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洪山区中药资源普查报告
2022-08-06肖惟丹袁志超徐华丽何江城李绪贵
肖惟丹,袁志超,徐华丽,何江城,李绪贵
(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根本,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各地的中药资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此之前我国已进行了三次全国性的中药普查,却没有纳入过武汉市这个大型城市。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武汉市洪山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以期为与武汉市相类似的大都市的中医药及其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武汉市洪山区自然资源概况
武汉市洪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介于东经114°7′~114°38′,北纬30°28′~30°42′之间,总面积约221.6 km2,森林植被资源丰富,马鞍山森林公园和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均坐落于此[1]。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略低,东南略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1]。光能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长为1 950~2 050 h,热量丰富,太阳辐射总量为106~110 cal/cm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 150~1 190 mm,并与光热同季[1]。武汉市洪山区是典型的垄岗区域,土地利用主要用于城市住宅、工业用地以及粮油蔬菜生产用地。
2 方法
2.1 完成武汉市洪山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填报数据
按照《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武汉市洪山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包括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普查、腊叶标本及药材样品采集及鉴定、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影音资料收集以及市场调查等,最后登录“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填报普查数据。
2.2 校验合格后导出数据
利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录入系统”采用逐条记录审核的方式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校验,并根据校验结果核对各个调查对象填写的数据,修正、补充后继续校验,直至校验全部合格。然后将通过校验的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汇总并导出。
3 结果与分析
3.1 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武汉市洪山区中药普查共采集181种药用植物,装订制作腊叶标本549份,确定重点药材17种,种质资源17份,拍摄照片2 759张,规定工作内容均完成,各项原始数据均拍照留档,内容真实可信。
3.2 武汉市洪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构成
结合腊叶标本鉴定,对从“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导出的武汉市洪山区野生药用植物数据进行整理,确定武汉市洪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181种,隶属于79科157属。与全国植物资源[2]比较,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占全国植物种类较少,在所有植物种类中只占0.58%,具体见图1。通过检索《中国植物志》,本次调查的药用植物没有发现植物新纪录。按照药用藻类植物、药用菌类植物、药用地衣植物、药用苔藓植物、药用蕨类植物、药用裸子植物、药用被子植物7个分类群[3]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药用被子植物最多,具体见表1;而药用植物所属科的分布中,菊科植物最多,占9%,具体见图2。
图1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资源与全国植物资源比较
表1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科、属、种的数量构成 (n)
图2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所属科的分布
3.3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生活型分析
将武汉市洪山区野生药用植物按照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藤本植物7种生活型分类,计算各生活型药用植物比例。发现草本植物最多(一年生草本植物28.73%、多年生草本植物27.62%、水生草本植物0.55%),其次从多到少依次为乔木(20.44%)、灌木(灌木16.57%、半灌木和小半灌木0.55%)、藤本植物(5.52%)。具体见图3。
图3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生活型统计
3.4 武汉市洪山区属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药用植物
通过“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进行检索,从国家保护等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等级,绝灭(EX)、野外灭绝(EW)、极危(CR)、濒危(EN)、易危(VU)、近危(NT) 、低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极小种群以及特有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发现武汉市洪山区有国家保护植物4种,其中银杏GinkgobilobaL.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莲NelumbonuciferaGaertn.、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Decne.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极危植物有银杏GinkgobilobaL.且为我国特有,低危植物有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和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Decne.,且喜树既是我国特有又是极小种群,具体见表2。
表2 武汉市洪山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3.5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通过“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导出武汉市洪山区第四次中药普查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信息,数据显示全草类药用植物最多,有53种,占洪山区药用植物药用部位总数的29.28%;其次是根及根茎类,有39种,占21.55%;再次是果实和种子类,有33种,占18.23%;然后依次为叶类、茎木类、皮类、花类,相差不大,其他类则占比最少,具体见表3。
表3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3.6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药性味分析
药用植物中药药性分析参考《中国药典》[4]、《中华本草》[5]、《全国中草药汇编》[6]、《中药大辞典》[7]、《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药资源学》[8]、《中国野菜野果的识别与利用》[9]、《湖北恩施药用植物志》[10]、《北仑中草药图鉴》[11]、《云南天然药物图鉴》[12]等资料,整理分析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资源中药性味,其中,药性依据寒、热、温、凉、平5种药性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药性为寒性的药物种类最多,有68种,占比为37.57%;平性药物次之,共34种,占比25.97%;凉性、温性药物种类较接近,分别有34和31种,所占比例依次为18.78%、17.13%;热性药物极少,只有1种,所占比例仅为0.55%,具体见表4。药味依据酸、苦、甘、辛、咸、淡、涩5种药味,以及具有1种药味、同时具有2种药味以及同时具有3种药味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发现苦味药物最多,所占比例达50.83%,结果见表5。
表4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的药性分析
表5 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药味分析
3.7 武汉市洪山区“药食同源”植物统计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13],对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武汉市洪山区药食同源植物有16种,占本次调查药用植物资源总种数的8.8%,占药食同源目录总种数(110种)的14.5%,结果见表6。
表6 药用植物中“药食同源”品种
4 讨论
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能反映当地药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分布情况,还能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与种植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次普查虽然有四种药用植物属于国家保护植物,但除樟以外,其他三种均为人工栽培,且主要分布于区内公园以及主干道的绿化带,多见于人为打造的城市绿化生态体系,野生少见。可见在快速发展的大城市中,药用植物资源受人为干扰的影响非常明显。
通过对本次普查发现的药用植物进行性味归类分析后发现,苦寒类药用植物最多。中药生长于天地之间,其药性形成秉承了自然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变化,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14]。武汉地区自古属于古云梦大泽,湖泊沼泽众多,洪山区水系也非常丰富,按自然特征可分水系包括汤逊湖水系(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芷湖),东沙湖水系(东湖、沙湖),北湖水系(严西湖、清潭湖、严东湖),天兴水系(长江中一个孤立的江心洲),全区水面积1.33万hm2,占洪山区总面积的23.3%,全年雨量也很充沛,故湿气重。正如《草药歌诀》曰:“凉利之药生湿地”,苦寒类药用植物可能更适合生长于此。这与中医学的“法象药理”理论一致,即“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15]。但在现代研究中,将法象思维与药性相结合,从而探讨其相关性,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16]。
虽然武汉市为九省通衢之地,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但本次调查发现洪山区无中药材市场,也没有中药栽培种植区域,无中药材企业,无中药材进出口企业。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与洪山区地处中心城区和它自身的土壤结构特点有关。洪山区土壤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四个土类[1]。潮土肥力较高,抗旱能力强,非常适合蔬菜生产,比如以前是贡品,现在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洪山菜薹,就原产于此,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口味也有差异。水稻土受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双重作用,多为粮林多种经营区。黄棕壤土黏性重,供肥性差,但可人为改造成性状较好的白散土、黄土,以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为主。而少量的红壤土,酸性强,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仅为林业利用。所以洪山区的土地资源主要是用于蔬菜、粮油、林果等生产,以满足城市人口基本需求为主。第二,在武汉市建立一个大型中药材市场性价比不高。因为离武汉车程不到2 h的蕲春县就建有全国十七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的湖北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区位优势独特,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蕲春县地处大别山南麓,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品种和门类齐全,《本草纲目》记载的1 892种药物中,见诸蕲春的有800多种,是著名的道地药材之乡和重点药材产区之一。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药市与时俱进,建立了药材信息中心,与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实现了信息联网,药材交易更加便利。
通过本次普查可以发现,武汉市洪山区药用植物种类较全国植物种类少,常用药材种类少,这大概是目前所有大型城市区域里药用植物资源的普遍现状。这种现状离不开城市建设面积增加、天然植被面积缩小、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我们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代表分析一二,1986年以前,即全国第三次中药普查(1983-1987)时,洪山区是武汉市郊区,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35年过去了,洪山区已是武汉市的七个中心城区之一,常住人口已超过100万人[17]。1989-1999年洪山区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慢,扩展强度最高仅为0.04,而在1999-2015年受城市近郊蔓延发展影响,扩张强度开始大幅度增长,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增加,而其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和耕地,使土地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同期生态绿地面积也出现大幅度减少。但用地扩张与人口城市化进程协同度低,武汉市洪山区作为文化、教育中心,人口集聚效应超出土地城市化速率,增加了土地和生态压力。
保障城市经济增长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必然,处于中心城区的我们该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保护好和利用好我们的中药植物资源呢?有调查显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支付意愿和金额会不断增加,对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休闲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18]。既然武汉市洪山区为文化、教育中心,我们可以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在区域内自然植被资源丰富的九峰山森林公园、马鞍山森林公园打造中医药文化园。既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又可以保护好有限的中药野生资源。其一,园内可种植中草药,开设中药茶坊,定期举行中医药知识讲座,让来园的民众可以认识中草药,还可以在专家指导下搭配养生药茶,学习中医药知识,感受中草药的文化和魅力;其二,可设置小剧场,以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名医传说小故事为剧本创作表演戏剧,弘扬人物正能量,传播简单易懂的医学知识,使普通老百姓们获得思想熏陶、更加重视身心健康;其三,挖掘开发体验感和参与感更强的中医药互动项目,比如利用3D全息投影技术来展现人体的经络,介绍中医五行学说以及五脏和生理功能,利用AI技术演示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
全国各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因为经济建设不断的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其药用植物资源普遍偏少,仅仅依靠环境保护和增加人工种植培育无法得到解决,我们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强大的经济优势、多样化的人才资源以及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探索中医药的发展道路,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