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斗争精神
2022-08-05张谨
张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许多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衡量党员、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是不是敢于担当,就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
纵观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一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党的优秀分子和杰出代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党内思想交锋还是社会矛盾冲突,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周恩来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无不彰显了敢于斗争的勇气、善于斗争的智慧和坚持斗争的韧劲。周恩来的斗争精神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珍惜与传承。
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出击
周恩来的个性特征是刚柔相济,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以温和示人,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融合,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将刚毅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在风云突变的非常时期,他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是非明辨,立场坚定。他强调,领导干部要站稳“党的立场”,“有坚持原则精神”,“要认真对待立场问题,过好政治关”。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它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周恩来以“三人团”成员、红军总政委、政治局常委的特殊身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会上,他面对党内激烈的纷争和扑朔迷离的局势,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今后的行动。他的倡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后来,毛泽东谈到遵义会议情况时,特别强调“恩来起了重要作用”。
1938年清明节,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张国焘在参加黄帝陵的祭拜活动后,没有及时返回延安,而是擅自辗转西安到了武汉,准备寻机投靠蒋介石。周恩来得知情况后,随即向党中央报告,并全力阻拦。但张国焘找借口执意要见蒋介石,周恩来只好陪同前往。面对蒋介石,张国焘卑躬屈膝,说:“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周恩来听后斩钉截铁地反驳:“你糊涂,我不糊涂!”一句话泾渭分明,表明了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
1953年初,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奉调进京后,野心膨胀,结伙串联,“迫不及待地积极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权位的活动”,严重影响了党的团结。1954年2月,中央召开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周恩来在会上发言,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增强党的团结,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并且“对犯了不利于党的团结的严重错误的同志提一些意见”,“希望他们能诚恳坦率地继续反省”,“更进一步地觉悟”,“不要辜负这种期望”。七届四中全会结束后,周恩来先后主持召开關于高岗问题座谈会、2400人出席的高级干部会议和东北高级干部会议,传达全会精神,陈述高岗等人进行反党分裂活动的事实,批判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岗的错误已经“不是普通的政治、思想、组织错误,也不是党内严重的路线错误”,他已走上了分裂党、反对党的道路,变成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野心家。
复杂矛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
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历经曲折坎坷,遭遇无数的险恶与困难。周恩来怀揣对党的忠诚之心,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姿态知难而进,化解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消除了痼疾与障碍,开创了新的局面。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
大革命失败后,各地党组织遭到严重摧残。尤其是在李大钊遇难后,北方局和顺直省委的工作长期没能打开局面,纠纷不断,问题积重难返。在此期间,中央几次派重要干部前往处理,但收效甚微。1928年11月,周恩来从苏联回国,临危受命,亲自去顺直处理这个棘手问题。周恩来一到顺直省委所在地天津,立刻开始紧张的工作,听取汇报,深入调查,从思想教育入手,采用“政治说服”的方法,开展切合实际而又充分说理的批评,引导党员以向前看的精神在积极工作的过程中求得纠纷的解决。周恩来卓有成效的工作,“把顺直的党挽救过来”,“党的生活向着发展工作的路线上前进”。
1972年11月,周恩来在听取葛洲坝工程汇报时,意味深长地说:“解放后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指导弹、卫星)。”当时,研制“两弹一星”是世界性科技难题,而治水是千年难题,领导这两项工作的压力和风险巨大。周恩来迎难而上,特别是对水利事业投入了很多心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长江、淮河严重泛滥,尤其是淮河水灾,给淮河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周恩来殚精竭虑,统筹谋划,科学指导,在新中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不遗余力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通过艰苦努力,一举降伏了淮河水患。1958年2月,毛泽东把治理长江、南水北调的重任交给周恩来。周恩来爽快地答道:“好吧,我就担当!”周恩来以大禹治水的精神激励自己,从三峡坝址到荆江大堤,从黄河大桥抢修现场到三门峡工地,从十三陵水库到密云水库,从东北到海南岛,祖国的大江大河都留下了他匆忙而不知疲倦的身影。
1967年4月,一年一度的广州春季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幕在即,由于“各院校和机关造反派多忙于内争”,对准备工作造成严重冲击,“如不立即劝阻,对15日的开幕,极为不利”。周恩来火速赶赴广州,“亲往解决此事”。在广州期间,他多次同当地党、政、军负责人谈话,四次与广州各群众组织代表座谈,并到交易会陈列现场了解情况。在14日召开的广州各界群众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强调:“明天开幕的交易会,应该看成是一个新的战役,要保证把这个会开好。”
险情危机面前敢于挺身而出
在无数次险情危机面前,周恩来保持高度的党性原则,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以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化危为机。他始终坚守“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信念。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震惊中外,牵动人心,能否妥善处理这一重大危机关乎民族存亡。紧要关头,周恩来肩负历史使命,冒险亲赴情势危急的西安,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开展斡旋工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辛劳奔走。当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在南京,东北军主战派与主和派发生严重内讧。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坚守在危机四伏的西安,安抚军心,钝化矛盾,阻止冲突扩大,全力维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成果。
1958年7月18日,郑州黄河花园口出现特大洪峰。正在上海开会的周恩来得知消息后,立即终止会议,乘机赶往郑州视察灾情。到达郑州后,他随即察看被洪水冲垮的黄河铁路大桥,指示河南、山东省委加强领导,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加强防守,确保安全,战胜洪水。晚上10点,周恩来到邙山脚下的黄河岸边,察看水情和抢修黄河铁桥情况,并冒雨在广场上给铁路职工讲话,为他们鼓劲打气。随后又同郑州铁路局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修复铁桥方案,一直工作到深夜。8月6日,听说济南黄河铁桥出现险情,周恩来第一时间赶赴济南视察铁路桥。在桥上,他边走边看边问,对大桥哪里该维修、哪里该加固,一一提出要求,并指示要千方百计把大桥保住。
失败挫折面前敢于承担责任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虽历经磨难与打击,但从不气馁。正如他在延安整风时所说:“经过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锻炼,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在敌人的公开压迫下没有胆怯过。”他善于吸取教训,主动揽过担责。
1931年4月24日,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因麻痹轻敌,在汉口被捕叛变,对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周恩来依靠一手缔造的情报系统获得确切消息后,立即向党中央报告。受党的重托,周恩来全权处理这一紧急事变,果断采取应对措施:迅速销毁机密文件、转移主要负责干部、切断重要联系、废止一切秘密工作方法,使党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在总结特委工作时,周恩来没有回避问题,坦诚地说:“特委工作虽有许多成绩,给党以不少保护作用,但终因顾顺章一个人的叛变,遂使全部工作发生动摇,这不能不说是特委工作本身的错误的结果,尤其是特委本身政治教育的缺乏,成为特委基础不能巩固的历史病源。”他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表示“直接指导这项工作的伍豪同志要负错误的主要责任”。
1934年初,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连续失利,博古、李德把黎川失守的责任归咎于闽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下令逮捕,并决定在党内、军内开展斗争。周恩来出席公审会,并被中共中央局指定为公诉人。公审大会判决萧劲光五年徒刑,开除他的党籍、军籍。一年后,周恩来找萧劲光谈话,表示搞错了,恢复了萧的党籍、军籍。周恩来曾多次检讨这一错误,延安整风期间,又专门同萧劲光谈心,十分坦诚地说,把你搞错了,这是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至今深为内疚。
从1956年开始,我国经济工作出现急躁冒进问题,不良后果逐步显现。特别是到1957年秋,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后,周恩来作为反对急躁冒进的代表人物接二连三受到严厉批评,被迫作出公开检讨,进而他提出“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是否适当的问题”。自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不顾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的“大跃进”狂潮,国民经济因此遭到重创,为三年困难时期埋下了祸根。在后来总结“大跃进”教训时,周恩来没有因为当初蒙受极大委屈而袖手旁观。为维护党的团结,避免各种推脱、责难和纷争,他主动承担责任,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和政治远见。1962年5月,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检讨:“当年搞钢铁,别的让路,也是我在那里督战的,结果把大家搞垮了。”“这还不是自己的错误?”他常說,他是总理,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事,他都有责任。
歪风邪气面前敢于伸张正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集内政、外交重任于一身。他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密切关注党风、社会风气的走势,见微知著,发现苗头性问题,果断采取措施,伸张正气,遏制歪风邪气,毫不留情地“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坚决抵制铺张浪费。1950年底,周恩来在年终财政收支清理中,发现一些部门存在年终突击花钱的问题,要求狠刹此风。他立即指示发出通令,对“浪费国家财力,破坏了国家财经纪律”的现象给予严厉批评,并责令纠正。外交部是对外机构,关乎国家形象,许多人建议把外交部办公楼修得富丽堂皇些。周恩来坚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决不允许铺张浪费。1950年11月1日,他致信外交部,严厉指出:“外交部修建太费必须节俭。东楼应停止装饰。西楼不得加修,只修补其破漏者。一切家具,不许购买。”1962年6月,周恩来赴辽宁鞍山钢铁公司视察。出发前,他嘱咐有关人员要轻车简从,尽量减少车辆和随行人员。到达鞍钢后,得知接待人员安排了新建宾馆的房间,他立即表示:“楼盖得这样好,全国还有的地方比较困难,我不能住。”他用行动做出表率,抵制铺张浪费行为。
坚决反对弄虚作假。1958年“大跃进”期间,浮夸风盛行。周恩来在极度压抑的情况下,没有随波逐流,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10月,当他听说河南新乡县放出102万吨生铁的“高产卫星”时,心里充满怀疑,立刻派熟悉钢铁生产业务的秘书顾明到河南了解情况。顾明把土法炼出的所谓生铁带回来,最好的只是含铁成分较多的海绵铁。周恩来看了样品后心情沉重地说:“这哪里是铁嘛。”后来有的省领导再来要求放“卫星”,他总是劝说:“你们别放了,不用再放了。”同年12月,周恩来深入河北省定县开展调研工作。在参观定县大丰收展览会时,他对展品和数字提出许多疑问,一针见血地指出,展室内麦穗报两米多长是假的,大南瓜、大玉米、大土豆都是假的,并对“安国把不够中学程度的学生集中一起学习,挂大学牌子”的做法表示愤慨:“把我党的谦虚作风变成了浮夸,我看后很难过。”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有一家石油化工厂进行污水处理,据说污水处理效果非常好,处理后的水能养鱼。周恩来曾陪同外宾参观该污水处理厂,确实看到鱼在水里游荡,得到外宾称赞。但是在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得知这个厂弄虚作假,所谓处理后的污水能养鱼,完全是靠自来水。周恩来严厉批评了这件事,非常严肃地说,一个国家干部,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够做这种事情,怎么能够弄虚作假?很要不得。后来,这个化工厂的负责人作了深刻检讨,并对问题进行了整改。
坚决制止请客送礼。“大跃进”之后,国内经济建设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物资匮乏,粮食紧缺。1960年10月,青海省一方面请求中央给他们调进粮食,一方面又给中央送来5万斤鱼。周恩来得知后非常生气,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做了严厉批评。他说,青海送中央5万斤鱼,简直胡闹。随即请李富春起草通知,明令“全国从今以后,不许送中央一针一线一条鱼,要做全国通报,严格禁止”。1961年初,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进京参加会议,顺便给周恩来、邓颖超送来一些家乡土特产。周恩来请秘书写信转告他们:“你县送给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以及针织品都已收到了。你们对周总理和邓大姐的热爱和关怀他们是知道的。但是,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现在周总理和邓大姐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100元寄给你们,作为偿付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的价款,其他的一些针织品等以后有便再带给你们。”周恩来还将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他们,请他们“仔细研究,并望严格执行”。
新的时代面临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们要从周恩来的斗争精神中汲取营养,保持党的鲜明品格,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一路闯关夺隘,一路帆满风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凯歌行进、勇往直前。
编辑/杨洋