类本草》[16]引《本草图经》记载:“二月,八月采根用之。”《开宝本草》[27]《本草发明》[28]亦有相同记载。明代《本草纲目》[5]引用《造化指南》的记载:“五月采花及根,可制雄黄。”表明除根以外,三白草花亦可入药,然此点仅在《本草纲目》中被提及[9]。直至清代,三白草入药部位大多是“以根入药”或“用惟取根”。所载用法如《本草乘雅半偈》所言:“根汁洒搜麦面,造曲酿酒,已湿消暑,色香味殊胜也。”[10]《药性纂要》:“取根捣汁酒服,甚验。”[13]亦可佐证古时医者以三白草根入药。考证古代本草文献记载三白草根的形态,“根有节”出现频率较高,而现代植物学普遍认为区分根与茎,关键在于茎有节而根无节[29],故可认为历代本草中所记述的“以根入药”,实际为以三白草“根状茎及根”入药,故本研究在此予以更正。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便方》中出现了全草入药的记载[30]。民国本草文献《本草推陈》言:“三白草全草、根、茎均可入药。”[1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白草全株均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甲基正壬酮具有良好的镇咳抗炎作用[31]。三白草根茎中所含黄酮类成分如金丝桃苷、槲皮素、槲皮苷等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由此可知三白草根茎抗炎利尿作用要优于其他部位。且黄酮类成分对肝也有较强保护作用,总黄酮类成分结合多糖类成分降低血糖效果显著[32]。尹震花等[33]研究发现柠檬烯在三白草花中含量最高,可以用来预防、治疗自发性和化学诱导性肿瘤。结合历代本草对三白草的功效概括,本研究发现在三白草仅以根作为药用部位的时期,主要强调其利尿消肿、清热解毒,外治疮痈肿毒、湿疹的功效,这与现代研究相符。随着历代医家对三白草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伴随生活环境、用药习惯或侧重功效的不同,三白草药用部位随之扩大,其功效也得以拓展。

此外,在古代本草文献记载中,三白草有小毒,现代研究亦发现三白草全株含有毒性成分,但根茎含有毒性成分的量大于地上部分[32],据此推测,这可能就是中医学界近现代更改三白草入药部位的原因。

4 关于三白草功效认定的历史沿革

4.1 古代关于三白草功效的记载

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载三白草“其根以治脚下气,亦甚有验”[2],表明此时的医家对三白草治疗脚气的效果已有认识,并持肯定态度。唐代《新修本草》首次对三白草的功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主水肿脚气,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积聚,消疔肿。”[3]同为唐代的《本草拾遗》补充记载了“三白草捣汁服具有除疟、治疗小儿痞满的功效”[4]。

明代《本草纲目》[5]与前代医书比较,二者关于三白草功效的记载极为相近,但《本草纲目》增加了三白草煎汤外敷的治疗手段。此外,明代《本草汇言》首次对三白草的用药禁忌做出了明确阐述:“脾虚久病,胃寒少食者,宜审用之。”[8]因三白草苦寒善降、辛寒善涌,故脾虚胃寒者慎用。可见在明朝时期,通过众医家的实践,三白草的功效有了一定扩展。

对比清代以前的历代本草,清代本草专著拓宽了三白草的应用范围。《本草乘雅半偈》载:“根汁洒扫麦面,造曲酿酒……制雄黄,伏南铅,干砂汞。”[10]可见在清代三白草的应用范围已扩大至造曲酿酒以及与重金属药材制作相关的领域。《植物名实图考》载:“湖南俚医治筋骨及妇人调经多用之”[11],首次提到了三白草有治疗妇科疾病的功效。《分类草药性》言:“治妇人赤白带下”[49],与《植物名实图考》[11]的记载相对应。在《本草求原》中,出现了三白草“治淋浊”“化腐肉,出腐骨”的记载[50]。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白草功效及临床应用日臻完善,详见表2。

4.2 近现代时期关于三白草功效的记载

在传统用法的基础上,近现代医家将三白草的外用范围扩大到治疗各类炎症及跌打损伤。三白草内服在治疗下焦疾病尤其是妇科和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优越性逐渐凸显。《本草推陈》记载:“在南京民间三白草用以治火淋,虚淋,黄疸;湖南民间用治筋骨痛及妇人调经。”[12]《本草释名》[34]《全国中草药汇编》[7]《简明本草药用分类》[22]《中药图典》[48]等本草专著中均有三白草治疗带下的相关记载,且经典验方“三白草、土丁桂、吊竹梅各15 g,蓝花参30 g,水煎服,用于白带异常”被《国家药典中草药图鉴》收录[6],三白草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的效用被进一步发掘完善。根据现代研究,三白草在治疗阴脱——即子宫脱垂上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并且无副作用。除此之外,三白草配伍其他药材及食物,在治疗男性“精浊”、女性“乳痈”上,也有较为不错的疗效。

综上,三白草的功效可总结为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消积化痞,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带下,外用可用于治疗疮疡肿毒、湿疹、蛇咬伤等。明代之前,三白草利尿消肿、消积化痞的功效受到重视。明以后,随着医家对三白草认识的逐渐深入,对其应用也逐渐拓展到更多领域,其中三白草因其在治疗妇科疾病上的显著效果而受到追捧。随着三白草应用的不断推广,许多医书对三白草的用法有了更为清晰的定量描述,对后世参考意义较大。

4.3 关于三白草的民间用药

我国中药和民间药物资源丰富,应用历史悠久。但大多数的民间药物并未进行系统整理及深入研究,这是有待发掘的中药宝库。清代《药性纂要》在记载三白草时,注有“批草药不列市肆,详载形状,以便人自认采取也”的小字[13],这说明三白草多为野生,且在民间的应用较为广泛。三白草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各省份,《黔本草》[45]《湖南药物志》[20]《桂药原色图鉴》[35]中大量记载有三白草治疗蛇咬伤、摔伤的验方,此外在云南、广东、福建等气候湿热地区,三白草因其利水通淋、活血化瘀的功效,民间多将其用来治疗风湿、皮肤瘙痒、湿热白带等因湿邪引起的疾病(表3)。此外,各民间验方中三白草还具有润肺、补气、健脾等功效。故三白草作为民间用药,记载其功效大多侧重于治疗外科、妇科等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常见病或多发病。

经整理各地验方后发现,不同于将三白草以水或酒煎制汤剂或捣汁外敷于患处的传统用法,民间验方以三白草与诸药配伍或用于食疗居多,常用药物药食两用现象较为普遍,验方药材或食物大多就地取材、价格低廉、简便易得,有较强的实用性。见表4。

续表4

续表4

从表4可知,三白草作为民间用药,治疗的病症主要集中在妇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湿疹、痹痛、疮痈肿毒以及外科疾病如伤筋、跌打损伤、蛇咬伤等方面。三白草的民间应用,虽然各地区较为分散,但在用药方面却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如当三白草用于食疗时多与猪肉、鸡肉、豆腐等食材一起燉服,这种方法有助于三白草中脂溶性有效成分的溶出,同时又可减轻药物毒性;与糯米同煮以缓解药物寒性,温补中气;以米酒、红酒为引,促进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解,以便人体吸收……这些民间用药习惯均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复方应用方面,与三白草配伍治疗湿邪所用到的车前草、黄柏、鱼腥草等均具有祛湿、解毒的功效;治疗骨科时,与传统中药中用于治疗骨伤的牛膝、鸭拓草配伍较多;海金沙藤、仙鹤草、石韦等具有通淋效果的药物在治疗血淋、热淋时有较好的疗效。这些复方既体现了民间地区在基于各地地理特征、气候环境和自身体质,以因地制宜、实用便捷为原则,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智慧总结,也说明了民间医药与中医的相似相连性,表明民间医药体系是中国传统医药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 结语

经考证,三白草原植物形态可概括为茎直立,高二、三尺,地下茎横走,色白、膨大,单叶互生,叶片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顶端渐尖,总状花序,花小呈棕褐色,微香,结子细小,蒴果近球形。在古代曾与马蓼混淆,今已区分。三白草在我国分布广泛,主产区为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为主要产区。

在功效方面,通过考证发现,古时三白草以根状茎及根入药,主要用于利尿消肿、消积化痞等,这与三白草根茎部黄酮类成分含量较高有关。现代研究发现,三白草地上部分亦含黄酮类、挥发油类等主要有效成分,且毒性成分含量小于根茎,故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入药部位明确为干燥地上部分[68],在三白草的现代应用方面,更侧重于其在治疗妇科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方面的作用,这也使得三白草民间药的特性得以凸显。

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三白草还具有降血糖、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建议以后的研究要深入挖掘三白草在民间验方中的配伍规律及对应功效应用,分析三白草活性成分,进一步开发三白草的药用价值。

猜你喜欢

本草纲目本草功效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