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应用复方磺胺甲噁唑致不良反应报告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2-08-06邱新野朱晓虹王咏梅
邱新野,朱晓虹*,尹 月,刘 炜,王咏梅
0 引言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复方磺胺甲噁唑是治疗和预防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的重要药物,由于该药在艾滋病患者中使用频率高、疗程长、剂量大,且该药本身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因此,本研究对艾滋病患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及总结,以期为此类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该药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且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的艾滋病患者,除外脱敏治疗患者。共纳入患者308例,78例发生不良反应。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患者病例资料:①患者姓名、病历号、性别、年龄及过敏史;②复方磺胺甲噁唑的剂量、频次及用药诊断;③不良反应表现、严重程度、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对症治疗方法、关联性评价及转归;④发生不良反应前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钾、肝功能、肾功能、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HIV病毒载量。对不良反应关联性判断遵循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2年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308例患者中,78例(25.32%)发生不良反应,年龄10~62岁,平均(39.9±12.1) 岁。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76例(97.44%),50岁以下的患者占66.7%。
2.2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 共累及5个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全身性损害、肝损伤及胃肠道反应等。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3 用药情况 191例患者使用预防剂量(≤0.96 g),36例(18.85%)发生不良反应;117例患者使用治疗剂量(>0.96 g),42例(35.90%)发生不良反应。预防剂量的复方磺胺甲噁唑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46例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为用药后10 d内,占58.97%,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较少。见表2。
表2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用药情况
2.4 关联性评价、转归及严重程度 97.44%的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和“可能”。92.31%的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好转或痊愈,见表3。8例为重度不良反应(血液系统4例、胃肠道反应2例、药物热2例),70例为轻中度不良反应。
表3 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及转归[例(%)]
2.5 复方磺胺甲噁唑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分析 将发生复方磺胺甲噁唑不良反应的患者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复方磺胺甲噁唑日剂量、ALT、AST、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HIV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方磺胺甲噁唑日剂量>0.96 g(OR=10.402)、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OR=7.690)及HIV病毒载量≥200 copies/ml(OR=49.404)均是艾滋病患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5。
表4 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表5 艾滋病患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发生不良反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复方磺胺甲噁唑在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中,因疗效显著、毒性较小、价格低廉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研究显示,复方磺胺甲噁唑在艾滋病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40%~80%)较普通人群略高[3]。一般认为,艾滋病患者体内谷胱甘肽缺乏,清除引起不良反应的磺胺甲噁唑羟胺衍生物能力降低,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也有学者认为,艾滋病患者合并用药多,肝脏负担加重,多种药物肝毒性明显,因此联合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肝损伤发生率较高[4],并且复方磺胺甲噁唑相关不良反应使艾滋病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增高[5]。
3.1 复方磺胺甲噁唑致艾滋病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本研究中复方磺胺甲噁唑在艾滋病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32%,低于相关研究数据[3],这可能与入组的部分患者为低剂量预防性使用该药有关。部分研究认为,男性患者与复方磺胺甲噁唑发生不良反应存在一定相关性[6],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男性不良反应占比超过90%,但性别与复方磺胺甲噁唑诱发不良反应无相关性。本研究筛选的308例艾滋病患者中,女性患者仅19例,入组人数较少,可能对性别分析结果造成偏移。从不良反应的年龄结构分析,以中青年为主,92.11%的患者年龄小于50岁。而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同样以中青年为主,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艾滋病患者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发生不良反应与年龄无相关性。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提示,皮疹为复方磺胺甲噁唑最常见不良反应。本研究数据与此相符,且本研究中复方磺胺甲噁唑引起的药疹多数症状轻微,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皮疹,主要为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降低。关联性评价为“可能”及“很可能”的不良反应占97.44%,这与艾滋病患者病情复杂、药品使用种类繁多,且药品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7]。
3.2 复方磺胺甲噁唑致艾滋病患者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复方磺胺甲噁唑日剂量、ALT、AST、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HIV病毒载量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由于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HIV病毒载量阳性,通常提示患者进入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最终阶段[8],各器官功能均明显异常,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均发生变化,导致患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方磺胺甲噁唑日剂量>0.96 g、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HIV病毒载量≥200 copies/ml均是艾滋病患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对于此类患者在使用该药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监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对已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早干预。其他研究认为,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过程中给予苯海拉明片,皮疹的发生率较低,且皮疹症状较轻微。因此,对于存在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发生皮疹相关不良反应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可早期应用抗组胺药,以降低皮疹的发生率,并减轻其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艾滋病患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缺少对门诊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患者的分析,导致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会通过纳入门诊患者扩大样本数量,对本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